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种群生命表研究趋势指数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8614287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种群生命表研究趋势指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研究种群生命表研究趋势指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研究种群生命表研究趋势指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研究种群生命表研究趋势指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研究种群生命表研究趋势指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究种群生命表研究趋势指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种群生命表研究趋势指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键字】研究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及其在测报上的应用张桂芬 刘芹轩 中效诚 赵白鸽 薛俊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要1981 1987年,研究了稻纵卷叶螟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经返回 系数b值法(podler等,1975)分析表明,一至二龄和三龄幼虫期是影 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时期,捕食性天敌及气候因子所导致的害虫失 踪是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并根据生命表资料和对关键因素建立亚模 型的方法,组建了自第三代迁入蛾量起预测当代三龄幼虫数量的预测 式。本模型在郑州地区应用准确率达 80%以上,有效地指导了防治。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生命表预报生命表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动,制定数量预测模型的

2、一种研究手段。国外依生 命表资料为基础的害虫种群动态的研究较多,但对稻纵卷叶螟尚未见报道。国内,近年来相继开展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生命表的研究工作 (庞雄飞等,1981、1982;古德祥等,1983;上海嘉定县测报站,1984),然而害 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因地区和水稻生育期等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为了摸清郑州地区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世代(第三代)的自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找出影响种 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为测报及害虫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作者于1981-1987 年在郑州对本省第三代自然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材料与方法供试水稻品种为花粳2号,面积约0.5亩

3、,共设10个点,呈棋盘式排列; 另设3点罩笼作对照,以观察气候对稻纵卷叶螟各虫态死亡的影响。 并按卵、一 至二龄、三龄、四龄、五龄幼虫和蛹六个发育阶段分别接虫于盆栽稻株上。卵 于第三代蛾迁入高峰时,从田间捕蛾,用口径3厘米的玻璃管罩于田间 稻叶上,每点3管,每管接入2头雌蛾使其产卵,翌日晨去管查卵并标记。待卵 发育至黑头期时,将田间着卵稻叶剪下,携回室内,继续观察至孵化,并统计其 失踪数、孵化数和被寄生数。幼虫 每点35盆,每盆栽入与大田长势一致的稻苗 1丛。将室内饲育的 初孵幼虫接于稻株上,每盆35头,待室内同步幼虫将蜕皮时,调查盆内幼虫 的失踪数,余虫取回室内继续饲育至成虫,以观察其被寄生

4、情况;同时,再将室 内饲养的同步三龄幼虫接于盆栽稻株上。接上述方法以此类推,直至蛹。蛹 将室内饲养之同步老熟幼虫接于盆栽稻株上, 成虫羽化前1天检查失踪 数,余蛹取回室内继续观察其被寄生情况。成虫 从上述余蛹中观察成虫的羽化率、性比,并将 10对饲以5%g水的成 虫,分对饲养,记载其产卵量。结果与分析根据试验结果,每年组建1个生命表,共累积了 5个同世代的生命表资料, 为便于分析应用,现仅将各期存活率汇成总表 (表1)。(郑州)表1三代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率(Si,%)(X)1985 年(i)1986符年 平均号 1981年1982 年 1983 年卵100.00自然失踪100.00 98

5、.62S1100.0093.10100.0088.8080.55被捕食81.57S250.2996.2292.0094.1246.12被口】生74.63S396.7099.4936.7196.0299.92不孵化98.22S497.7098.4699.00一至26.67工龄60.00自然失踪43.13S514.0040.0075.0087.3348.00被捕食67.76S687.8976.8038.8098.6798.67被口】生99.28S799.06100.00100.00三保86.4880.00自然失踪89.72S888.0094.12100.00被捕食S938.0080.0978.85

6、59.9576.67 67.11被寄生S1092.0098.8192.3088.2696.00 93.47四龄 自然失踪 S1170.0090.00 100.00100.0080.00 88.00被捕食71.6783.33 83.83被寄生82.5092.67 90.59S1298.3385.6080.22S1394.1796.8086.82五龄 自然失踪100.00100.00 94.53S1496.0086.6790.00被捕食55.4166.00 64.22被寄生77.7088.00 84.98S1555.0281.3363.33S1680.2785.6093.3397.30其他98.0

7、0 98.92S1799.82100.00 100.00蛹自然失踪S1884.0086.67 90.0081.33100.00 88.40被捕食50.6741.33 58.30被寄生91.3395.33 87.83S1968.0063.7367.78S2071.3385.6095.5698.00其他96.67 96.67S2197.3398.0093.33雌虫比率P ?49.7050.00 53.8555.3649.81 51.74达标准卵量的比率* PF 13.6530.00 44.4236.7444.77 33.92种群趋势指数I 0.041.790.970.450.540.758*据19

8、801986年观察,标准产卵量285粒/?。一、种群趋势指数及组分分析种群趋势指数I是研究种群动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 Morris(1963)和 Watt(1961、1963)数学模型的基本形式,I可用世代内各期的存活率和繁殖力的 乘积表示(尹汝湛,1980)即:I = S1 - S2- S3Sn- P? - F - PF式中S1, S2, S3Sn为生命表中各期致死因子作用后的平均成活率,P?为雌虫比率,F为标准产卵量,PF为达到标准产卵量的百分率,它们均为I值的 组分,每一组分对I值起着一定的作用,下面仅从I值的成分中抽出某个组分后 对I值的影响作一讨论,即组分M(si)值分析,其计算公

9、式为:M(si) = 1/siM(si) 值的含义为:如果排除因素I所引起的死亡,那么种群趋势指数将增 加为原来的M(si)倍(庞雄飞等,1981)。由表1中各期致死因子作用后的平均成 活率(Si)算得的M(si)值可知,M(s5)值最大为2.32,即如果一至二龄幼虫期没 有自然失踪的作用,其种群趋势指数将增加原来的2.32倍,表明一至二龄幼虫期失踪后的成活率是对I值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其次分别为蛹期、五龄、三龄 和一至二龄幼虫期的捕食,其 M(si)值分别为1.70、1.56、1.49和1.48。若把 卵期至三龄幼虫期因捕食而引起的组分合计,其M值总和为2.71 ,表明如果排除卵期至三龄幼虫

10、期的捕食,I值将增加原来的2.71倍。由此可见,在影响郑 州地区19811986年三代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变动的诸因子中,捕食性天敌是 一个重要的致死因子。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虫期及关键因子M 值分析仅能说明各因子对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作用的大小,还未能反映影响种群数量动态的关键因子(庞雄飞等,1981)。因而又进行了对种群动态有影响 的关键因素的分析。_鉴于前人采用的K值图解法虽然有其简便性,但单凭直观有时难以判断,困 此采用Podler等(1975)的返回系数b值法(尹汝湛,1980),对1981 1986年 三代稻纵卷叶螟的生命表进行了关键虫期和关键因子的分析 (表2、3)。表2稻纵卷

11、叶螟关键虫期的回归系数分析一至二龄(K1-2)0.91500.51250.53600.63860.54640.31340.77360.05三龄(K3)0.46040.12790.13810.33930.21920.27650.8313 0.05四龄(K4)0.18790.12760.15710.22840.20850.05560.4178五龄(K5)0.33760.21950.27470.37990.24530.09750.4732蛹(KP)0.40480.33440.26250.43090.41540.08240.2997总K值2.66891.37871.84422.11292.0652由表

12、2得知,一至二龄幼虫期的b值最大,其次为三龄幼虫期,二者均达到 0.05的显著水平。表3表明,b值最大,且达到0.05显著水平的死亡因素为一 至二龄幼虫的失踪,其次为三龄幼虫的失踪,因此认为,影响郑州地区三代稻纵 卷叶螟自然种群数量动态的关键虫期为一至二龄和三龄幼虫期, 而关键因素为幼 虫的失踪。另据表1绘制的存活率曲线(图1略)表明,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自然种群自卵 至三龄幼虫期种群死亡率达80犯上,说明该发育阶段易受袭击,且抗药力低。三、三代三龄幼虫的数量预测式稻纵卷叶螟在本省不能越冬,各代蛾源均系外地迁入,三代以后为迁出代, 因此,用三代的种群趋势指数来预测四代的发生趋势意义不大。为此,参照

13、庞雄飞等(1982)根据生命表资料建立自当代卵期预测当代暴食期数量模式的方法,初步建立了自三代迁入蛾量预测当代进入三龄幼虫的数量模型。以便为害虫管理提供依据。首先建立田间每亩一龄幼虫(Li)的预测式;L1 = Si S2 S3 S4 P P? PF F(1)然后建立田间每亩三龄幼虫(L3)的预测式:L3 = L1 S5 s6 S7(1)式中P为三代稻纵卷叶螟迁入的每亩蛾量。据关键因素的分析,气候和 捕食作用是影响其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素,困此对S5和S6两个组分建立亚模式,其余均用平均成活率(表1)代入。表3 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关键因素的回归系数分析死亡因素 19811982198319851

14、986 b值 r 2 P(概率)寄生(K2) 0.01461 0.00230.4352 0.0263 0.3361 -0.00526 0.0142不孵(K3) 0.01011 0.00670.0044 0.0177 0.0004 0.0039 0.0769一至二龄失踪(K4) 0.9105 0.5125寄生(K5) 0.0045 000.5360 0.6329 0.5407 0.3090 0.76390.050.0058 0.0057 0.0044 0.4730三龄失踪(K6) 0.4245 0.1288寄生(K7) 0.03483 0.05200.1033 0.2853 0.2011 0.2493 0.79380.050.0348 0.0540 0.0181 0.0227 0.3281四龄失踪(K8) 0.1615 0.1132寄生(K9) 0.0264 0.01430.0957 0.1446 0.1756 0.0468 0.43390.0614 0.8380 0.0329 0.0089 0.0215五龄失踪(K10) 0.2747 0.1518寄生(K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