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实践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8775737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工论文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理工论文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理工论文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工论文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实践(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实践 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实践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实践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实践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工程处处有哲学有人说,建筑工程活动是具体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哲学是抽象的,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工程活动中处处有哲学,工程师们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哲学。例如某陆航机场的建设选

2、址,靠近铁路、公路便于人员集结,靠近村庄方便了生活,但由于飞机声波影响了近郊百姓牲畜繁衍生长、家禽产卵等。某大型礼堂的设计,无论单体外观造型,还是内部使用功能都比较完美,但是靠近城市立交桥。随着周围建筑环境的变化,耗费巨资建成的礼堂在建筑大环境中显得不伦不类。有的工程项目,在设计和初建的时候往往都认为在这个地方建设这项工程是合理的,但最终究竟是不是合理的,还必须接受时空和社会的检验。工程的合理性问题必须综合起来考虑,要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在更复杂的社会系统中进行分析、认识和评价。一个好的工程设计(或优化设计),之所以好,是因为它从本质上处理好了设计对象所处环境中的对立统一的

3、关系,分清了事物的本与末,抓住了现象的源和流,达到了兴利除弊的合理状态的结果,也是工程师自觉践行辩证法的结果。工程问题显然不单纯是技术问题,重大的工程问题中必定有深刻、复杂的哲学道理。大型工程中存在着哲学问题,一般的工程技术里面也蕴藏着辩证法。例如,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都有一个静不定结构的问题,就是说必须让建筑物晃动才能够稳定,这就是哲学道理。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和青岛的首创观光电视塔顶端的最大摇摆幅度大约有1米多,它每天在摇摆,摇摆才能稳定。如果设计上不让它摇摆,大风来了,反而要折断了。而静不定,恰恰是最稳定的,这是符合辩证法的。设计规范规定普通房屋建筑长度超过60米设置变形缝的问题、技术规

4、范把钢筋混凝土基础称作柔性基础的问题、铁道轨的每段间隙留置问题等等,都说明了事物静与动的辩证关系。类似的工程哲学问题在工程技术里比比皆是。工程师要有哲学思维工程项目是具体的,工程建造活动也是具体的,但是工程建造活动却是系统而复杂的。无论工程大小,在宏观上包含着科学、自然、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理念、伦理等因素;在微观方面,涉及到技术、原料、土地、设备、人员、资金等。许多从事工程建设管理的人都体会到,工程建设过程是一个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统一意志的过程,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既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工程师的自身修养。当今的工程活动

5、愈加复杂多样,设计和建造过程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整体性、全局性、抽象性的问题。应该认识到,工程问题是个局部与全部的问题,工程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工程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个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跳出专业技术层面从社会层面看工程。工程需要有哲学支撑,工程师需要有哲学思维。用唯物主义武装头脑,有助于避免主观主义、政绩工程、拍脑袋工程、豆腐渣工程:用辩证思维指导工程实践,有助于避免片面性、走极端、思想僵化等等。所以,对于工程师来说,哲学是思想方法,是思想武器,是转化为物质的精神力量。建立科学的工程理念工程建设活动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我们过去也曾有过先干起来再说的情况,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

6、识的提高,逐渐形成需要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工程建设的基本前提。树立工程系统观,以系统的观点认识、分析和把握工程建设。工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参与工程活动的因素众多,系统规模庞大,组织形式多样,环境影响复杂,经济表现突出,人为因素较多,各种专业工程(如土建、水电、暖通、机械、智能化工程等)之间及其与主体工程纵横交叉,相互融合。无论是普通的技术人员还是工程决策者或管理者,应把从事工程活动的小系统看成是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关注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掌握系统思维与系统分析方法,以系统观为基础形成完整的工程观,努力成为具有战略眼光和系统思想的新型工程技术专家。认识工程的社会性,关注与工程相关的社会问题

7、,促进工程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工程建设目标具有社会性,例如经济适用房建设是为了解决1二薪阶层的住房问题,战备工程建设是为了构筑军事国防设施,医疗用房建设是为公众健康提供卫生保障条件;工程建设活动具有社会性,例如一项工程由投资者、管理者、工程师、工人等人员组成工程共同体,这些人员来自不同的地域,通过制度和合同约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包含了大量的社会行动;同时,工程建设过程要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工程结束还要接受竣工验收和工程审计,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如果工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在工程一开始就正确理解和主动把握工程的社会性特点,加强组织协调,及时化解矛盾,努力创建良好的工程建设秩序,工程建设活动就会顺利进

8、行。学习生态学理论,把工程活动理解为生态循环系统中的社会现象,用生态观指导工程实践。生态学理论认为,大自然生命有机体与生存环境之间存在着四个法则:即生态关联性(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生态智慧性(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存办法,非人为所为)、物质不灭性(自然界没有废物,一种事物的排泄物可以被另一种事物所吸收和利用)、生态代价性(人类对任何一种事物的改变或发明,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从事工程活动时就要思前想后,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反复论证工程生命周期内工程本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工程建设阶段所采用的上游物料的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工程运行阶段排除的废

9、物对下游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工程寿命结束后形成的废物对大自然造成的影响。通过对从何处来和向何处去的追问,形成一种整体观和宏观思维观念,建立工程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哲学思想——工程生态观。工程文化影响着工程建设,用先进的工程文化共同谱写凝固的音乐。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文化以严谨规范的操作规程、严格细致的管理制度、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奋发昂扬的革命斗志等作为存在方式,通过不同的群体行为表现出来,直接影响着工程设计结果。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挥工程文化的特殊功能,在工程设计方面,让上乘的工程文化体现在设计师所具有的突破旧观念的勇气、深厚文化底蕴以及伟大的哲学素养上;在工程实施中,

10、让工程文化功能体现在施工者认真贯彻设计理念,按图施工,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实现百年大计上;在工程完成后,让工程文化观念体现在科学评价工程整体,体现适用、安全、经济、美观和生态环保,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上。工程是人类建设家园的行动,是人类智慧和理想的凝结,我们通过学习和运用哲学认识工程、思考工程,就会从中读出自然、读出人生、读出社会、读出知行合一的辩证法。div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11、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

12、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

13、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