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工作总结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8832196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工作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城区七河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工作总结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 省市有关部门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的相关要求, 以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作为重点, 优先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生活困难的退耕农户, 先安排有建设条件的,有困难的,生存条件急需改善的退耕农户田,保证具备条件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 古城区农业局根据云农 (计财)字【 2009 】 124 号文件批复的内容,开展了古城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的工作,现将2009 年项目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 2009 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总体情况(一) 2009 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

2、项目区情况2009 年我区中低产田改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建设地点确定在我区七河乡新民村委会的西哨新村和龙兴村,项目区 2008 年年末人口 1037 人, 耕地面积 720 亩, 人均耕地 0.69亩,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85%。项目实施地点距古城区市区38公里,海拔2215 米,年平均气温 16,年降雨量859.4 毫米。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烤烟、马铃薯等作物。项目实施区的光、热、水、土资源是丰富的。但是原有的水利设施已老化,年久失修,排灌不畅,漏水、漏肥严重,田间路渠配套较少,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脆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受地力、水利、设施、田间无机耕路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进

3、行,只有通过对现有水土资源进行合理改造运用, 把改土治水和相关农艺措施结合起来,才能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的现状,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用于该项目建设的一些建筑材料如石料、砂子可就地取材,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二) 、项目完成情况自 2009 年 2 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古城区农技推广中心严格按照古城区2008 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要求,截止 2010 年 2 月顺利地完成各项任务措施,具体完成情况如下:( 1)农艺措施。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农艺措施实施农田改良600 亩, 共补助肥料25000 公斤

4、, 绿肥良种1500 公斤;采取现场示范、集中培训及发放资料等方式在项目区内对农民进行各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科学施肥等科技知识培训,共培训农户 243 户,累计培训 667 人次。( 2)工程措施。配套建设完成灌溉沟渠1 条,规格为 50 厘米X 50厘米,总长800米;配套建设完成机耕路1条,宽度为3.4米,总长 1000 米。( 三 ) 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项目完成总投资44.17 万元, 其中国家补助 38.17 万元, 受益群众自筹 6 万元。 自项目资金下达以后, 古城区农技推广中心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相关管理规定, 建立了项目资金银行专户运作, 分阶 段验收拨款的制度。 在项目实施中

5、, 积极鼓励项目区农民投工投劳,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民直接参与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国家项目资金的带动作用,提高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资金投资使用情况为:( 1)农艺措施13.358 万元。1. 补助肥料25000 公斤,折合4.858 万元;2. 补助绿肥 1500 公斤,折合1.8 万元;3. 培训农户243 户,累计培训667 人次,培训费0.7 万元。4. 农民投工投劳折资, 6 万元。( 2)工程措施30.081 万元。1. 完成农耕道路1000 米的修建工作,折合22.131 万元;2. 完成沟渠建设800 米,折合 8.681 万元。二、主要做法(一) 、狠抓农艺措施,提升人力地力这

6、一软件配套,促使中低产田升级。一是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落实最大化的节本增效。依据古城区耕地地力的调查情况, 运用多年来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 完成了项目区推广 600 亩主要农作物的配方施肥技术, 共补助肥料 25000 公斤; 二是绿肥间套种植全覆盖, 落实可持续的保护性耕作。 通过项目区主要栽培作物玉米及烤烟田间中套种绿肥, 既增加土面覆盖,有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共补助绿肥种子1500公斤;三是作物秸秆还田全覆盖,落实全面协调的地力培肥。分别推广了作物秸秆切碎后拌少许尿素埋入土中直接还田、堆晤还田、过腹还田等多种形式; 四是农业综合技术培训全覆盖, 落实人力地力双“培肥” 。狠抓对农培

7、训工作和地力培肥工作的同步进行,做到了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还田等实用技 术与项目补助的肥料、 种子等物资零缝隙地应用、 播种及撒施在农户田中。截止2010 年 2 月 1 日,在项目区共培训农户达243 户,农民 1228 人次。(二)狠抓工程措施,改善基础设施这一硬件配置,促使中低产田换代。 一是落实科学规划。 紧密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做好了工程的统筹谋划,科学布局。 切实的实践了治水改土并重, 工程措施和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 山、 水、 林、 田、 路综合治理的方针; 二是落实民主决策。在项目实施中,深入践行“一事一议”政策,

8、把决策权和主动权交给群众, 对项目的实施写下了项目承诺书, 使工程的建设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拥护和参与;三是落实质量监管。通过公开招标、工程监理、与建设单位签订合同等措施确保了工程按质、按量、按时的顺利实施。并在工程建设中,让村民参与施工质量的监督,确保群众对工程建设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的积极性。三、取得的综合效益1、项目全面实施完成,使规划区 600 亩基本口粮田亩产将达到 400 公斤,每亩增产86 公斤,全年可增产粮食51.6 吨,人均增加粮食 48.9 公斤,加上可发展部分冬季农业,从而实现经济收入达到 8.3 万元, 人均增加收入78.67 元。 项

9、目的实施将基本解决新民 1037 人的基本口粮,为发展畜牧业养殖提供充足的饲料。2、配套建设完成灌溉沟渠800 米,可提高当地25%左右的水资源利用率,新增灌溉面积可达700 多亩。3、 配套建设完成机耕路1000 米, 积大的方便了当地农户的生产生活,可使农户节省工时达35%左右。项目的全面实施, 同时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实现退耕农户粮食增产、收入增加, 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当前及长远的生计问题; 提高退耕还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 基本实现区域粮食需求平衡, 为农民提高生活水平,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四、 2010 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说明古城

10、区 2010 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 建设土壤肥沃、设施完善、管理水平较高的基本口粮田 2000 亩。建设地点为七河乡共和、七河、三义村委会。建设机耕道路1.2 公里、田间配套措施排灌沟渠6.3 公里、农艺措施2000 亩。项目总投资143 万元,其中省级以上投资120 万元,其他投资23 万元。 2010 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尚未开始。(一)项目区基本情况1、共和村委会基本情况共和村委会隶属于古城区七河乡,距乡政府所在地0.5 公里,到乡道路为水泥路, 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 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交通方便,辖中心、胜利、南兴等23 个自然村,人口总体 素质较高,科

11、技意识强,交通便利。共和村委会有丰富的水源,但 因资金投入少等原因,农田水利设施滞后,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水利因饮水难度大和投入力度小, 水利设施滞后, 农业生产主要靠天降雨,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加上现有农田灌溉沟渠年久失修、堵塞,严重制约粮食、经济作物的灌溉;机耕道路较少、机耕、机播、机收率低下,农机化服务水平滞后,制约着农作物的增产、增收。2、七河村委会基本情况七河村委会隶属于古城区七河乡, 距乡政府所在地6 公里, 海拔 2215 米,年平均气温 14 ,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大麦、小麦等农作物。七河村委会的 7 个自然村居住相对集中,交通便利,人口素质较高, 科技意识强, 自然村有村道,

12、 500 户进行了农网改造。七河村委会有丰富的水源, 但因资金投入少等原因, 农田水利设施滞后,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3、 三义村委会基本情况三义村委会隶属于古城区七河乡,距市区 23 公里,海拔2350米,年平均气温 15 ,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大麦等农作物。三义村委会的 10 个自然村居住相对集中, 交通便利, 人口素质较高,科技意识强,自然村有村道。有丰富的水源,但因资金投入少等原因,农田水利设施滞后,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二)效益分析通过 2000亩古城区 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协调土、肥、水、气、热生态条件,创造良好的作物生长生态环境, 极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项目实施完成后,规划区 2000 亩中低产田地每亩单产达到 400 公斤以上, 每亩增产 86 公斤以上, 每年可增产粮食172吨以上, 经改良后的土地达到能种蔬菜和经济林果, 经济效益将有效增加。古城区农业局2010 年 4 月 12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