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8677216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八) 表达方式触景生情 高三语文备课组 不知春秋一、考点分析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了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 式。触景生情与借景抒情的主要区别在“触”和“借”上,前者遇到景物往往是无意的,由 于某种景物的触动而产生了某种情感, 后者强调的是有着某种情感不好或不愿直接表达, 而 借助某种景物来传达。如唐朝诗人刘长卿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 让人回味, 诗人正是借这幅意境深远的画面寄托, 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 失意而淡泊的 情怀;而李白的春夜洛

2、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是在人难以成寐 时,忽而传来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 从而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其他如杜甫 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发现今夜的露更白,顿生寒意中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王昌龄的闺怨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忽见陌头柳色引起了少妇的联想与 感触蒲柳先衰,青春易逝,从而表明闺怨的主旨:李白的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的景色触动了游子的心, 从而引发了游子的思乡怀人。 本考点在近几年中 较常见,如 2002 年全国卷、 2004 年浙江卷、 2005 年广东卷。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3、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首诗是乾元二年( 759 )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 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 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菩萨蛮 何满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褛,有人楼上

4、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二、应考锦囊(一)提问方式:本诗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本诗某句值得玩味, 请从情与景的角 度作简要赏析 )(二)答题步骤:先具体答出触景生情,然后具体分析诗中如何体现触景生情的手法,最后指出用了这 手法所起的作用。(三)答题范式:本诗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诗人见到了 ()景物,引发了诗人 () 的感情,使诗人感情的抒发得更 ()。三、现场练习春日登楼怀归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注:此诗约作于 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

5、县。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本诗中有很多写景的句子,请结合诗句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 分)(2005 年广东卷,有改动 ) 答案解析:阅读本诗可以从注释和标题入手,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本诗用一“望”字引起下文的景物描写:平川、野渡无人、 孤舟横斜、 荒村中的断霭、古寺中的流莺。而这些景物也是家乡中特有的景色,这不仅让诗 人想起了自己的故园,从而借助这些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这些景物应当是 “望”字所引, 所以属于触景生情。如能答出触景生情便可得1

6、分:如答出 “此诗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诗人无聊而望,却见到如家乡般的景色,平川、野渡无人、孤舟横斜、荒村中的 断霭、古寺中的流莺,无不让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可得 3 分;如能再加上表达效果,即 可得 4 分。 (指出表现手法得 1 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得 2 分;答出表达效果得 1 分 )因此,可以这样来答: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 (1 分) 诗人无聊而望,却见到如家乡般的景色,平川、野渡无人、孤舟 横斜、荒村中的断霭、古寺中的流莺,引发了诗人思乡的感情,(2 分 ) 使诗人的感情抒发得更含蓄隽永,富有诗意。 (1 分 )四、强化训练灞上散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

7、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灞上,又作霸上,指长安东。致此身:出去为官,论语学而:“事君能致其身。”“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 分)本诗可以从。 “他乡”“独夜人”“空园”“孤壁”“寄卧”等词入手,再联系诗句中的景 物风雨、雁行、落叶、寒灯、白露,可以得出本诗是一首触景生情思故乡的诗的结论。 本诗写诗人客居霸上而感秋的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瑟秋风秋雨、雁群频飞, 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 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 孤单无依, 与僧 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末联抒发诗人的感慨

8、,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这样,本题的答案可整合为: 第三联运用的是触景生情的抒情手法 (1 分) ,诗人用落叶、 寒灯具体写秋夜山居的沉寂与凄凉, 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分) 写尽了诗人客居 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 (1 分)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九)表达方式寓情于景高三语文备课组 陈克亚一、考点分析寓情于景是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 摹刻画来抒发感情,这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方式。运用这种手法能很好地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同时又有着意味深长、 含蓄隽永的效果。 如杜甫的 春夜喜雨 借助对春雨 “知”“潜”“润” “重”的描写, 表达了诗

9、人对春雨到来的惊喜不已之情和对春雨无私品格的赞美; 岑参的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 处”,这是诗人对行者的留恋,也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又是为自己归期未卜 而惆怅,结束处的悠悠不尽之情表达得充分而不直接,含蓄而有余味;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通过对别后景物的描写, 含蓄地抒写了 惜别之情,他的另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把飘零之 感、离别之恨寄寓在景物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啼着“不如归去” 的子规之中。本考点在近 几年中经常出现,如 2008年福建卷, 2

10、007年全国 I 卷、江苏卷、广东卷、重庆卷、浙江卷, 2006 年湖北卷、重庆卷、江西卷。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11、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应考锦囊(一)、提问方式: 本诗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本诗某旬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二)、答题步骤: 先具体答出寓情于景,然后具体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寓情于景手法的,最后指出用了 这手法以后所起的作用。(三)、答题范式:本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通过对 ( )描写,表现了诗人 ( )的感情,有着 ( ) 的作用。 ,三、现场练习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

12、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 分) (2007 年江苏卷,有改动 ) 答案解析:要理解本诗,首先从题目“送人”入手,再结合词中“阳关” “功名”“离合”“行路难” 等,发现此词为送别词;再分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句,写送别时翘首遥 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 行程有关; 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 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 压制有关。 景句中的 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

13、有余韵,这正是寓情于景,把依依 不舍的惜别之情、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全寄托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可以这样来答: 此句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 分) 通过对浮天、水、树、 雨、云、山等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词人翘首远望中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中的 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和山高水长中的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2 分) 词人把丰富的情感寄托在 景物描写当中,有着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作用。 (1 分 )四、强化训练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注:外弟:表弟。十年离乱:指安史之乱。称名:互

14、道姓名。尾联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请作简要分析。 (3 分 ) 理解本诗可以从题目“喜见外弟又言别”入手,再联系诗句中的“相逢” “惊初见”“语 罢”“明日”等词,可以得出本诗是诗人在写自己同表弟(外弟 )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 ,突出了一个“喜”字;七、八句转入“言 别”。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图画。明日点出聚散 匆匆。“巴陵道”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 “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 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 ,在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 者伤别的情怀。 尾联一改前面的叙

15、议,而是写景, 想象外弟明天的行程,所以本诗的尾联不 是直接抒情,而是寓情于景。那么本题的答案为: 尾联用的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1 分) ,诗人通过对想象明天外弟所遇 到的场景一巴陵道和几重秋山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兄弟久别重逢又相别的的惋惜惆怅之 情,有着含蓄而又意味深长的作用 (2 分)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十)表达方式情景交融高三语文备课组 陈克亚一、考点分析情景交融是古代诗歌间接抒情中的一小类,它既表达情感,又描写景物,相互烘托, 没有主次之分,二者几乎合为一体。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有两段精彩的论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 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 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 ”要达到情景交融,至少需要两条:一 是要触景生情, 二是要善于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这种情景交融的最大好处是赋予抽象的情 感以形体, 在对景物的描摹之中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如温庭筠的更漏子 :“梧桐 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寂寞的树,淋漓的雨,写景亦写情,渲染出相思女子的秋思无限,秋愁万端,离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