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第五六七单元及总复习[人教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8802907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下第五六七单元及总复习[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年级数学下第五六七单元及总复习[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年级数学下第五六七单元及总复习[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年级数学下第五六七单元及总复习[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年级数学下第五六七单元及总复习[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下第五六七单元及总复习[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下第五六七单元及总复习[人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 四年级数学下第五六七单元与总复习教材分析讲稿教材编写组 郭子平 第五单元 走进商场_观察物体一、教材地位:是观察物体的第三个循环.观察物体:谁的手儿巧小桥流水人家走进商场有趣的游戏一上识别从正面、上面或其他两个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小桥流水人家方向与位置二上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有可能是不一样的。走进商场观察物体四下前面是以观察单体的实物为主,本册主要是观察小组合实物和较为抽象的由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为主。重点是使学生能识别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块数较少的小组合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能从正反两方面实现几何体和视图之间

2、的转化。也就是实现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相互转换。二、教材结构和单元教学重点、难点:信息窗一是冰箱、冰柜展销现场的情境:学会识别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块数较少的小组合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一组实物,并通过练习题3和练习题4为信息窗二的学习作了铺垫和渗透。信息窗二是仓库装卸货物的场境:学会识别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一组立体模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能实现简单的视图到立体图形的转换。所以说,信息窗1是单元学习的根底,信息窗2是单元学习的重点,其中第三个红点是学习的难点。通过两个信息窗的的学习,完成几何体和简单的平面视图的相互转化,在搭立体图形和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的活动中,逐步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操作能力。三、信

3、息窗解读信息窗一1、 素材和知识点2、 地位:是学习信息窗二的根底。3、 教学建议1、红点:观察者是教材中的人物,模拟情景时,学生看事物的角度要和图中人物一致,并且实现要垂直于所观察的面。教学建议2:3、4ppt信息窗二1、知识点:2、地位3、教学建议:1、2、3、4、5ppt依据指定的正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要让学生比拟充分地经历“视图物体视图的转换活动。依据视图摆出物体一般经历“研究视图摆出物体验证摆法的过程。“研究视图要分析视图的结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其中右边的那个正方形上面还有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第4块肯定是被某1块档着,或它档着其中的某一块,对视图进展分析研究能启示物

4、体的摆放方法。“摆出物体是在分析视图、构思摆法的根底上进展的,有时也会在分析视图的同时进展。如看到正视图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就拿出两个正方体左右并排摆在一起;又看到右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就在摆出的左边那个正方体的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然后根据分析摆上第4块。摆成的物体是不是符合要求?需要验证。验证的方法是从这个物体的正面看一看,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一致,摆出的物体是符合要求的。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不一致,应该重摆。4、加强方法指导: 5、把握要求: 第五单元 奇异的克隆牛教材分析小数的加减法一、教材地位二、教材结构:主要教学容与教学目标。信息窗1是学习小数

5、加、减法、信息窗2是学习混合运算,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三、信息窗教学建议信息窗11、知识点、2、地位: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教学的重点。因第二个信息窗中的知识混合运算、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学生可以通过第一个信息窗获取的知识、方法的迁移获得。红点:知识点:位数一样的进位加法且结果可以简化,验算。地位:单元教学关键,是这个单元的关键例题,要用足时间,沟通联系,使学生理解算理、初步掌握方法。宁可多花点时间,多做点练习,务必让学生掌握。从思维方法上夯实根底,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根底。教学重点:通过解决问题学习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在学习这一局部之前,学生的认知根底和经验有二:一是

6、会借助具体的量进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二、学生的思维定势,加减法和整数一样也是末尾对齐,而我们在初步认识的时侯由于小数的数位一样,正好印证这一观点。这一单元就是要使学生脱离量的支持从数的角度学习小数加减法,澄清学生的片面认识。小数初步认识时,已经学习了一样数位的加减法,为什么这里仍然安排了提个一样数位的?目的就是集中研究算理,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这是本单元学习的关键所在,要研究透彻。教学建议:1、 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2、经历“自主解答尝试解释从计数单位的角度解释的过程,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但勿需规表达。学生已经有了整数加减法计算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根底,所以应先让学生自主

7、探索,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交流形成共识最后在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已由的知识和经验,大局部同学会用竖式计算,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学生可能说是根据整数末尾对齐来解释:因为把小数的末尾对齐了,正好小数点对齐了,教师可进一步追问:整数的末尾为什么要对齐?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说出也是因为一样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小数的加法要保证一样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直接相加,小数点应怎样?这样一步一步地认识到了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3、关注引导性语言,使学生明确结果可以简化的道理。讨论小数末尾的“0该怎样处理,学生计算的结果又可能把0去掉了,也有可能没去掉0,这时,要引导学生讨论,0

8、能不能去掉?为什么?。教学绿点:知识点:位数一样结果需填“0占位的小数减法、验算。重点:计算时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学生很容易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加法的计算法那么迁移过来,不同的是演算的方法有三种既可以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也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的方法验算,也可以提请学生用计算器进展验算。要鼓励学生用笔算的方法验算,因刚开始学习小数的加减法,验算还兼有巩固的功能。教学建议:充分放手,促进迁移。关注验算方法与加法的不同教学第二个红点问题。知识点: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这才是一般的小数加减法,要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教学建议:1、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2、重点处引发讨论,进一步理解小数点

9、对齐的必要性。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小数的末尾对齐,一种是小数点对齐,对于这两种情况让学生进展讨论,各自说明道理,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只有把小数点对齐,才能使小数的数位对齐,被减数百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计算的时候就把那位看作“0即可;也可以先利用教材上的提示语言进展讨论,然后再让学生去完成。3、最后注意通过书上的提示语,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加减法注意的问题。要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总结出小数加减法计算的一般法那么,把小数点对齐,按整数加减法去做,然后对齐点上小数点。理解如果得数的末尾有0,就应根据小数的根本性质将0去掉,使小数书写简洁。关于自主练习: 聪明小屋

10、是一道推理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想法。该题在推理时,首先可根据“B队获第一名的条件推断芳和兵所猜的A和B队排名是错误的,猜的C或D队的排名可能是对的。再用假设的方法进一步推理:如果芳猜的D是第二名是正确的,那么兵猜的C是第二名是错误的,D是第四名也是错误的,这样就不符合条件中列出的“两人各猜对一个队的条件,由此判断芳猜的C队是正确的,兵猜的D队是正确的。通过以上推理可判断四个队的排名是B、A、C、D。也可以用其它的推理方法。信息窗2知识点地位:通过迁移获取。迁移源:整数的运算顺序、运算律和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所以教学时仍要本着“先学后教的原那么,更学生充分大的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自

11、己完成。教学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知识点:小数的连减运算。教学建议:1、自主探索,解决问题;2、结合情景,理解顺序;3、交流比拟,发现规律。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4、教师提升,丰富认知。16页作为半例题学习的整数的运算规律A-(b+c)=a-b-c;a-b-c=a-(b+c)也适合小数。教学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知识点: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重点:运算顺序。教学步骤:可以参照第一个红点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小电脑:可以用“猜测验证的方式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体验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或“练习可补充几组类似的式子归纳的方式完成小电脑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加法运

12、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后仍然适用,这个过程,使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感受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合理性。考前须知:教师要做好提升工作,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实际上是渗透了两种重要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四、单元教学考前须知。1、 主要的学习和教学方法2、 小数加减法的数据不要过分繁琐。 小数的加减法原那么以两位小数为主。尽量不要出现三位或四位小数,大的或比拟复杂的计算提醒学生用计算器,减小学生的计算难度。如果严格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应把握在有效数字不超过三位因整数的加减法是学习三位加减三位,混合运算的步数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小篮球队 统计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单元第一个信息窗是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的求法;第二

13、个信息窗是学习学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单式统计表、单式分段统计表和平均数。本单元的学习是今后继续学习统计知识的根底。二、 信息窗解读与教学建议信息窗一知识点:较复杂的平均数是对三年级学习的平均数的巩固和拓展,所以可先放给学生,然后作必要的引导即可。教学建议:1、针对问题,引发讨论,寻找策略。教学时可 根据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拟什么才能看出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要比拟两个队的身高,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所以要先求出两个队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两个队的平均身高进展比拟2、自主解决问题。3、交流、比拟算法,初步掌握复杂平均数的特点和

14、求法。然后独立计算交流比拟算法教师关注简便算法生使学生初步掌握这一类较复杂平均数的特点和求法,由于各个数据出现的次数不一样,或者说在统计中数据所占的权重不一样,在中学通常把这样的平均数较加权平均数,但不向学生讲名称,通过讨论掌握特点即可。通过此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方法,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第一步很多教师省略了,把统计课上成了计算课。考前须知这一类较复杂的平均数是较简单平均数的拓展和巩固,不要给学生总结一般的计算方法,要引导让学生从平均数的意义上去理解。关于自主练习。第2题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求平均奖金的方法,然后

15、独立计算。第2个问题,为了表达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影响这一弊端,练习时,引导学生进展分析,奖金数比平均数高的人数有几人?比平均数低的有几人?从而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有些广告误导,你上了当,但有苦说不出,因不是统计有错,而是运用了数据计算的特点,强调突出的某一个方面,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某工厂工人平均工资1000元,结果有人去了,实际领的工资还不足600元。用哪一个统计量描述适宜,学生学习了众数和中位数以后就知道了,实际上这里为学习众数和中位数做了铺垫。第3题是一道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教师先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表格。然后以问题“你知道这样计算平均分的优越性在哪儿?引导学生进展讨论。使学生明确这样计算平均分更公平。第2题知道了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此题介绍了在具体情况下,可作处理的方法。第4题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旨在进一步深入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练习时,可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数据,结合具体问题进展独立思考并解答。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平均速度的方法,即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防止在计算华华平均速度时直接用上坡、下坡的平均速度和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