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的几点看法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859564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的几点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的几点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的几点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的几点看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的几点看法徐荣彬目前,在一些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在课堂和歌唱训练中运用“轻声唱法”的看法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持肯定意见:认为“轻声唱法”利大于弊,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另一种是持否定意见,认为“轻声唱法”因其音量较小,会抑制歌唱时的感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针对这两种观点,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何谓“轻声唱法”及“轻声唱法”应注意的问题 “轻声唱法”绝非是消极的无气息的“嘘声”歌唱,不能理解为声音越轩越好。轻声唱法要求学生在掌握良好的气息支持、稳定的喉头状态和相应的头腔共鸣位置基础上,使用微弱的音量或者是歌唱训练

2、中“哼唱”、“假声唱”等方法自然发出声音。在使用“轻声唱法”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到歌唱声音的自然、放松,体验到音乐之美,从而避免了大声喊唱的现象,较好地解决了歌唱时声区不统一、声音缺乏美感等问题。在使用“轻声唱法”训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给学生强调要用一定气息支持的声音来唱歌。如果使用无气息的轻唱,会使声音显得黯淡无光,对歌曲艺术表现、发声训练以及歌唱的技巧等方面都极为不利。如果做到有气息支持的轻声歌唱,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几 二、“轻声唱法”能够解决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喊唱”问题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喊唱”的问题。一些音乐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要求学生唱歌时“声音大点,再大点

3、”,以至于课后学生们大都感到嗓子不舒服,甚至头昏脑涨。这种教学方法有悖于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使音乐教学既枯燥无味又缺乏艺术性,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轻声唱法”可以直接消除“喊唱”的弊端,尤其是对于正处在变声期的初中学生来说。由于这个时期学生的声带容易疲劳,声音易哑,唱高音较吃力,使用“轻声唱法”可以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而且还具有保护其声带的作用。它既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又可使学生在歌唱中情感得到陶冶。由于中小学校的学生自我意识普遍较强,在歌唱时容易忽视集体的配合,缺乏对声音美的统一追求,容易导致歌唱的整体性不强以及音色不统一的问题,教师在辅导时运用轻声唱法,也

4、能较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三、“轻声唱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和意义 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中小学音乐教育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少年儿童,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少年儿童生理、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教学为载体,以审美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基础教育。“轻声唱法”的运用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音乐基础能力的培养及音乐技能上的训练。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培养学生们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力,包括对音乐旋律、音乐作品和音乐要素的感知和把握等。二是培养他们的表现力,让学生在感受、理解音乐的同时进一步满足表现欲、成就感,激发创造性。三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感官愉悦的阶段,还必须有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广阔的音乐视野。四是使用“轻声唱法”,能比较容易地把学生们的声音统一起来,使他们的歌声变得纯净、和谐、柔美,并能充分地倾听别人的歌唱和展开艺术想象,投人到音乐意境中去表现自我,使听觉、发声音准、艺术感受与理解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高。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正在深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新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为此,笔者倡议:为了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良性发展,我们应在音乐教学和歌唱训练中,以歌曲的艺术表现和保持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为出发点,推行和运用“轻声唱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