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8785028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文言文以精要而简约的方式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具 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帮助学生透过语言形式把握其 言外之意,从而理解语言背后的历史事件、人物感情和社会 现实,把握人物形象、生活场景以及文化观念,在潜移默化 中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精英文化的 结晶,为时人精神物化的产品,具有极为丰厚的精神内涵。 它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历 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渗透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思 维方式,关涉着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 礼仪习俗、器物用具、 衣食住行、姓名称谓等诸多文化现象。因此,文言文教学应 当引导学生从文言文中理解语言背后

2、的历史事件、人物感情 和社会现实,把握人物形象、生活场景和文化观念,让学生 感受古人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和思辩,通过文言文的学习 理解古人,了解中国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要达 到这一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一、教师应具有解读文言文的基本素养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丰厚的文化积累,善于解读文本, 捕捉文本中蕴涵的重要信息,特别是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 教师要能及时地发现并予以点拨。比如先秦诸子散文等作品 距离我们较为遥远,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春秋笔法” 、“微言 大义”等格外地玄奥、 难懂; 同时先秦的政治、 军事、外交、 道德、价值观念等对学生而言是十分陌生的,这就需要教师 用自己的知识去

3、发现、解读文本中不同寻常的文化意蕴。如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论 语?八佾)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八佾是周朝的一种大型团体 舞蹈,但孔子为什么会对季氏“八佾舞于庭”如此愤慨呢? 这正是我们需要阐释才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的地方:既关涉 到当时鲁国的国情,也牵涉到当时的礼仪制度。引导学生把 握文言作品中的言外之意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政治背景和生 活背景,进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事件的含义、社会现实和思 想文化观念。如报任安书中“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 物,推贤进士为务” 、“阙然久不报”等句,任安为什么会写 信给司马迁?“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其用意是什 么?对于任安的来

4、信司马迁又为什么“阙然久不报”?这些 话中蕴涵的事理以及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于通信双方是明了 的,自然无须多说, 但作为局外人的读者就不知其所以然了, 因此这些疑问都有必要结合背景介绍作出交代,这样对于透 彻理解司马迁的处境和情感大有裨益。二、利用文言文中的“文化”事项,阐述古代文化体系文言文中蕴含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礼俗、宗法等无所不有,教师在授课中有必要加以适时地点拨古代礼俗严明,文中很多礼俗性的词语是礼俗的活化石。 如“趋”,义为“快步走”,但又特指一种以小步快跑表示恭 敬的礼节。触龙说赵太后中“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触龙本应快步去见赵太后,但由于年老“病足”跑不快,因此 到了赵太后面前时

5、要加以道歉、说明。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宗法制度 在文言文中多有反映。如郑伯克段于鄢中“爱公叔段,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为什么“公弗许”?这就 涉及到古代的宗法制度。古代宗法上有大宗和小宗之别,嫡 长子孙这一系是大宗,其余子孙是小宗。君位由嫡长子继承, 这样嫡长子的地位就显得特别高贵。因此,尽管武姜爱公叔 段并且想让他继承权位,但公叔段是次子,没有继承权,所 以姜武的意见也就不会被采纳。但由于姜武不甘心,暗中支 持公叔段越制,酿成了公叔段被杀的悲剧。古代器物文化也十分丰富,祭祀、社交、烹饪等活动中 所用的器物都十分讲究。季氏将伐颛臾中“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犊中,谁

6、之过与?”孔子以“龟玉”来类比,不是 随心所欲凭空而来的,这与古代文化观念紧密相连。“龟”指龟甲,古人认为龟甲传达了祖宗神灵的意旨,于是便将其 用丝绸包裹,装在精美的小匣子内供在宗庙里;古代文化上 的玉,内涵较宽。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 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远古时代玉器 除了可以祭天祭地、陪葬、辟邪外,还用来象征权力、财富、 贵贱等,可见,一开始玉器就带有神秘色彩。三、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要学会“授之以渔”,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才能主动去了解、认识古代文化,积累相关的知识,站在自 己认知的角度去理解古人。学生在学习时应善于思考,多问 几个为什么

7、,学会自己去捕捉、发现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对 于教师讲过的内容要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例如廉颇蔺 相如列传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右” 应该如何理解?教者告诉学生古代有尊右卑左的传统,学生 就明白这里以“右”来指代较高的地位。那么阅读琵琶行 中“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时,学生就不难理解“左 迁”表示降职,与此相反“右迁”就表示升职。进而在阅读 其它史传文时,学生可以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迁移。师生共同品评文本语言的显性意义,感受渗透在其中的 隐性文化,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深厚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等深层文化心理结构。这样 的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让其体会文言 文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在细微处体味作者深 层的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艺术表现力的熏陶,体味 古人的精妙,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提倡教师要注重发掘文言文的文化内涵,不仅是呼 吁文言文教学应该着力关照培养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精神的 能力,而且也意在提倡文言文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 去努力发现文本背后的一些重要知识背景,养成追踪探究的 学习习惯。学习文言文难度较大,因此需要以此为切入点激 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从领略自己发现的乐趣上养 成攻克困难的优秀品质。(于贵红 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 7444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