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8572486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1.“仁”字在甲骨文中没有发现,在尚书中开始出现。到了春秋时代,这个字的使用率比较高,其基本意义都是爱人。孔子继承了仁的本意,并将它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 “仁”的思想出现于上古时期B. 儒学的创立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结果C. 孔子之前,中国没有人本思想D. “仁”的思想被当时社会普遍接受【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孔子继承了仁的本意,并将它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表明儒学的创立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

2、结果,故B项正确;上古时代是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不符合材料“仁在尚书中开始出现”,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本思想的历史,故C项排除;孔子“仁”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需要,没有被普遍接受,故D项排除。【点睛】“孔子继承了仁的本意,并将它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解题的关键。2.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A. 其所作春秋不足为信B. 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C. 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D. 制约了当时的

3、诸侯争霸【答案】C【解析】题干中既有“记述历史”的客观存在,也有“春秋笔法”的主观反映,不能片面判断春秋不足为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述及孔子关于分封制的看法,故B项错误;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等趋向崩溃,奴隶社会的原有秩序日益瓦解,包括孔子认可的一些“尊者、亲者、贤者”也都可能存在着部分缺点,从维护周礼的目的出发,孔子只能采用委婉的方式来记述,故C项正确;“制约诸侯争霸”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3.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

4、 B. 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C. 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 D. 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答案】D【解析】材料“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来自于老子道德经,反映了道家不为天下先,遵循自然,清静无为,谦虚谨慎,以慈悲怀天下的思想,故D正确;材料属于道家经典,不是反映儒家仁爱思想,故A错误;尚贤节用属于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儒家孔子主张维护礼乐制度,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故选D。4.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下列选项与材料中所表述的中心意思相符合的是A.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B. 穷

5、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C.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D.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中可以看出,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敢于挑战自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由规律造福人类,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故A项正确;B项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主张克服私欲,强调自己的内心修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认为善人和不善人是对立统一的,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首先明确“夸父与日逐走,入日”的内涵;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5.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有一则

6、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A. 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B. 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C. 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D. 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断狱结合了法律和春秋经义的内容,“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在此案的判决中以儒家思想为主,说明两汉时期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故B项正确。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的观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中国法律儒家化从两汉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深

7、入发展,到唐代最终完成,故排除C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符合两汉的历史事实,但和材料无关,故排除。6.东汉时期,张衡提出天为鸡卵、地似卵黄的说法,王充提出自然现象和人事没有直接关系,两位思想家都缺乏后人继承他们的学说。但太学之前树立的石碑上的六经文句,每日有众多学者前来临摹。这主要是因为A. 小农经济的自足性B. 政府文化政策引导C. 选官以察举制为主D. 君主专制逐步加强【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众多学者不继承张衡、王充的学说而临摹六经文句,这是由当时政府重儒的文化政策引导而导致的,材料和小农经济、选官制度、君主专制是否加强均无关联,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7.西

8、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C.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D.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儒学既吸收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又吸收了道家老子的宇宙观,这些为汉代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不是继承而是强调融合其他家的思想

9、,故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开始”。8.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材料旨在说明A. 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B. 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C. 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D. 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答案】B【解析】材料“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西汉初期由于以黄老之学作为统治思想,导致政治上出现了这些现象,故B项正确;材

10、料“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说明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奢靡之风,故C项错误;文景之治是封建社会的比较繁荣的时期,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 “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是解题的关键信息。9.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A. 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 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 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 依法治国趋势出现【

1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说明汉朝治国并非只是用儒家思想,也包括法家理论,形成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儒法互补,不是儒法对立,排除B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本题主要根据材料信息“霸王道杂之”来确定答案。“霸王道杂之”强调在统治思想上儒、法并用,其实质是以法制为内核而“缘饰以儒术”,即外儒内法。10.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委任其为江都王国相。后皇帝祭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将其打入死牢。后来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这表明A. 董

12、仲舒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B. 汉武帝拒绝“天人感应”学说C. 中央集权不容儒家学者干涉D. 皇帝垄断对“天意”的解释【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中可以看出,汉武帝不是拒绝“天人感应”,而是反对董仲舒对“天意”的解释,这种权利是皇帝独享的,故D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没有放弃自己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学成为政府的统治思想,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理解君主利用某种思想或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如果董仲舒掌握了对“天人感应”的解释

13、,就会影响汉武帝的权力的加强,因此董仲舒才会受到处罚。11.宋明理学的传统里,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A. 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B. 明末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C. 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D. 儒学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答案】D【解析】“知先行后”“知行合一”“知行相资以为用”都体现出知行关系理论,说明这一关系不断深入,故D正确;宋明理学并没有存在缺陷,故A错误;B中形成定论说法错误;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是宋明理学时期。12.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

14、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A. 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B. 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C. 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D. 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A项正确。宋明理学融合释、道、儒观念,是思想融合的体现,而不是三教一统,B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潮强调经世致用,但没有致力于政治改革,C项错误。理学的世俗化,有利于借儒学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觉醒庶民大众,D项错误。13.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

15、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A. 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B. 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C. 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D. 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答案】C【解析】根据“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可知,儒家的尊卑男女长幼关系伦理观念是封建统治者加强对农民统治的需要,C正确;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的影响分析解答。14.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A. 反映了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B. 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的地位C. 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D.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的是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受到时代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具有时代精神、“义理”倾向,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的是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并没有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