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8611944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增多, 在农村出现了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但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 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全面推荐和发展,教育好他 们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关键词: 留守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措施枞阳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总面积1808 平方千米。 总人口 97万人。全县辖13 个镇、9 个乡,由于当地经济落后,工 商业不发达,很多家庭都以种植农作物为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增多,“留守子女”也 越来越多。体现在这些“留守学生”身心之上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心理健康已经 是

2、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行为将影响到农村教育 的全面推进和发展。那么,“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如何?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又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与产生原因一:现状分析今天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根据国内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 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 21.6。其中初中生为 13.67%。这些学生绝大部分属 于“留守学生”。并且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的趋势。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是严重的,具体表现如下:1、性格缺陷。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 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由于“留守学生”与父

3、母联系较 少,使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2、情感缺失。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依恋关 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而“留守学生”与父母间依 恋关系的正常发展过程被中断。“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导致孩子对社会的安全感、 信任感无法建立。3、学习困难。外出务工潮使农村许多“留守学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 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儿童一般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 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学 生”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

4、差,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 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 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导致学习成绩下降。4、价值错位。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外出务工的父母使家庭经济 状况相对改善,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于是采取“物质+放 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养成好逸恶劳等 陋习、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同时,“留守学生” 由于远离 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 化。这些都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二:产生原因关于造成农村“留守学生

5、”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错综复杂且的,这与青少 年自身心理素质、少年所处的外部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有很深的关系, 究其根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因素:这是形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增多,农村中有很多学生成为“留守学生”,他 们的父母或者一人,甚至两人一起到外地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姥爷姥 娘,这样的学生就成了“自由人”,失去了父母,特别是妈妈的“唠叨”的呵护,“自 由”的成长,结果“留守学生”就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留守学生”长期处在缺 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来照顾,祖孙 辈的年龄相差悬殊,孩子与祖辈之

6、间不易沟通,再加上祖辈们年老体衰,大多 文化知识少甚至是文盲,往往只能照顾孙辈们的生活起居,无法尽到教育责任; 寄住在亲戚家中的,亲戚一般不会像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束、教导这些“留守孩”, 他们认为管得太严,小孩子不理解,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冷淡 粗暴。这些都是“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2、学校因素:这是形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又一原因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赋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即 便是在教师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也往往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心有余而力 不足。再一个就是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 育往往是在枯燥、呆板的模式

7、下,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只重视追求学生成 绩,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人格的培养远远不够,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也会 产生心理健康问题。3、社会因素:这是“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学生”群体。中学生 的行动能力逐渐增强,他们期望和社会接触,而校外正好有这么一批年龄和他 们相仿的一群。这些已经成为“问题少年”的孩子们又反过来影响那些在校的同 龄人,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如此往复,形成了一 个恶性循环。还有就是文化传播媒体的影响,如网络虚拟的世界;校园暴力小说;电影、 电视片中的凶杀、暴力、恐怖、色情等内容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

8、侵袭危害也很 严重。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青少年学 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4、生理因素:这是形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另一个原因青少年正值人生的第二断乳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握斯称之为心理断乳 期。其心理发展特点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社会性。青少年的心理、人格尚未完善成熟, 片面的思维方法容易将事物 简单化, 一遇到挫折往往自暴自弃, 导致心理问题产生, 甚至酿成悲剧。这一年 龄阶段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认知能力的增强和社会的快速变革,很容易遭受 心理不平衡的困扰,而产生系列的心理问题。二、研究现状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背

9、景下的新问题,关于农村留守儿 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研究目前只限于国内,国外还没有对此问 题的相关研究。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性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 健康发展。关于其干预研究,大部分研究者从家庭、学校、社会 的角度提出其干预手段,有学者认为父母要注意与子女进行心灵 沟通,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农村学校要加强心理和情感教 育工作;政府应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建立 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定相 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责任,加 大政府投入,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儿童的条件;可 以动员

10、社会力量,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城市 教育体制中应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学校要采取 综合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加强农村学校的心 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尽可能提供丰 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1还有的学者从家庭的角 度提出如下应对策略:首先,父母要有完整的责任意识,意识到 父母要给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其次,父母要坚持定 期、不间断地保持与孩子各方面的联系,随时掌控孩子的情况; 第三,通过安装电话等方式,设法消除与孩子的沟通障碍;第四, 父母要学会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并接受父母对他 的关爱;第五,构建一些能

11、够给予孩子帮助的人际关系;第六, 尽可能多抽时间回家与孩子团聚。5三、课题研究内容与具体目标(一)研究内容: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探索与实践。留守儿 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分析及研究。(二)预期研究目标与价值 认知目标:通过实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的实践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策 略,找寻有效的教育途径,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情感目标:通过师生合作、调查交流,了解本地区留守儿童 的基本心理状况,探索实施适合本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提高教师的心理问题分析能力与心理辅导水平。发展目标:构建面向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切实可行的心

12、理 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留守儿 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措施(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法、观察法、文献资料法、个 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1、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设计简单有效的心理问卷,从问卷 中了解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他们喜欢的交流方式,为下 一步的调查工作做准备。(附上调查表)2、实施观察研究在研究者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注意进行相关学生表现的 记录和整理,认真做教育教学笔记,记录留守儿童的特殊表现及 当时的处理方式、方法以及效果等等,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教育案 例。3、分析个案研究 在进

13、行观察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与总结,形成个案,并对 其进行分析与研究,追溯理论,提出教育策略。(写一个个案研 究)4、收集文献资料 广泛收集有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专著、论文, 吸取其他学者成功的教育经验,了解现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 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实践计划。(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本课题研究的开展,主要是以( )学校开展的留守儿童“爱心家园”活动为主要载体,日常学习生活为辅助的。主要的 活动开展情况如下:1、在节假日里开展“留守儿童爱心家园”活动。由于( )小学经济和地理条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本地 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很成问题。因此,学校开展的“

14、留 守儿童爱心家园”这一活动就成了广大师生进行交流和了解的最 佳平台。在常规活动中,学校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学习兴趣、生活 自理、科学艺术、作业辅导、社会实践、特色德育(诚信教育) 等各种主题的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仅解决了该校留守儿童节假日 期间的教育与生活问题,而且还促进了留守儿童心理与生理等各 方面的健康成长。至今为止,我校已经组织开展了 34 期留守儿童爱心家园活 动,主要活动主题具体有体艺类(书法、绘画、舞蹈、乐器、剪 纸、篮球、乒乓、国际象棋等)、学习兴趣类(英语、手抄报、 课外阅读、作业辅导等)、科技活动类(小发明、小制作、剪纸、 种植等)、生活自理类(个人卫生、内务整理等)、社会实践类

15、(参 观访问、亲近大自然、劳动种植等)。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尽校方最大的努力,充分发挥老师们 各自的优势,让留守儿童学会更多的东西,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 趣,并寻找时机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 康水平,从而让他们学有所得,并在学习和游戏活动中享受快乐, 收获希望。2、为求触及留守儿童心灵,爱心家园活动凸显“关爱”。活动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爱心家园活动中务必当好“留守儿 童”的代理家长,倡导当“妈妈老师”,做到“保姆式管理”。 学校尝试用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来弥补留守儿童 缺失的亲情呵护与真诚关爱,让留守儿童在爱的温暖中快乐成 长。学校在每个寝室安装了电风扇,炎炎夏日,学

16、生就寝后,学 校的值周教师会为每个寝室点上一盘蚊香,值日领导会根据温度 变化及时为每个寝室关闭电风扇,关好寝室门;冬天,学校值日 领导与活动组长巡夜一次,为“留守儿童”盖好被子,班主任老 师为学生准备热水;周末,老师带领孩子们到小溪里,教他们洗 衣服。老师还经常帮“留守儿童”过生日,让他们体验到学校老 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爱护。3、因“家长”制宜 构建灵活的家校协同模式 虽然山高路远,家访不能做到常规化。但三港乡中心小学的 老师们在期中期末依然坚持进行家访。但是,这些家长长期在外, 如何家访?考虑到这种特殊情况,学校因“家长”制宜,构建了 灵活型的家校协同模式。(1)教师访学生一般来说,家访指的就是老师访家长。而对于留守儿童的老 师们来说,是访监护人访学生,重点是访学生。看看孩子在家的 生活,了解他们的起居及日常安排,了解他们在家里的表现,听 听邻里对孩子们的反映,发现存在的问题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