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规划特点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878323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溪规划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溪规划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溪规划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西溪规划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西溪规划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溪规划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溪规划特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溪简介一、历史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与西湖仅一山之隔,距离不到5公里,总面积约10。08平方公里,是我国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西溪湿地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它是杭州最早的文明发源地。西溪是发源于天目山的水系,由苕溪,上埠河等河流组成,这些河道原先也是流入钱塘江的。但那片最终形成现今杭州的陆地的不断扩大,压迫了西溪水的入江入海,使其在前部洼地淤积,并渐渐向北偏流,最终成为太湖水系的一部分。由于排水不畅,水量大时每每泛滥成灾,冲击杭州,余杭等地。于是东汉的另一个地方官陈浑主持修筑了另外一条堤“西险大塘”,号称汇万山之水于一溪,占西溪水量之绝大部分的苕溪就这样彻底与西溪

2、分离了,余下的上埠河成了西溪的主流。流量的减少与改道,使苕溪古河道及两侧洼地,湖面大面积地沼泽化,最终就发育成了原始的西溪。对于西溪湿地的历史,概括地说,归纳为远古雏形、汉唐形成、宋元发展、明清昌盛、民国萎缩与现今新生的六个阶段。在四五千年前,西溪的低湿之地,如受天目山春夏洪水的冲流,此处被淹没,便成了湖泊,而干旱之时,湿地也就出现。湿地随隐随现的现象,因此可以把它称为雏形阶段。从东汉熹平元年(172年)建造南湖算起,到唐末五代为止,大约有一千多年时间,是西溪湿地形成期。到了宋元时期,在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朝廷正式在此建置西溪镇,这是西溪进入新阶段的开始,这也说明了西溪是个千年古镇。明

3、清时期,西溪两岸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得到了多方面的进展,养鱼育蚕、种竹培笋与茶叶果蔬等农副业得到发展,成为郊区农业的特色。但是民国后,湿地日渐萎缩。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溪地域多个乡镇的建立,工厂企业的发展,使西溪湿地范围逐渐缩小。随着城市发展,西溪湿地面积从历史上的60多平方公里,逐渐缩小到现在规划保护的10.08平方公里。而如今杭州市对西溪湿地实施的综合保护工程,终于让西溪湿地迎来了新生。根据杭州市西溪风景区总体规划,西溪湿地的景区范围是11.4平方公里,外围保护范围巧15.7平方公里,周边景观控制区50平方公里。西溪湿地风景区东起紫金港路绿化带西侧,西至绕城公路绿化带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

4、将村乡驻地,总面积11.4平方公里。西溪湿地保护区涉及西湖区原蒋村乡的王家桥、包建、合建、深潭口、龙章、三深、蒋村、登云、周家等九个行政村。主要有纵横交错的六条河流在此围合汇聚:它们分别是沿山河(全长约11.7公里,宽约11米,不通航)、五常港(全长约5.95公里,宽约25米,可通农用船只)、紫金港(全长约3.4公里,宽约20米)、顾家桥港(全长约1.8公里,可通农用船只)、严家港(全长约2.2公里,可通农用船只)、蒋村港(全长约3.75公里,宽约20米,可通农用船只),河流总长28公里。区内地表约70%是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陆地面积仅占30%;水网密度高达25公里/平方公里,致使村

5、庄、田野之间,非舟莫渡。图 1 西溪google地图图 2 西溪google卫星二、规划根据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目前西溪湿地保护区的规划范围,东起于紫金港路绿带西侧,西至绕城公路绿带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西路;现规划总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保护区界线以外,还将建成外围保护带,外围保护地带以外又形成周边景观控制区;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两块湿地水网区域,总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整个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工程,按计划共分为三期。其中:一期工程,总面积为3.46平方公里,自2003年底开始动工,于2005年建成并在当年的五月一日正式对外开放。二期工程,其范围为:南起天目山路,北至

6、文二西路,东邻紫金港路西侧30米绿化带,西侧与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期范围 (3.46平方公里)及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三期区块东界接壤,规划总用地面积4.89平方公里。于2006年10月通过评审,目前己经完工。另外,三期工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也己经出台,据规划,用地总面积约为2.73平方公里。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要求在建设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中,要坚持国家湿地公园这一定位,以湿地生态为基础,以人文生态为精髓,以旅游为载体,以科普研究展示为亮点,使二期区块成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区块。要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项原则,贯穿于西溪湿地综

7、合保护工程的始终。要坚持整体化方针,确保二期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和谐杭州示范区”规划相衔接;坚持差异化方针,体现二期工程在生态、文化、建筑等方面的独特性;坚持一体化方针,实现人与自然、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和谐;要研究制定西溪水系专项规划,坚持截污、疏浚、引水、生物防治“四管齐下”,不断改善西溪水质;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完善交通组织和旅游服务设施,确保游客的可达性和舒适性;要坚持“修旧如旧、似曾相识、和而不同”原则,处理好原有建筑与新建建筑的关系,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民居博物馆”;要突出西溪湿地的独特性、差异性特征,建设好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图 3 西溪湿地公园平面图图 4 西溪湿地不同研

8、究范围关系图西溪湿地的形态包括范围边界和地形地貌两个方面。对西溪湿地的研究范围,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原有湿地区域、湿地公园区域和湿地流域。图 5 西溪规划图图4是原西溪湿地、湿地公园景区和湿地流域范围和面积关系图。经过对西溪湿地1978年和2008年的湿地形态对比发现,原有湿地的形态受到严重破坏,面积大幅度缩小(图5)。而湿地的保护范围只有10.06平方公里,仅为30年前湿地范围的五分之一。湿地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的城市扩展,将大面积的湿地填埋用以建造城市住宅,形成密集的居住区。分别对比1978年的测绘图、2004年的测绘图和2008年的卫星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城市扩展对湿地侵蚀的速度

9、和广度(图6、图7)。如果西溪湿地没有及时被确定为国家湿地公园得到保护,西溪湿地形态被破坏的程度将更加严重。西溪湿地流域内建筑设施和道路面积的大幅增加将成为西溪湿地水源污染的主要源头。因此,设立风景名胜区或湿地公园等保护区是保护城市湿地的重要手段之一。设立的时间越早越好。但对于城市湿地保护区的范围界定应该将其流域尽量考虑在内,否则流域城市化导致的径流污染将成为威胁城市湿地的主要因素。图 6西溪湿地不同研究范围关系图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图 7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图 8图 9西溪湿地水文示意图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

10、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经过1600多年的人工干预,尤其是80年代至今受城市扩张的影响,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保留完整湿地自然地貌的面积日渐萎缩(由原来的50多平方公里,浓缩到现在的10.08平方公里)。在西溪湿地上,不恰当的人为干扰是引起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因素。图 10 张艳来.杭州西溪湿地景观空间格局与形态设计研究在西溪湿地保护工程中应依循六大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还原湿地植被,体现西溪四种特色:野、冷、幽、静。做到水清、岸绿、鸟语、花香,保持原生态群落。2、最小干预原则:把柿基鱼塘、桑基鱼塘作为几千年农耕劳作形成的西溪湿地特定地貌,将当地农民千百年生产生活和文化积累作为西

11、溪区别于其他湿地的主要特征,全面保护鱼鳞状鱼塘。3、修旧如旧原则:湿地保护工程中,原来散布在湿地的517户原住民,将只保留100多户,并如原样修复。在西溪湿地上,建筑只是陪衬,建筑不能凌驾于湿地之上。4、注重文化原则:发掘西溪名人,汇入西溪的景点,也是保护工作的一部分。5、以民为本原则:湿地一定要向公众开放,科普的作用。西溪湿地是城市公共资源,西溪成为大家的湿地,发挥生态教化功能。6、可持续发展原则:西溪湿地核心保护区的保护工程将分三期完成,并且把对湿地生态恢复和保持的努力持续下去,发挥生态系统自我平衡能力。图 11张艳来.杭州西溪湿地景观空间格局与形态设计研究图 12张艳来.杭州西溪湿地景观空间格局与形态设计研究西溪湿地自然保护区中包括:一级核心保护区、二级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保护性开发区、外围景观保护区、旅游区域六个层次。图 13张艳来.杭州西溪湿地景观空间格局与形态设计研究西溪湿地核心区生态环境修复并没有一味的去增加湿地面积,扩大水面与陆地面积比例,而是采取迁出居民、较少建设用地、补充绿化、减轻人类干扰的方法来缓解生态压力。这种方法是针对湿地核心区生态问题的本质:人类干扰太过严重,生态环境已经急剧恶化采取的,目前看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没有定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格局和形态都要适合当地湿地自身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