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8814817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教材概述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 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 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 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 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 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 当时战乱的时局

2、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 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思路方法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 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 入诗的境界。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 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 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1 .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

3、任务, 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 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2 .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 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3 .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 供适当的背景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三维目标1 .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2 .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3 .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4 .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5 .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

4、”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 沉郁顿挫的风格。教学设计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导语设计情景导入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其实 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 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 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诗词导入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 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他曾回忆他的自 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 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

5、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 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的忧国忧民积郁其中。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 .作家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 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 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 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 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 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 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6、。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 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有杜少陵集。2 .基础积累(1)认读字音:凋(di a o)伤塞(sài) 上 急暮砧(zhen)(2)理解词义: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萧森(萧瑟阴森)兼天(连天)系(指系 舟上岸)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催刀尺(指赶裁新衣)急暮砧(黄昏时急 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3 .文学常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 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 人在梁

7、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 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 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 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 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 只是不一定对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 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 ;境是境况、境界, 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 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

8、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由 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 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 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 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信息筛选一、介绍写作背景(请选看下文课堂建议补充资料)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 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 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 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 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 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

9、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 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 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 ;另外,唐朝与 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 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 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 个很高的境界。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1 .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注意节奏,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节奏 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一字尺”构成。2 .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明确

10、:孤独抑郁的感情。3 .掌握诗歌内容。(1)先让学生串讲每联的大体意思。明确:第一、第二联形象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第三联由 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第四联写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 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2)概括主要内容。明确: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 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4 .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合作探究一、深入阅读,分析“情景交融”的特点1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2 .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

11、:“凋伤” “萧森”可以看出秋气的肃杀,“他日泪” “孤 舟”可以看出诗人的忧伤与孤独。3 .试举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明确:这两句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波浪汹涌,仿佛天 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 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 我们感到 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但诗人并不是简单地再现他 的所见所闻,也不是简单地描写景物的特征,而是赋予它们某种性格 某种精神。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 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

12、不安,翻腾起伏 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在这里诗人其 实是用豪迈、宏阔写出了哀愁,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 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 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有了依附。 情因景而 显,景因情而深。二、名句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先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然后交流总结。赏析: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此时诗人身在夔州,暮年 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 不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 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目睹国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

13、,其中 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而这正是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 体现。方法点拨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从句式方面来看,五言的诗歌一月S为二、二、一式,如“床前 / 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七言的诗歌一般为二、 二、二、一式,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 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意义的表达来看,有时因表达意思的需要而有特殊的情况, 如 “势拔/五岳/掩/赤城”就变成了二、二、一、二式了。能力提升阅读下面这首绝句,回答第1、2两题。绝句杜甫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1 .说一说“两个黄鹏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明

14、确:两个黄鹏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2 .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明确: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 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分析鉴赏秋兴八首(其一)解读本课选读的是秋兴八首的第一首,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 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 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 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 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 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

15、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 势。“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 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 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 巫峡的萧森气象。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 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 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 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 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 收束,余意绵绵。课堂小结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的此诗,不但悲自然之 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 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希望大家课后能够仔细品读。 作业设计1 .背诵秋兴八首(其一),预习后面两首诗歌。2 .写一篇秋兴八首(其一)的散文化作品,400字左右。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二导语设计故事导入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 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 心。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认读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