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四首》导学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857422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0、《诗四首》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30、《诗四首》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30、《诗四首》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30、《诗四首》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30、《诗四首》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0、《诗四首》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诗四首》导学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0、诗 四 首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

2、四首诗。【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

3、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二、基础修行,自主学习 1、作者链接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

4、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王维(701761),字摩诘( ji),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

5、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父经商、家豪富。他从幼受到充分的文化教育。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

6、岁出蜀,游踪遍四方。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性高傲,不为权贵所容,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

7、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 简斋集。 2、文体知识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规定每首8句。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3、背景回望归园田居: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

8、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使至塞上: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登岳阳楼(其一):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登上岳阳楼远眺,触景

9、生情,而写了这首诗。4、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荒秽( ) 草木长( ) 燕( )然 逢侯骑( ) 荷( )锄 属( )国 汉塞( ) 无违( )荆( )门 仍怜( )故乡水 帘旌( ) 徙( )倚5、诗词名句默写(1)衣沾不足惜, (2)大漠孤烟直, (3) ,都护在燕然。(4)仍怜故乡水, 。(5)万里来游还望远, 6、下面诗句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D.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三、探寻脉落,整体驾驭7、归园田居(其三)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

10、”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学习使至塞上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9、渡荆门送别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10、登岳阳楼(其一)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悲”在何处?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四、语言赏析,深层审美11、归园田居(其三)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12、使至塞上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13、渡荆门送别 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4、登岳阳楼(其一)中,你是怎样理解

11、尾联这两句诗的? 五、写法论道,哲思启迪15、红楼梦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赞同香菱的说法吗?16、登岳阳楼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六、情感体验,抒写心扉17、把归园田居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不少于300字,写在下面:七、检测练习,展示反馈18、按要求把下列诗句填写完整使至塞上中描写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消息诗句是:_,_。 归园田居中,描写诗人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诗句是:_,_。

12、渡荆门送别的颈联是:_,_。 登岳阳楼(其一)融情于景,借景抒怀的句子是:_,_。 19、下列诗句带点词语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晨兴理荒秽(秽:荒芜,指杂草很多。) B、带月荷锄归(荷:长在莲上的花,荷花。)C、江入大荒流(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D、大漠孤烟直(烟:风烟,报警时点的烟火。)20.对使至塞上诗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了诗人的路程去向。B诗人用“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初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雄心。C第三句展现了大漠的辽阔与奇特壮丽的景色,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D整首诗叙事与抒情结合,而作者的情感却在事件和景物中表现得酣畅淋漓,使得事、景、情融为一体。21. 对渡荆门送别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B.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C.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D.这首诗从题材上说是一首五言律诗,从体裁上说是思乡诗。诗中不是写诗人离开故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