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8791879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50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2.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

2、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3.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4.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

3、质变换5.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A.唯物论和辩证法相脱离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6.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7.“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8.“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

4、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非决定论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9.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定了()。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问题D.科学的实践观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1.“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

5、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1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13.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本质意义上是使人()。A.提供认识社会的一个选择模式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正确认识社会现象C.正确掌握一切科学文化知识D.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1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1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6、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16.“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17.哲学的党性是指()。A.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阶级服务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和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D.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18.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19.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7、的观点,属于()。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20.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的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的不同特点B.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顽强而持久的反抗C.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D.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人的自私观念作祟 21.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C.人的社会关系D.人的自然属性22.“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A.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看法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C

8、.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D.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2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B.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24.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A.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B.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C.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D.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25.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两个不同的阶段B.两条不同的道路C.两种不同的结果D.两

9、种不同的状态26.“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是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A.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C.自由是必然的根据D.必然是自由的限度27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不可知论D二元论2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29“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没有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D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作了必然联系3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

10、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实践主体的素质的差异B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C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D实践受到实践主体的认识水平的制约3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A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B是旧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C是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D是机械决定论的错误观点3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A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B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C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D区分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标准3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

11、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34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35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是()。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36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

12、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说明()。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反映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3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B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38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39.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

13、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4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的关系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41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这一观点是()。A否认历史规律的重复性B否认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C否认了历史事件的具体性D否认了历史规律的普遍性42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A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B从唯物论和辩证法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C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D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4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规律44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