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1]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860023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物质,同种元素也可以形成不同物质;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1、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通过木炭、活性炭对红墨水的西服实验,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C60、碳钠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教学重点 】 金刚石、石墨和C60中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 】 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教材分析】1、 创设教学情景;2、 联系日常生活;3、 联系社会和高科技。【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观察分析总结【教具学具准备】教师用具: 1、实验所需的有关器材及药品: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蜡烛,白瓷盘。学生用具;(1) 实验所需的有关器材及药品:玻璃刀、玻璃片、6B铅笔芯、干电池、石墨电极、导线、灯泡 (2)药品:红墨水、烘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实验探究】、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23cm处将白瓷盘烘烤一分钟,熄灭蜡烛,冷却,仔细观

3、察瓷盘底部的变化。【提问】怎么购买“除味剂”?【播放视频】了解碳单质【引导】是否想知道更多有关知识呢?亲自动手体验【实验探究】请俩位学生用玻璃刀进行玻璃切割,注意安全,指导操作。【实验探究】请同学们将自己桌上的导线、电池、灯泡、铅笔连接起来,学生们很快连接起来,灯泡亮了。【引导】同学们,你们手里的铅笔中的铅芯到底是什么物质?请同学们将刚才削下的黑色粉末用手指轻轻的摸摸,有什么感觉?【实验探究】设计如何除去红墨水中的颜色?观察实验现象有一层黑色物质。思考学生在未学过的前提下,谈谈对碳单质的简单认识学生们积极行动用小刀割玻璃,并产生议论声。可用玻璃刀将玻璃片割开。玻璃刀上有金刚石,硬度比玻璃大。1

4、 金刚石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2 可以切割玻璃,也可以做钻石(宝石)石墨很软、滑腻的感觉。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能制作铅笔、干电池中的石墨电极说明有良好的导电性。学生自行设计并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将结论进行交流,并对比。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是因为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思考碳元素的神奇?考察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动手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的分析处理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金刚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索能力。考察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求知欲望。【引导】近年来,科学家们积极研究,又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C60【提问】为

5、什么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是碳的三种单质,但物理性质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呢?【播放视频】碳材料的发展史。【提问】你又理解到那些知识呢?【引导】学好化学可以为人类制造出更多更新的材料,为人类造福。【展示】几种碳单质的结构模型1 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金刚石、石墨、C60分子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2 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培养分析归纳,学会总结学会归纳、并交流将所学知识与人生观、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学习的升华。【课堂练习】 :(连一连)寒冷的冬季,甘愿燃烧自己,温暖别人 金刚石长相平凡用处大,开锁、导电要靠它 石墨出生时间不长,超导方面功德无量 C60开矿采油时,冲锋在前,专打硬仗 活性炭虽然雍容华贵,但也乐意做划玻璃这样的小事 木炭吸进的是毒气、废气,却把清新的空气留给人们【教后小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通过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查阅资料),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进行交流。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次或两次就能完成,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强化,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