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解读(DOC 63页)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8836976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解读(DOC 63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解读(DOC 63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解读(DOC 63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解读(DOC 63页)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解读(DOC 63页)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解读(DOC 63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解读(DOC 63页)(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解读主编 后裔 二一六年八月二十九日 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前 言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目的是要实现事故的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是“基于风险”的过程安全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实现事故“纵深防御”和“关口前移”的有效手段。前者需要在政府引导下由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后者需要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基础上督导、监管和执法。二者是上下承接关系,前者是源头,是预防事故的第一道防线,后者是预防事故的末端治理。构建两个体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研究研发、需要配套标准、需要配套资源,是企业责任主体和政府监管主体

2、的有效手段。体系建设解决了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能够有效破解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诸多瓶颈。根据有关法规及政策要求,编写了本材料,从政策解读、基础知识、工作流程及实施具体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要求。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材料中有些方法的提出提供了多种方案,供不同管理水平的企业选择采用。同时给出了系列记录表格样表,方便大家推动过程中选择性采用。鉴于水平所限,时间仓促,本材料中定有不当之处。诚恳欢迎大家在参考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确保本材料得到适时纠正和完善。二一六年八月二十九日目 录1 概述11.1 风险管理认知11.2 “双重预防机制”来源11.3 山东省政府要求31.4 目的

3、与意义91.5 企业主要任务与要求102 双重预防体系实施程序与构建框架132.1 风险分级管控程序132.2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编制框架142.3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程序162.4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编制框架173 风险分级管控基础知识213.1 基本概念213.2 几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244 危险源(风险点)辨识方法274.1 工作危害分析法274.2 危化品企业HAZOP简表分析法335 风险分析方法385.1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法385.2作业条件风险分析法修订MES法405.3 风险矩阵法445.4 作业风险分析法(TRA)456 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496.1 总体要求496

4、.2 事故隐患排查方法496.3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步骤516.4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记录样表52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1 概述1.1 风险管理认知风险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基于风险”是过程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成功的事故预防经验就是事实风险管理,即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的策划与实施。实施危险源管理是预防事故的源头管理,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是事故预防预控的末端环节。实施风险管理是现代安全管理体系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OHSAS18001)的核心要素,更是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风险在一线,隐患在现场。”安全管理体系其它要素

5、要求均是围绕危险源辨识极其风险有效预防预控提出的。不论是杜邦-陶氏、NOSA、壳牌石油、DNV-GL等等的企业和国家安全咨询公司的重心均是帮助企业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尤其是作业过程中的动态风险。1.2 “双重预防机制”来源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从国家层面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位当前的安全监管模式和企业事故预防水平问题。2016年1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血的教训警示我们,公共安全绝非小事,必须坚持安全发展,扎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堵

6、塞各类安全漏洞,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习近平强调,重特大突发事件,不论是自然灾害还是责任事故,其中都不同程度存在主体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法规标准不健全、安全监管执法不严格、监管体制机制不完善、安全基础薄弱、应急救援能力不强等问题。习近平对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出5点要求:一是必须坚定不移保障安全发展,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要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二是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安全监管工作,强化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等功能区安全监管,举一反三,在标准制定、体制机制上认真考虑如何改革和完善。三是必须强化依法治理,用法治

7、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加快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强化基层监管力量,着力提高安全生产法治化水平。四是必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五是必须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安全保障能力,针对城市建设、危旧房屋、玻璃幕墙、渣土堆场、尾矿库、燃气管线、地下管廊等重点隐患和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以及游乐、“跨年夜”等大型群众性活动,坚决做好安全防范,特别是要严防踩踏事故发生。李克强指出,当前安全生产形

8、势依然严峻,务必高度重视,警钟长鸣。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以更大的努力、更有效的举措、更完善的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加快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和社会共治体系,依法严惩安全生产领域失职渎职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国务院6日召开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作出部署。会议指出,有关各方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

9、监管责任、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三个责任体系,狠抓改革创新、依法治理、基础建设、专项整治四项重点工作,努力实现事故总量继续下降、死亡人数继续减少、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得到遏制三项任务,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1.3 山东省政府要求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重大决策部署,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省政府决定结合全省正在开展的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进一步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并于2016年3月1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下发了关

10、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具体要求如下:一、总体目标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深入研究重特大事故的规律特点,认真分析安全风险大的行业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行隐患排查治理、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力争到2018年,在全省构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省、市、县、乡镇无缝隙对接,实现标准化、信息化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生,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二、责任分工各市、县(市、区)政府负责

11、组织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市、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确定风险管控标杆企业,及时总结标杆企业的经验做法。企业承担建立和实施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在安全风险辨识、制定管控措施、排查治理隐患、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有困难的企业,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相关专家和安全专业服务机构帮助实施。三、方法步骤(一)企业层面1.排查风险点。各市、县(市、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广泛发动企业,全方位、全过程排查本单位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包括生产系统、设备设施、输送管线、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矿山采空区、施工场所、城市垃圾堆场、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2.确定

12、风险等级。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先确定风险类别(泄漏、火灾、爆炸、中毒、坍塌、坠落等危险因素和高温、粉尘、有毒物质等有害因素),然后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1、2、3、4级(1级最危险,依次降低)。3.明确管控措施。企业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公司、车间、班组、岗位),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具体的管控措施(包括制度管理措施、物理工程措施、在线监测措施、视频监控措施、自动化控制措施、应急管理措施等),形成“一企一册”于2016年9月底前报当地安监等有关部门备案。4.风险公告警示。公布本企业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

13、,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工作场所、工作岗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应急设备设施和撤离通道等。同时,将风险点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相邻企业单位。5.排查消除隐患。企业要针对各个风险点制订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标准和清单,明确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各设备设施排查范围和要求,建立起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实现企业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常态化。6.加强应急管理。企业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编制应急预案,并与当地政府及相关

14、部门的有关应急预案相衔接。企业要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与邻近专职救援队签订救援协议。在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要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重点岗位要制定应急处置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经常性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应急知识教育和自救互救、避险逃生技能培训,并定期组织考核。7.防控职业危害。企业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明示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作业现场要配备职业危害防护装备,定期检查更新。要依法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防护用品用具,并监督从业人员正确佩

15、戴和使用。要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定期组织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现状评价,切实保障职工安全健康权益。(二)政府及部门层面1.确定标杆企业。市、县(市、区)政府组织安监等有关部门根据本地产业结构,选择一批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管理效果较好的企业作为行业标杆企业,于2016年4月底前逐级上报至省安监局等省有关部门进行立项。省有关部门在充分论证、筛选后,统筹确定各行业领域的省级标杆企业,并通知各市政府及有关部门。2.总结推广标准。对确定的省级标杆企业,由市、县(市、区)政府组织安监等有关部门系统总结企业的经验做法,形成一整套可借鉴、可推广、可套用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标准。各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标杆企业的风险管控标准进行论证、评估、完善和提升。省质监局、省安监局审定后,发布安全生产地方标准。省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在分管行业领域中组织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活动,在全省逐步建立起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机制。3.管控城市风险。各市政府要全面强化城市运行风险源头管控,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加强城乡发展规划与城市地下公用基础设施规划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管道、城镇燃气管线等规划的衔接。建立完善覆盖城市生产、生活、运营等各方面,贯穿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发展等各环节的全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