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练习题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8574188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练习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阐述观点所采用的特殊的手法。它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结构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1、常见的结构特点有:铺垫、伏笔、过渡、照应,开门见山、逐层拓展、卒章显志、起承转合等。 2、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其中抒情和描写是考查的重点。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后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描写手法,主要是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

2、结合、虚实相生、白描、工笔、细节等。3、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象征、起兴(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突出作品的主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使作品中字句更为精巧)。4、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抑扬、虚实相生、比兴寄托、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对比、象征等。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说,准确指出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第二步:分说,结合作品具体诗句,分析其运用的这种方法; 第三步:小结,该方法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柳梢

3、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

4、样表达的?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次潘别驾韵汪莘野店溪桥柳色新,千愁万恨为何人?殷勤织就黄金缕,带雨笼烟过一春。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结合有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贾 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逐臣:是被放逐之臣,这里指贾谊因力主改革,被贬长沙。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黄庭坚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

5、溪深一篙。【注】1、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2、“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装。3、九方皋:春秋时善相马的人。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析。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晓 至 湖 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注】湖:杭州西湖。折:弯曲。景:影。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参考答案一、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上片前半部分写两人相聚太短即又离别,无心喝酒;后半部分写两人离别之

6、 苦。“聚散匆匆”在写聚、散内容之间承上启下。二、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 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 起的孤独寂寞。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 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 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 景关情。四、 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殷勤织就黄金缕”一句说柳很“殷勤”, 而且能织,赋予柳以人的行为、感情,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柳条说成“黄 金缕”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柳长出

7、千枝万条的不易,便于抒发柳 枝容易衰老、凋残的愁恨。将“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荒凉寂寥 的背景相对比,突出了柳枝被冷落的情形;将“殷勤织就黄金缕”的不易与 “带雨笼烟过一春”表现出的柳的容易衰老、凋残相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愁 恨之情。(以上手法答出一种即可) 五、本诗采用了“欲抑先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 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调回贾谊,虔诚求教,而后笔锋一转,点出 汉文帝垂询的内容,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问题。 此为“抑”。诗由赞叹化为慨叹,由歌颂化为讽刺,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表 达了诗人对汉文帝的讽刺,对贾生的同情。 六、虚实结合。

8、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人; 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或“想象朋友在并州赏 月怀我”)。这一联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七、 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 近和景致的深阔。 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 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 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附鉴赏:一、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人们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

9、婉动人。这反而显得他是真豪杰,体现出他的真性情来。鲁迅先生有句话:“无情未必真豪杰”,这首柳梢青送卢梅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它描写了送别时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上片写离别之苦。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写聚,作者从两人的交往中选取了两件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加以叙写。陶潜在饮酒诗中说:“秋菊有佳色,裘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泛菊杯深”化用陶诗,写在重阳佳节,他们共饮菊花酒,其乐陶陶的情景。深,言酌酒之满。一个“深”字,把他们畅怀酣饮的情形描写出来了。 汉

10、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李清照永遇乐词中有“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远,写笛声悠长。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构思缜密,惜墨如金。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这首词的

11、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读者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

12、,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语句间情深意切。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舵尾”(惜双双)句意,说明在离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这样的写法,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

13、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二、陈与义早行 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竟知道在过桥,那是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 第一句写感觉,

14、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触觉、听觉并写。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小”桥和“稻”田,当然是看见的。而“稻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小桥”时听见的。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桥”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寂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而“无人”,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早”。“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无声”而引起的寂寥感。而“无声”,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早”,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要“早”得多。 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说是“夜行”)图。读者通过“通感”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