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医医德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8605885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名医医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代名医医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历代名医医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历代名医医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历代名医医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代名医医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名医医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代名医医德故事历代名医医德故事中医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医的魅力与光辉并不仅仅来源于她神奇的疗 效和独特的理论体系,还有就是历代中医大家们身上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医德!医德的发展是与医术一起发展,传承至今的。纵观古今 中医各家,大凡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德艺双馨之医家,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着医乃仁术,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捍卫着医道尊严! 我们从以下五位相对具有代表性的医家中便能浅析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医德内涵。孙思邈:患者如至亲,同行勿相轻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不但热爱中医,而且喜好经史佛老之学。他认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

2、 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何等高尚的医德,何等景仰的修为。在孙思邈所言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他 视患者如至亲的接诊态度。我想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医学是一门救人的学问,医生是一个救人的职业,如果你不把患者 视为至亲,那么你何以会竭尽全力地去进行救治而心底无私呢?其二,我们的收入来源于患者,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患者无疑堪称我 们医务工作者的衣食父母。葛洪:让贫困低薪阶层轻松廉价地用药晋代名医葛洪鉴于以往“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的情况,决心“率多易得 之药,其不获己,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由此可见,葛洪作为一名医

3、生是很关注贫困、低薪阶层人民的,能针对他 们的具体情况,从他们的经济利益出发,不辞劳苦,编著成肘后备急方,里面的方药物美价廉,文字朴实易懂,从现在的角度看 也不失为一本家庭用药手册。这种处处为方便贫苦患者着想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赞许。喻昌:对患者诚心、耐心,患者才会与你交心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有很多,医生为患者诊疗时诚心不足、耐心不够,而造成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生有戒备甚至敌对心理的 情况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虽然患者有时在接受医生诊疗期间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和医生配合,但是明代名医喻昌认为,“然敬 设诚致问,明告以如此则善,如彼则败,谁甘死亡,而不降心以从耶? ”“此宜委屈开导,如对君父,未可飘然自

4、外也。”从喻昌所 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对病人如果诚心,尽责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地为病人服务,病人怎么可能不与你交心,不配合你工 作呢?所以在自身修养方面,行医之人应该好好领会喻昌之言的深意!吴有性: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明朝末年,战争连绵,灾荒不断,疫病流行。崇祯辛巳(公元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疫情猖獗,延门阖户, 感染者往往相率倒毙。一般医者以伤寒论治,难以取效。“不死于病,乃死于医”,身处那种情况下的吴有性认为“守古法,不合今 病,以今病简古方,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吴氏因此系统地钻研古代医书,认为历代医书研究温病的太少,故而不揣固陋,大 胆设想,深入

5、观察,“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瘟疫论,成为我国医学发 展史上继伤寒论之后又一部论述急性外感传染病的专著,在外感病学及传染病学领域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吴氏的医学成就与其不 顾个人安危,亲临疫区寻求疾病之因、探求治疾病之法,奋不顾身地为患者着想的精神与举动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患者的生死才 是大事。只要自己所为有利于患者便行,怎么能够因为自己的福祸而左右探求为民疗疾方法的步伐呢!真可谓:苟利患者生死矣,岂 因祸福趋避之!徐大椿:名医不可为,伪医尤可憎世人都只看到名医的光环与伟大,却很少知晓名医的难处。孰不知学医难,行医更难,做名医尤其难。这里的“难”不

6、仅是 说成为名医的过程艰难,而是如徐大椿所言:凡求治于名医者“必病势危笃,近医束手,举家以为危,然后求之”,“其病必迁延日 久,屡易医家,广试药石,一误再误,病情数变,已成坏症”。可见病人及患者家属对名医所寄予的希望很大,要求很高,有的病虽 然迁延日久,但若经过积极救治还能转危为安,但是很多患者被一些庸医折腾过久,即便华佗再世,也束手无策!然而病家常常又不 会理性看待,甚至责怨名医。徐氏以上所言便是告诫名医不可过高地看待自己,名医说到底是人而不是仙,同时也是对患者及其家属 们的肺腑之言。名医如此,普通的医生更应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徐氏所言名医也讽指一些徒有虚名的“名医”,他直言道:“获 虚名

7、之时医,到处误人病家反云此人治之而不愈,是命也。有杀人之实而无杀人之名。”医德、医术佳联妙对在古今联苑中,有不少赞颂名医之医德、医术的佳联妙对,耐人品味,久传不衰。医生的职业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益寿延年。在古今联苑中,有不少赞颂名医之医德、医术的佳联妙对,耐人品味,久传不衰。立论活人,当年无愧谥医圣;善书妙说,今日有情颂良方。这是湖北武当山医圣祠中的一副对联。此联赞颂东汉的张仲景既是一位造福一方百姓的湖南长沙太守,又是悬壶济世、万民称赞的神医。志在救人,剂温凉寒暖,而万姓感德;心欲济世,诊沉浮退数,乃千古扬麻。这是陕西药王山中药王庙内的一副对联。通俗易懂的联语,对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医风

8、、医术、医德给予了高度评价。一钱罄矣还栽菊;四壁萧然不卖琴。相传明代安徽休宁县吴士彪,医名振乡里,他仗义疏财,扶贫济困,虽生活清苦,但情怀高雅,曾自撰此联,表现一生行医志向,可见其医德高尚。著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济世,一路福星。这是道光皇帝赏赐名医费伯雄的一副御联。据说清代江苏孟河医派奠基人费伯雄,学养宏深,医术高超,求治者日逾百人。他曾两次被召入京,为皇太后治疗肺痈和为道光皇帝治疗失音,均获良效。因此,道光皇帝特撰此联以赞颂之。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这是清代名医范文甫题于其医馆的一副门联。此联别具一格,以联明志,慷慨大方,济贫扶困不吝钱财,尽力尽职为病人服务,其高尚医德难能可贵。只愿世间

9、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这是湖南湘乡一位名医的一副门联。该联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其高尚的医德医风,耐人品味。通过这一句句言语真诚和期盼众生平安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书写对联的中医名家的操守和德行,他们的品格和医风将永留世人心中,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在医务活动中的职业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品质和职业传统习惯,是以善恶标准评价医务 人员品质和依靠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惯来调整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医德也 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乐记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意思是说道德修养的成就居于先,技艺的成就处于后。省心论论医中说:“无恒德者

10、,不可作医”。徐灵胎先生传又强调:“德成而先,艺成而后,似乎德重而艺轻,不知艺也 者,德之精华也。德之不存,艺于何有?”祖国医学传统医德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闪耀着人性与理性的光芒。它崇尚“生命至重,惟人最尊” 的道德信念,尊重生命,以人为本,人道为先,是医者从业立术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它倡导“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仁爱” 思想,同情、关爱、尊重、保护和真诚善待病人,一视同仁,爱人如己,时时处处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 能动摇的原则。我国历代医家对医者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皆有系统而精辟的论述,如唐代杰出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大医精诚中说: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11、,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为至亲之想。”而现今少数医者把病人分 为三六九等,岂不是倒退吗?近代医家陆渊雷先生曰:“自古学问与功名分两途。状元翰林有绝对不通学问者,大学问有终身布衣者。”历代医家都推崇轻权 位、淡名利的高尚品质。医者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为最大乐趣,别无所求。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医术高超,仍不辞劳苦,周游天下,为 民间解除疾苦,深得群众敬爱。汉代名医华佗,医术凡超,淡于名利,不愿做官,被曹操杀害便是一例。故临证指南医案华序中 云:“古人有三不朽之事,为立德、立功、立言也。故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 闻发蕴奥

12、,韦着方书,其立言也。”医者是一项庄重、严谨的职业。历代医家都很重视严谨治学态度和注重自己的神态与一丝不苟的医疗作风。西汉名医淳于意,名 重一时,诊断疾病非常认真,并且极重视记录书写病案,以积累临床经验,为后世医案的创始做出杰出的贡献。在如北宋时一读书人 患疾数载,耗尽家资,求遍白医无效。其妻决意让名医何澄一试,因家贫付不起诊费,便瞒着丈夫,引何入密室,羞怯地说:“妾以 良人抱病日久,典买殆尽,无以供医药,愿以身酬。”何正色道:“娘子何出此言,但放心,当为调治取效,切毋以此相污。”经过 何澄力救,终起沉疴。何澄不贪色欲,恪守德操,志存救济,实为医者的楷模。中医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的

13、根本和基础。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首先强调了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 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也就是说,从医者必须从“至精至微”处深刻认识为医之关天重任,从而刻苦钻研、不断提高医术。 清人王世雄在回春录序中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他认为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仁心厚重, 也毫无用处,不能救人于病危之中。叶天士更是人木三分地指出,术不精则无异于杀人,并在临终时告诫后人:“医可为而不可为, 必天资能悟,读书万卷,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铒为刀刃也。”叶天士的这番话可谓是一语警天,当为医者 谨记借鉴。内经要求医者针刺治疗时要全神贯注,“如临深渊,手如

14、握虎。”但今少数医者,诊病漫不经心,边间谈,边诊脉,边处方 的医疗做法,是违反医学道德的。据中国医学史载,我国历代名医辈出,他们不仅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其一言一行,均可供我们借鉴 与效法。兹举例简介如下。一、中医医德精髓1、钻研技术,精益求精。明代名医徐春圃说:“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不浅)。”纵观我国历代卓有成就的医学家,无一不是在“精”字上下了 一番苦功的。他们毕生勤勤恳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终于取得了学术上的辉煌成就,羸得了后世的无限景仰。例如东 汉张仲景,年轻时曾从张伯祖学医,由于他勤奋好学,医术“精于伯祖”。他生当战乱频繁、疾疫流行的东汉末年,

15、生灵涂炭,死亡 载道,他的家族两百多人,不到10年,就患病死去三分之二。他目睹这种惨状,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心研究古典医籍, 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提高,撰成伤寒杂病论16卷,创立“辨证论治”的纲领,成为中国医籍的经典,他被后人尊之为“医 圣”。又如唐代孙思邈,幼时多病,从少年时便酷爱医学,直到白发苍苍垂暮之年,仍然手不释卷。他活了一百多岁,多次拒绝隋唐 两代朝庭的聘请,长期在民间行医,一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古稀之年,撰成千金要方30卷。过了 30年之后,年已百 岁,不顾年迈,犹恐沧海遗珠,又继续旁搜博采,精益求精,撰成千金翼方30卷,以与千金要方相辅相成,二书合称千金 方

16、,是传世不朽的医学巨著,他被后人尊之为“药王”。又如明代李时珍,三代业医,家学渊源,博学多材,热爱医学,他曾自我 介绍说:“幼多羸疾,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他以学习为乐,读书犹如吃甘蔗饴糖一样甜,他鉴于历 代本草书讹误和缺漏不少,因此下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著作。从34岁开始,“岁历30稔,书参800余家,稿凡3易”,终于在60 岁时编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举世闻名的药学巨著,郭沫若称其为“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2、对待病人,认真负责。医为仁术,济世为怀,病家延请,有求必应,治病救人,认真负责,这是我国历代名医的优良传统。医生对任何病人都要无 微不至地关心、体贴和爱护,视他们如亲人。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 恻隐之心,誓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