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8794686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关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各单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与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皖教高20127号),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结合我校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落实学校办学定位。立足皖北、面向安徽、辐射全国、服务基层,以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以文、理、教育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工学、

2、农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主动服务高教强省战略,全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推进学校定位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着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坚持育人为本,突出改革创新,深化结构调整,着力推动学校办学定位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全过程。二、巩固学校办学特色。深入推进“特色兴校”战略,巩固实践育人成果,弘扬教师教育传统优势,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引领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依托皖北地区特色资源,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找准新的办学特色支撑项目,积极助推皖北加速崛起,着力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强化办学特色。启动实施“办

3、学特色巩固拓展计划”,深入开展系列活动,切实将办学特色内化为学校科学发展的动力。三、深化专业结构调整。根据现代大学管理要求、学校转型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完善二级学院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学院制改革,理顺隶属关系,重组学科相近专业和教学资源。建立专业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连续三年报考率低于60%或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限招、停招直至停办;建立专业良性发展机制,按照合理配置、分类建设、动态调整、创特保优的原则,重点建设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教学基础条件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的专业,重点扶持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符合学校办学方向、学生就业质量高的专业,不断增强人才和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

4、展的吻合度。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坚持师范专业“精办”,非师范专业“新办”,师范专业主动对接基础教育,大力强化从教技能,积极追求卓越,非师范专业积极探讨专业建设规律,创新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等模式,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改革培养过程管理,完善学分制改革,稳步实施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完善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制度,鼓励自主学习,拓宽专业知识,增强就业竞争力。深入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探索实施“跟学生”教学改革,提供“菜单式”课程服务,鼓励特色优势专业先行先试,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探索灵活的培养模式,创新卓越人才培养。五、强化科研服务教学。强化研教结合,通过

5、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进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高质量人才培养。构建高层次科研成果向优质课程资源转化机制,鼓励高水平教师开发适宜本科教学的研究型、创新型实验项目,推进科研基地与教学基地融合,增强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功能,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创新训练,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寓教于研、以研促学。改革科研评价机制,把科研成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作为主要的评价因素。六、增强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引领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学校科研技术优势,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积极争取“产学研合作基地”

6、改革试点,推进产学研合作系统化、常态化;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强力推进开发应用研究,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共青团社会实践品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扶贫、科技下乡、科技成果转化等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七、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学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加强淮河文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开设“皖北文化大讲堂”,推进皖北文化传播。秉承办学传统,凝练办学理念,实施“校风教风学风联动计划”,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

7、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八、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以德为先,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将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教育学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九、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出台学校实践育人工作实施方案,推动

8、各专业制定学生实践技能标准及考核办法,围绕德育实践、社会实践、文化实践、科技实践、就业实践、课程实践等六大模块,坚持人才培养全程渗透,坚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有机结合,推进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有效联动,构建立体开放、四年一贯的实践育人体系。重点实施实践教育校地、校企联合改革行动计划,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构建实践教育校地、校企联合保障机制。十、探索招生模式改革。以学生质量跟踪统计信息为参考,以深入调研、合作共建为抓手,积极争取在省内外中学重点建设和培育一批优质生源基地。探索建立以常规招生为主、自主招生和保障性制度招生为辅的多元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完善以推荐录取、定向录取为主的自主招

9、生录取模式,探索校校、校企、校地联合培养以及国际合作办学等方式的招生录取模式,试行校企、校地合作的定单式培养招生录取模式,实施教师教育专业复试面试制度,保障优质生源。十一、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大力推进“国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整合校内就业创业实践平台,健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搭建校企、校地和校校供需双选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实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与帮扶。十二、优化校园

10、学风生态。坚持师德为先,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坚持正确导向,建立长效机制,克服学术浮躁,严查学术不端,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促进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融合,推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专业技能自我评估”,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完善学生学习管理;搭建学生自我管理平台,建立共同参与机制,健全家校共建机制,试行德育导师与学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强化班风学风建设。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提升学生专业、职业、学术能力在评优评奖中的权重比例,建立学风建设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创新推进学风建设评估,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优化校园学风生态。十三、优先保障教学发展。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

11、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价优先保障教学,体现育人中心。进一步落实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教学工作制、推门听课制、教学质量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研讨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及时解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学院制改革,健全学院二级教学组织管理体系,把教学业绩作为学院考核的重要内容,选拔在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影响力的教授担任专业负责人,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制定具体办法,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安排优秀教师为新生上课,实行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出台教学奖励办法,完善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形成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倾

12、斜的风气和风尚。十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广泛征求校内外教学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意见,科学确定学校应用型专业、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本着整体优化、因材施教、实践育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实施分段培养,前期打通基础,后期专业分流,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制订主辅修制实施管理办法,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领域,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十五、深化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定期编制和发布课堂教学动态信息,激励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课堂教学。强化教研室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教

13、研活动,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建立全员教研的长效机制。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鼓励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组讨论,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培养学生自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健全学习辅导与答疑制度,形成教学相长的新机制。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深入探讨基于网络手段的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方法改革。十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建立新增生均拨款、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实施与新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素质拓展计划,增加实

14、践教学比重,完善实验室开放运行制度,扩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比例,开设研究型、创新型实验充实短学期实践教学。启动学生实践能力全员过关计划,推动各专业制定学生实践能力标准和考核办法,实现实践技能人人达标;实施师范生从教技能提升计划,强化师范生从教能力培养;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多元化机制,推进实践类课程评价方式改革,强化学科竞赛分类指导,构建递进式学科竞赛培训体系。十七、推进对外开放办学。密切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合作,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推进校企、校地联合办学务实发展。积极参与高校合作联盟建设,构建与联盟内高校跨校、跨专业选课机制,实现学分互认,探索“抱团发展,集约办学

15、”之路探索“抱团发展、集约办学”的新思路,推进校际合作育人。科学制定国际交流计划,积极拓展与国外高校的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实现“留学安徽”计划突破;支持中青年教师出国研修,切实增强学校办学的开放程度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借鉴和学习国外高校的办学特色和管理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十八、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建设,扩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启动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学校之间以及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健全研究生考核机制,完善在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预答辩、学

16、位评定等各环节的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建立健全研究生奖学助学制度,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以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展为契机,整合学科资源,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更好地支撑本科专业发展。十九、推进教师能力转型。实施教师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对接“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着力加强学术品德好、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团队结构优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支持教师教学能力转型、教学质量提升项目。实施全员教研计划,推进教师能力发展中心组织管理实体化,充分发挥教研室功能,完善“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管理,深入开展全员教学研究。完善教师专业能力成长长效机制,实施青年教师差异化培养,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教学名师、教坛新秀、教学特聘岗位教师的年度公开课制度;大力加强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建设,建立师范类专业教师定期与基础教育互动机制,实施专业技能性课程任课教师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