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汕头金中石家庄二中高三联合测试语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8814535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0汕头金中石家庄二中高三联合测试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20汕头金中石家庄二中高三联合测试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20汕头金中石家庄二中高三联合测试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20汕头金中石家庄二中高三联合测试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20汕头金中石家庄二中高三联合测试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0汕头金中石家庄二中高三联合测试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0汕头金中石家庄二中高三联合测试语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汕头金中、石家庄二中2017届高三联合测试语 文本试题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年味清淡,缺少年俗认同,

2、是城市文化建设一个令人遗憾的疏失。城市为什么缺少年俗认同?因为许多小区邻里间平常很少交往和交流,没有形成“熟人社区”,过节时自然凑不起热闹;而且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外地人不断涌入,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各自老家的年俗有所不同,相互间的“兼容性”不够,使得城市年俗更加“碎片化”。更主要的原因是,不少城市并没有把年俗构建和认同当作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建设常常只被理解为建造剧院、邀约大型演出、办创意园区等等,没有把市民的城市文化认同当作根本任务。城市年俗通常缺少“主旋律”,就是在市民中有较高认同感的文化习俗与项目。“主旋律”很重要,有了它,才能不断吸收融汇各种“新来的”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年俗内容

3、,通过主动积极的“兼容”把“碎片”整合为一体。城市化是中国社会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城市化需要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包括民俗认同,否则将会产生一些人们“彼此疏离”的城市。城市文化和文化认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假以时日,但文化建设在其中可以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现在,面对规模庞大的春运带来的巨大压力,政府和社会各方高度重视,连年来一直有人建议设法把一部分外乡人留在城市里过年,甚至让他们把家人接来同乐。这当然是个好主意,但城市的年味呢?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年关之时长途奔波的人们,迟早会成为城市的一员,他们需要城市的年味和年俗,也就是说,城市应该满足他们的这一精神需求。古人有一种社会理想,叫做“安其居,乐

4、其俗”,颇有道理。我们现在对于“新市民”的安居等问题开始重视,但还基本未考虑让他们“乐其俗”的事情。城市年俗的构建和认同,我们大可有所作为。眼下商家对营造过年气氛是最起劲的,将店铺布置得红火热闹,借机促销。过年时特有的视觉符号和渲染张扬,向来是年俗的一部分。我们看宋代文献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的记载,知道那时商家就是年俗构建的重要力量。但商家的自发而为,效果不尽理想。一则热闹归热闹,却没有城市的个性特色,更没有城市文化的内涵在其中。二来他们主要想着促销,位居主要商业街的店铺十分积极,而居民区附近的商家自感竞争不过,就不来劲。这不怪商家,因为城市文化部门未能积极规划和组织,结果必然如此。年俗活动是需要

5、规划和组织的,尤其社区的活动组织不可或缺。其实所谓社会管理,“节日及其习俗的管理”是其中一部分,在中国古代,这是地方官的职责之一。现在,我们不少城市的政府部门,过节时的作为还主要是访贫问苦、抓好市场供应和加强治安等等,对节日文化建设关注不够。没有人关心引导城市的年俗构建,年味能浓吗?春节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民俗,我们不能听任农村年俗因为人口不断减少日趋冷清,而城市年俗又没有很好地传承创新发展,最终空叹文化传统的失落。 (选自田兆元年俗认同与城市文化建设,有删改)1下列各项关于城市缺少年俗认同原因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A在城市里,小区邻里间缺少平日的交往和交流,因而他们之间并不熟悉和了解,

6、过节时自然无法热闹地聚在一起。B外地人随着城市发展不断涌入城市,他们各自老家的年俗有所不同,相互间兼容性不足,使得城市年俗更加“碎片化”。C城市文化建设常常只被理解为建造剧院、邀约大型演出等等,没有城市把年俗构建和认同当作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D城市年俗通常缺少“主旋律”,无法不断吸收融汇、主动整合各种“新来的”的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年俗内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城市化是中国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如果市民缺少民俗认同感,那么必然会产生一些人们“彼此疏离”的城市。B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它在城市文化和文化认同这一不断积累的漫长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C要想把一部

7、分外乡人留在城市里过年,甚至让他们把家人接来同乐,城市应该满足他们在年味和年俗上的精神需求。D今天的城市建设可以参考古人“安其居,乐其俗”的社会理想,使“新市民”安居并乐俗,然而现状并不乐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俗构建的重要力量是商家,无论宋代还是当下,他们都积极致力于过年时特有的视觉符号的布置和气氛的渲染张扬。B年俗构建不能只靠商家,商家自发而为的活动没有城市的个性特色与文化内涵,且受自身商业目的或所处位置等因素制约。C年俗构建需要城市文化部门发挥自己的管理职能,给予年俗活动关心引导、规划组织,尤其是社区的活动组织更是不可或缺。D文章结尾使用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

8、,指出政府部门在节日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进而呼吁人们重视年俗等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文字里的竺可桢刘力源近几年雾霾天气多发,人们知道了PM10、PM2.5的存在,在竺可桢1936年的日记里虽没有这样精确的专用名词,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1935年倍于1934年,而1934年又倍于1933年。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 这令李玉海尤为感慨。让王作跃佩服的是竺可桢的国际视野。“竺可桢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研究南北极,他早就意识到全球气候是一个整体,中国的气候会受到全球气候、

9、尤其是两极气候的影响,这种观点在当时即使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比较新的。”王作跃说,当时大部分科学家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或者更注重国内的发展,竺可桢的眼光则非常开阔。这些为学者们频频竖起拇指的专业眼光,都源于竺可桢的一生勤学。何亚平说,看竺老的日记就能发现,只要有空闲,他多数时间都是在看书。“我印象里,他的读书笔记在日记里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他读书读得非常细,会做摘录,甚至发议论,同意也好,值得商榷也罢,他会表达他的独立思考。”“求是”是竺可桢为浙江大学订立的校训。而竺可桢的一生,几乎是把这两个字做到了极致。王作跃的老师许良英先生非常具有批判性思维,爱挑刺,很少对任何人有夸奖之词。“但是他评价竺

10、可桢很难得。”王作跃说,“难得”是许先生评价他人的最高级别,上世纪80年代许先生曾与人合作写了一个竺可桢的小传,专门推崇竺可桢“求是”的精神。学术里的竺可桢严谨勤勉,生活里的竺可桢却不是呆板无趣的。他的生活丰富多彩,有着他自己的规律每天起床后,观测天气,记录气温、风向、阴晴云雨,然后做早操或打太极拳。“他爱读书,包括小说名著;喜欢观看电影、戏剧及参加音乐演唱会,又每每在日记中予以评论,有时又从一个地理学家的角度挑剔其中有违科学规律之处。他喜欢从事体育运动,喜欢观赏体育比赛,把比赛情形及优胜者都记入日记。爱游公园,喜爱养花、摄影,也爱看相关的摄影展览。” 说起竺可桢的喜好,李玉海可以列举无数,与

11、这些爱好相关的记录见缝插针地出现在竺可桢的日记里。看起来特别清瘦的竺可桢实则非常重视体育运动,“他希望体育运动能普遍,还鼓励浙大的教师、学生也多运动,养成习惯。”他又非常重视体育道德。“他曾在日记里写过他心目中一个运动会的成功更尤视乎参加人数之多寡,秩序之良否 ”,李玉海说。他也有他的诙谐幽默,李玉海记得日记里有一段写到竺可桢接掌浙大不久,出席一年级师生联欢大会的情况:“余致辞,节目上为训辞十分钟,实则在联欢大会上有训辞极不相称,故余谓昔王荆公作字说,水为波者,水之皮也。东坡讥之,谓如波为水之皮,则滑非水之骨乎。余今从荆公之臆说,作训字解,则训字从言从川,所谓信口开河是也,联欢之训辞,只能作如

12、是解。”竺可桢爱护学生是出了名的。“1948年2月16日,当时的省府主席已屡有表示,要求开除左派学生,竺可桢皆以 浙大向来事事公开,开除学生必须有理由 拒之。坚持认为省府所给名单未必可靠,应对学生负责,总须爱惜青年,不能以其喜批评政府而开除之。” 竺可桢在1943年的日记里有这么一段话:“一点半再坐车至青木关。在站见一穿制服者押一学生模样人加手铐者来,余为之泪下。” 爱生如子的竺可桢鲜活了起来。“他本质上是一个很温暖的人。” 散木说浙大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有教授离世,留下没有依靠的孩子,其他老师们要承担孩子的抚养责任,所以浙大人一直有这种基于“血缘”或“人文”的纽带和关系,这是竺可桢当校长时传

13、下来的。何亚平在日记中读到过一件小事:“有一年从遵义去湄潭,竺老乘坐的小车经过两地之间的虾子镇时,将路边的一个小孩挤倒了。司机看到小孩已经爬起来,便准备走,却被竺老叫停。竺老下车查看,发现孩子有擦伤流血,便马上让司机开车送小孩到遵义的校医院,他自己却搭了另一辆车到湄潭。处理完事务后,他也没有回家,直接到校医院看孩子,知道小孩家境贫穷,还出钱救济。真真是菩萨心肠。”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透过这些真实而生动的文字,我们能读出一个怎样的竺可桢呢? (有删改)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竺可桢在科学领域有远见卓识。早在1936年就通过精确的测量得出PM2.5浓

14、度会逐年递增的预测。B竺可桢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规律。每天起床后都会记录天气,做早操或打太极拳,之后读书、看电影。C竺可桢是一个温暖的人。他任浙大校长时曾明文规定:如有教授离世,留下没有依靠的孩子,其他教师要承担抚养责任。D本文通过竺可桢自己的文字和他人的评价,让我们看到了竺可桢学术的严谨勤勉和生活的丰富多彩。5文章第一段引用竺可桢日记中记录南京空气质量的文字,有什么作用?(4分)6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透过这些真实而生动的文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竺可桢呢?请结合文本分析说明。(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隔壁的父亲周海亮父亲敲门的时候,我正接着一

15、个电话。电话是朋友打来的、,约我中年小酌。我从父亲手里接过一个很大的纸箱,下巴上还夹着叽哩呱啦的手机。父亲寻一双最旧的拖鞋换上,问:“要出去?”我说:“朋友约吃中饭。不过,不着急。”我打开纸箱,里面塞满烙得金黄的发面烧饼。我这才想起:又到七月七了。我们这里有这样的风俗:七月七,烙花吃。花,即发面烧饼。以前在老家,每逢这一天,心灵手巧的母亲都会烙出满锅金灿灿、香喷喷的烧饼。我搬进城里住以后,母亲便将烙烧饼的时间提前几天,然后打发父亲把烧饼送到城里。我不回家取的理由很简单:没时间。尽管老家距城市不过两小时车程。和父亲喝了一会儿茶,电话再一次响起。我跟父亲说: “要不一起过去?” 父亲吃了一惊,说:

16、“这怎么行?我一个乡下人,怎好跟你的文化圈的朋友吃饭?” 我说:“那有什么?正好把您介绍给他们。” 父亲一听更慌了,说:“不去不去,那样不仅我会拘束,你的朋友们也会拘束。” 我说:“难道您来一趟,连顿饭也不吃?” 父亲说:“没事没事,回乡下吃,赶趟儿。” 我说:“干脆这样,我下厨,咱俩在家里做点吃的算了,我这就打电话跟他们说。”父亲急忙将我阻拦。他说:“做人得讲诚信,答应人家的事情,再失约,多不礼貌你去吃饭,我正好回乡下乡下好多事呢。” 我说:“您如果真不去的话,我也不去了当爹的进城给儿子送烧饼,儿子却没管饭,等我回村,别人还不把我骂死?” 再说,我早就想跟您吃顿饭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