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8808277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记叙了一个小人物的一个大故事。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访秦国,面对暴秦英勇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绽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的完整。唐雎一个小人物,却拥有一个大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闻名的外交使节。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历史场合中始终熠熠生辉。唐雎不辱使命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显明的特性。分析人物形象必定要品尝人物特性化的语言。特性的语言是诉诸口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口去读作品中人物的话,在品读中揣摩人物特性。教学目标:1、积累握本文出现的常

2、见文言词语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结合文章分析人物性格特征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擅长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绽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把握人物性格。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诗词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下列问题:1、千骑“卷”平岗中的“卷”能否改为“过”?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二、导入课题:师:苏轼在垂暮之年仍老当益壮,思慕为国家效力。纵观历史,精忠报国者比比皆是,只是他们报效国家的方式不一样,有的驰骋疆场,有的激扬文字,有的却通过奇妙的辞令来维护国家的尊严,苏轼说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

3、,必有过人之节”。“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真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今日,我们就通过战国策来相识一位“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谋士形象。了解战国策(多媒体显示,一学生读。)战国策,它是西汉末年刘向依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取和言论的汇编,又名国策、国事。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胜利,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师: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战国策主要是记述人物语言,展示语言漂亮的。那么,语言究竟有多大的魅力呢?请

4、读下面的经典。三、阅读名言享受经典荀子: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刘勰: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唐雎是怎样通过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的,凭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接着学习唐雎不辱使命。四、温故知新1.解决以下字音:唐雎怫然韩傀免冠徒跣以头抢地缟素休祲色挠2.说明下列句中的多义词: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仓鹰击于殿上受地于先王因使唐雎使于秦3.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语。1)故不错意也(2)天下缟素(3)休祲降于天(4)寡人谕矣(5)以头抢地耳4.总结课本出现的特别词语:古今异义虽然,受地于先王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词类活用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5、通假字: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5.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精读课文,合作学习,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多媒体显示)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索,然后再在组内沟通自己的答案,以订正和补充自己的答案。(设计意图: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是为深化的挖掘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做的铺垫。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整体性和概括性。)1、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对安陵君来说应当是个好事,安陵君为什么拒绝了秦王的要求呢?3、课文是怎样绽开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的?比较阅读,剖析人物:赏析句子分析人物

6、形象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品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正确的语气,语调。(可分角色朗读)。赏析重点句子和句子中有表现力的词,从而分析人物形象。(实施方法:我把唐雎和秦王的口舌之战分为五个回合,并把句中的重点词语特殊标注了出来,以把帮助学生赏析句子,分析人物形象。)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老师示例:“寡人”是君主对臣子的称呼,秦王对安陵君自称寡人,可以看出秦王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样子,其许:可以看出秦王的口气特别强硬,其不讲道理的样子跃然于纸上。生:“易”其实是“夺”是“

7、骗”,可见秦王的狡诈和虚伪。生:一个其许可以看出秦王的骄横,目空一切。生:亲王的语气特别强横,他是一个目空一切的人。生:从安陵君的回答可以看出安陵君看法和言辞都很委婉,但不卑躬屈膝,委婉中透着坚决,不是明君的风度。生安陵君已洞察了秦王的野心,委婉的拒绝,维护了国家和自己的尊严,他不卑不亢。生:安陵君的回答有理有据有力。有理有据在他是受地于先王,因而不敢易。一个“虽然”可以显示出他的“有力”。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

8、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生:“何也”委婉中透着威逼,俨然是成功者的口吻。生:“秦灭韩亡魏”是在威逼唐雎,显示其强大的军事力气,可见其骄横傲慢的丑态。生:“故不错意也”秦王对唐雎是亦拉亦打,是狡猾奸诈之态,同时我也读出了他的虚伪。生:“轻寡人与”是质问,再次显露其不可一世之态。生:“非若是也”课件唐雎从容镇静,不卑不亢。不畏强权。生:“受地于先王”表明不易地是为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是崇仰先王,说话有理有据。生:虽和岂止可见唐雎比安陵君更坚决。师:同学们分析的都特别的好,我想提示同学们这其次回合与第一回合形成了一个显明的对比,背景、人物、地点的对比。同学们从这三个方

9、面再分析一下。生:地点的对比,第一回合是在安陵君的朝歌上,其次回合是在虎狼之秦的朝廷上,人物对比是,第一回合是面对秦国的使者,其次回合是面对唐雎气概汹汹的秦王,可以看出唐雎的有胆有识,不畏强权、英勇斗争。生:背景上的对比是第一回合是面对面对没有心情的秦王,其次回合是面对生了气的秦王,更见唐雎的为国献身的精神。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曰:“臣未尝闻也。生:天子之怒要读出威逼的口气,可见秦王的骄横傲慢。生:“臣未尝闻也。可以看出唐雎的镇定自若、不畏强权,他已心中有数。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生:

10、以二人对百万、以五步对千里,唐雎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不给秦王一点喘息的时间。生:天下缟素,唐雎是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生:从怫然怒到色挠再到长跪致歉,秦王是前倨后恭,色厉内荏,色厉内荏。生:秦王的最终表现,也可以衬托出唐雎的胆识兼备、不畏强权。经典品读,鉴赏美点学生活动:品读文章,赏析这段句子,分析该怎样朗读这段文字。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

11、起。生: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句,有着剧烈的气概。生;应当是慷慨激扬的读,要读出翻天覆地之势,如同滚木檑石般。生:要越读激扬越读越强势,要读出压倒一切的气概,剑拔弩张的气概。学生集体朗读这段文字,老师做适当的引导。总结得出:秦王:傲慢傲慢无理欺诈目空一切以强凌弱色厉内荏色厉内荏唐雎:从容镇静胆识兼备不畏强权爱国忠君有智有勇不卑不亢敢于斗争勇于献身拓展延长:1.你还了解外交史上哪些出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页 共1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