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8791085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大常规血常规项目缩写参考值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RBC男:4.05.51012/L女:3.55.01012/L 新:6.07.0 1012/L减少: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血红蛋白HB男:120160g/L 女:110150g/L 儿:120140g/L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红细胞比容HCT或PCV男:0.380-0.580 女:0.

2、335-0.450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 减低:见于各种贫血。 HCT用于红细胞的平均指数的计算。 HCT是临床输血、输液疗效观察指标,也可作为临床补液量的参考指标。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3项红细胞平均值可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有助于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平均血红蛋白量MCH27-34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红细胞分布宽度CVRDW-SD11.5-16.5每个红细胞体积与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差得平方和的均数,是标准差,体现出红细胞按体积分布的离散情况。偏低指红细胞按体积分布较均匀集中。红细胞分布宽度SDRDW

3、-CV11.5-14.5反应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性的参数。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缺铁性贫血的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白细胞计数WBC成人:410 109/L 新生:1520 109/L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嗜中性粒细胞N30%-70%中性秆状核粒细胞Nst1%-5%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和炎症为主、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急性中毒、

4、恶性肿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骨髓增殖疾病等。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50%-70%减少:以病毒感染为主、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等。1、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等细胞。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白血病、急性中毒、急性溶血。2、核右移:正常人周围血中的中性粒细胞核以2-3分叶为主,若5分叶核以上超过3%时叫核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为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现。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其他恶性贫血。嗜酸性粒细胞E0.5%-5%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寄生虫感染(血吸虫

5、病、肺吸虫病、蛔虫病等)、部分皮肤病(牛皮癣、天疤疮、湿疹)、,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嗜碱性粒细胞B01%增多: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药物食物等引起的速发型过敏反应;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及骨髓纤维化等;其他:如某些转移癌、糖尿病、传染病等均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L20%-40%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6、 单核细胞M3%-8%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50300 109/L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血小板计数PLT100300 109/L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出血时间测定BT15min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凝血时

7、间测定CT活化法:1.142.05m;试管法:412m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尿常规尿常规项目缩写参考值意义比重SG1.002-1.030升高:心衰、高热、脱水及急性肾炎等; 降低:过量饮水、慢性肾炎及尿崩症等。酸碱度pH4.6-8.0升高:碱中毒等; 降低:酸中毒等。透明度Clr新鲜尿清澈透明无沉淀。放置一段时间后,可出现絮状沉淀。尤其女性尿。尿液排出时即混浊,往往由于白细胞、上皮细胞、粘液、微生物等引起。尿量Vol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一昼夜(24小时)排尿O.82.0升。一昼夜尿量250

8、0毫升为多尿,400毫升为少尿,500毫升,尿比重1.018为夜尿量增多.管型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现1个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个肾单位的情况,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在临床上尿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红细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白细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

9、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小圆形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 尿色Col淡黄色至黄褐色尿崩症、糖尿病等患者多尿时几乎无色; 肝细胞性黄疽、阻塞性黄疸时见桔黄色或深黄色,即胆红紊尿,但如服用核黄素、复合维生紊B、呋喃类药物亦可呈深黄色,应与上述胆红素尿区别; 泌尿系统肿瘤、结石、结核或外伤及急性炎症时(如急性膀胱炎)出现血尿,外观呈红色,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尿中出现大量白细胞、微生物、上皮细胞或有大量非晶形磷酸盐及尿酸盐时呈乳向色。 此外还可见酱

10、油色、红葡萄酒色、黑褐色等颜色尿,除外药物影响后,建议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尿白细胞LEU阴性阳性:尿路感染。红细胞ERY阴性阳性:血尿,见于肾炎、肾结核、肾结石及尿路损伤等。尿亚硝酸盐NIT阴性阳性:尿路感染。尿蛋白定性PRO阴性阳性:肾炎、肾病综合症及泌尿系统感染。糖GLU阴性阳性:糖尿病及肾性糖尿。酮体KET阴性阳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各种原因造成的呕吐。尿胆原UBG阴性阳性:肝脏损害及溶血。尿隐血BU阴性阳性:血尿、血红蛋白尿,见于肾炎、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尿路损伤及溶血等。粪常规粪常规项目缩写正常值临床意义颜色colour黄色1.黑色或柏油样: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出血、食道静

11、脉曲张破裂、消化道肿瘤等。如服铁剂、铋剂或进食动物血及肝脏后粪便也可呈黑色。 2.白陶土色:见于胆道完全梗阻时或服钡餐造影后。 3.果酱色:见于阿米巴痢疾或肠套叠时。 4.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肠息肉、结肠癌、放射性结肠炎等,或服用番茄、红辣椒、扑蛲灵、酚酞、保泰松、利福平、阿司匹林后。 5.绿色:因肠管蠕动过快,胆绿素在肠内尚未转变为粪胆素所致,多见于婴幼儿急性腹泻及空肠弯曲菌肠炎。 6.米泔样便:常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 7.细条样便:常见于直肠癌。 性状软1.稀粥样便:见于服用缓泻剂后。 2.水样便:见于急性肠炎、食物中毒等。婴幼儿腹泻常见蛋花汤样便;霍乱、副霍乱可见米泔水样便;出血性小肠炎可见赤豆汤样便。 3.黏液便:见于结肠过敏症或慢性结肠炎。 4.黏液脓血便:见于急、慢性痢疾。 5.凝乳块:多见于婴儿粪便中,呈白色块样物,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或饮食过多所致。 红细胞RBC阴性见于下消化道出血、肠道炎症、肠结核、结肠肿瘤等。白细胞或脓细胞WBC阴性见于肠道炎症,其数量多少一般可反映肠道炎症的程度。 虫卵阴性见于肠道寄生虫病。 隐血试验阴性如果上消化道出血量少于100毫升时,肉眼及镜检不能发现粪便内的血液,此时应借助隐血试验以助诊断。健康人在忌食动物血和绿叶菜时,隐血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