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总结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8813055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总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P6(1)商周: 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2)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3)战国以后: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附 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

2、的主要土地制度: 国家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附 二:土地兼并问题 P6(1) 产生原因: 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 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 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 (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2)危害: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 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3)解决方案: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 民众暴动:提出均田口号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

3、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2)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3)主导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4)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4.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1)主要经营方式:家庭手工业 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大部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 P10田庄手工业 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 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P10官营手工业 特点: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政府垄断; 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 制作工艺水平高,但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 P11私营手工业 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

4、,后期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后超过官营占主导)(2)古代纺织业的发展:P12 新石器时代:萌芽,原料最初麻、葛,出现育蚕和丝织技术 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 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3)古代冶金业的发展:P13 商周:以青铜器为代表。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代表权力秩序。 春秋战国:铁器、炼钢、淬火工艺 汉代:用煤炭做燃料,水力鼓风的水排 南北朝:灌钢法 北宋:有用煤冶铁的明确记载(4)古代陶瓷业的发展:P15 原始时代:彩陶和黑陶 商中期:原始青瓷 东汉晚期:制瓷技

5、术成熟,出土青瓷器 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青邢白、景德镇和大邑白瓷、唐三彩、釉下彩绘 清代:粉彩瓷器 唐宋以来:多名窑、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自给自足,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家庭、田庄、官营、民营手工业) 历史悠久,世界领先(丝国和瓷国); 部门多、分工细、规模大 手工业、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受农业生产制约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1)商运和商人:P17 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汉代:商运活跃,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唐代: 俞大娘航船;客舍、邸店、车坊等商运辅助性经营场所兴隆 宋元: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

6、收入重要来源之一,北宋益州出现纸币交子 明清: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最强大(2)市场:P18 秦代:法律规定明码标价、当面付钱 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有亭楼门墙 (只设在国家规定的大都市中的固定场所,并且交易时间固定在日中至日落前) 南北朝:草市形成,特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离城镇稍远;位于交通便利地点;政府也实行行政管理。 唐代:草市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宋代市的特点A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打破市坊界限,形成繁荣的商业街, B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C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 明清:商业区相当繁华。(3)城市(商业都会):P19 战国:

7、(商业城市兴起,多依靠政治中心)出现“市井”商业区 汉代: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长安、五都、五均官 唐代:长安的市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 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宋代:汴京:夜市晓市庙会集市 清代:苏州,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兴盛)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中国商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早期严格控制,宋以后逐渐减少 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历代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发展艰难曲折 地位低下: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8.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P22(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目的:

8、 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统治。(3)表现: 战国:商鞅变法和吕氏春秋提出 西汉: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的赋税加倍;汉武帝开始盐铁官营制度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 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由朝廷命令,交易时间受限制(4)评价重农抑商 积极作用: 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

9、阻碍了社会的进步。9.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P24(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表现: 明朝维护朝贡贸易体制,禁止民间外贸 清朝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清朝乾隆22年后,只准粤海关一口贸易(3)原因: 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主观原因:“天朝上国”的迂腐观念(4)影响: 积极:在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维护封建统治方面有一定自卫作用。 消极:(1)它阻碍了中外交往,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境地。(2)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10、的发展。10.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P25(1)发展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商品经济的发展(2)出现:时间:明代(中后期)地点:江南行业:丝织业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产生。即雇工生产的手工工场出现。(3)发展:清朝(鸦片战争前),规模、行业部门、地区扩大或增多。(4)影响: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 资金因素: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市场因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极度贫困,无力购买商品,缺乏国内市场;政府的 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扩大; 劳动力因素: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缺乏自由劳动力; 国家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