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类活用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8581676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词类活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汉语词类活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汉语词类活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汉语词类活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汉语词类活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汉语词类活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词类活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汉语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是一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可用作使动用法的词类 有动词、形容词、名词。(一)动词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发出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皆可用作使动。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古汉语中有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多用作使动。例: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史记晋世家)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B、及物动

2、词的使动用法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说苑君道) 动词使动用法,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例: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二)形容词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今世之嗜

3、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柳宗元蝜蝂传)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柳宗元蝜蝂传) 其达士,则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砺之于义。(国语越语)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能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形容词使动用法,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例: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 林下)(三)名词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

4、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史记鲁世家) 吾见申叔,所谓生死而肉白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一)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二、意动用法表示“以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主要是人们主观上的某种想法与事实不需要完全一样。可用作意动 用法的词类有形容词和名词。(一)形容词意动用法 表示“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只是人主观上的认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如此。意动用法也是一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渔人甚

5、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二)名词意动用法 表示“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人们的主观想法,事实不一定如此。名词的意 动用法含有“对宾语做出某种处置”的意义,所以有的语法书也称之为“处动用法”。例: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宣公二年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扁鹊过齐

6、,齐桓侯客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指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的其它用法,用作动词以后可以带宾语,不需作特殊的理解。例: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范增数目项王,以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史记淮阴后列传)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四、名词作状语 普通名词出现在状语的位置上,根据所表示的意义可分为四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北山经)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国语越

7、语)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战国策秦策)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汉书高帝纪)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秦策)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吾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战国策赵

8、策) 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史记淮阴后列传)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4、表示比喻。例: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马中锡中山狼传)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除了以上几种情况以外,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还有形容词用作名词、数词用作动词等用法本节不予 介绍,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归纳。五、名词、形容词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A、形成动宾结构,前一个名词活用。例: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因

9、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晋军函陵,秦军泛南。(左传僖公三十年)B、形成主谓结构,后一个名词活用。例: 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史记留侯世家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妾请母子俱迁江南,无为秦所鱼肉也。(史记张仪列传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秦策) 形容词用在所字后面多用作意动用法。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问

10、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厌其源,塞其渎,江河可竭。(荀子修身)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江水又东,径巫峡。(水经注巫山巫峡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史记滑稽列传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活用为动词。例:于是为郭隗筑宫而师之。(战国策燕策) 推食食我,解衣衣我。(史记淮阴侯列传)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战国策齐策)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活用为

11、动词。例:晋师军于卢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请句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欲士。(国语越语)7、名词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例: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8、形容词和名词连接,并不修饰名词,则该形容词多活用为动词。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而老秦师。(资治通鉴肥水之战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9、如果形容词和名词之间有表示领属的定语,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君子

12、正其衣冠。(论语尧曰)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10、如果同一个名词连续使用,则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例: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如果两个名词之间有表示领属的定语,则前者活用为动词。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第五章 古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 状语(定语)主

13、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宾语前置、谓语后置等。下面分别予以介 绍。一、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应放在谓语之前,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一)疑问代词作宾语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于问人、问事、问地 点。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例: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盗者孰谓?谓阳虎也。(公羊传定公元年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战国策齐策 曰:“奚冠? ”曰:

14、“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疑问代词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例: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秦策) 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 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一直为后来写古文的人沿用。例: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吾何以传汝曹哉?(汪琬传是楼记)(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这种句式需要同时具有两个条件: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未、无(毋)、 莫”等。2、宾语必须是代词。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韩非子外储说下 愿,吾爱之,不吾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