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第三册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8569196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册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第三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二语文上册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第三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二语文上册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第三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二语文上册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第三册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二语文上册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第三册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册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第三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册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第三册(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伶官传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根据史料提炼观点的方法。(二)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三)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四)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二、难点、重点分析(一)难句译注。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之:助词,的。理:道理。这里指原由。事:动词,从事,做。“人事”,可译为“人干出来的”,“人为的”。一说,“人事”即“人为之事”。哉:助词,在句末表语气,相当于“吗”。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的吗?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其:代词,那。之:第一个和第二个都是代词,指

2、代“天下”;第三个是助词,的。而:两个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自于:由于。人:人为的。欤:两个都是助词,都表语气。第一个相当于“吗”;第二个相当于“呢”。难道是得到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却容易吗?还是推究那成功和失败的事迹的根源,却都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呢?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夫:f*,语首助词,不译。忽微:名词,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而:承接连词,不译。智勇:指智勇的人。文言中,定语修饰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只剩下定语部分。于:两个都是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被”。所溺:溺爱的人或事。“所”,代词,指代后边的“溺”涉及的对象。

3、“溺”,沉迷不悟,嗜好过分。伶人:指伶官。也哉: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难道单单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二)本文的用意何在?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欧阳修写这篇传记小序,意在发表议论,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从文章结尾“岂非人事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用意。(三)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四)本文结构层次有何特点?第1段立论,2、

4、3段论证,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详见“重点图解”)全文用一个“矢”字作线索。晋王以三矢赐庄宗庄宗藏之于庙用兵前:请其矢负(矢)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个“矢”字,把关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许多史实联贯起来。(五)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全文通过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3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两处“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六)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

5、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七)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本文语言感情充沛,富于变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叹句(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对称词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与长句交错,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岂欤?抑欤?)又恰当运用虚词(虽

6、岂非;方其及;岂抑;夫岂,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八)对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分析: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戒,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

7、。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检查作业。预备性的提问:(1)课文第2段称李克用为“晋王”,称李存勖为“庄宗”,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李克用以“晋王”爵位告终;李存勖后来做了皇帝,谥为“庄宗”。这种称呼的方式是史家惯例,读史应注意这个问题。)(2)晋王临终告庄宗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梁、晋之间仇恨极深。)作者特意提到晋王的这些话有什么目的?

8、(要说明庄宗的前半期不忘乃父之志,所以大有作为,终于灭梁。)(二)了解课文。1默读课文一至二遍,着重领会第2、3段的叙事内容,概括段落大意。参考答案如下:第2段写庄宗不负先人遗愿,每用兵必请其矢,负而前驱。第3段对比叙述庄宗的胜利和失败的情况。2问:这段史实说明了什么?(庄宗“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本文重点是说“盛”还是说“衰”?读后作答。齐读全文后进行讨论。结论是:重点说“衰”。3作者说庄宗之衰并把它跟“伶官”联结在一起是有原因的。伶官传)云:“庄宗既好俳(p2i)优(戏剧演员),又知音,能度曲又别为优名(艺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

9、至于亡。”灭梁后,任伶人陈俊、储德源为刺史。又好田猎,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庄宗欲杀之,赖伶人敬新磨(伶人中唯一正直者)救,得免。听伶人景进谗,杀皇弟存乂(y)及朱友谦。宦官用事于此可见一斑。课文说“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是有根据的,不独郭从谦为然。附带说明:伶官传共记四个伶官:敬新磨“不闻其他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即郭从谦)三人为最。”(三)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默读全文,就下面三句话选择一句作为本文的中心:A盛衰缘于人事。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说明:讨论的目的是弄清中心观点与所述史料的关系。)讨论方式:四人一组,推代

10、表发言。小结:1“盛衰缘于人事”是个笼统的命题,“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上述命题的具体化“忧劳”、“逸豫”即“人事”,“兴国”、“亡身”即“盛衰”。“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又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纲领性说明。据此可知,B是全文的中心,这是从三句话的相互关系来看的。2本文既是伶官传的序文,而伶官传所记大抵是伶官“败政乱国”之事,而伶官之败政乱国,其根本原因是庄宗宠信他们。庄宗好优伶看起来是“忽微”之事,但溺于其中就振作不起来了,所以“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便“仓皇东出”,这正是“祸患常起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文章侧重说庄宗“逸豫”一面是正确的,但庄宗

11、早年毕竟是一个有作为的人,能在16年内扫灭仇雠,并且做了皇帝,这也是不能抹煞的。而且,在20年的时间内盛衰的变化如此之大,显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盛衰两个方面来总结庄宗一生,才算得全面,可见,以B为全文中心是正确的。这是从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来看的。(四)精读全文并加以评点。1第1段。方式:学生默读并加以评点,教师巡视全班;然后教师提问,学生作答。(以下各段同此)提问: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欧阳修写新五代史,篇篇都用“呜呼”开头,不大必要。请同学们想想。本文开头用“呜呼”是否必要?(必要。庄宗事业盛衰变化之大、之速,的确能引起人们的感慨,而作者的感慨之情又是贯穿全文的。)附(1):补充注释“盛衰之理

12、”的“理”命运。一般译为“道理”跟下面两句搭配不上,误。原推究。附(2):供参考的评点语“呜呼”:开头便有感慨之意。“岂非人事哉”:提挈全文。2第2段。提问:这段话是承上文哪些字眼说的?(“之所以得天下”。)为什么要详写晋王李克用的遗命?(说明庄宗继位后必须承担灭梁的任务,还要打击附梁的势力,这是相当艰难的。)下面写庄宗告庙请矢,说明了什么?(说明庄宗不忘父教。)如此说来,庄宗“得天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要求仔细分析文中的动词“受”、“藏”、“遣”、“告”等等,其中已寓“忧劳”之意)教师补充:庄宗继位的第二年即出兵败梁军于上党,次年又自将出兵,败梁军于蒙阮;第三年又遣师救赵;第四年败梁军于柏乡

13、。以后年年用兵不断,而作者仅用31个字加以概括,这是何等笔力。附评点语:详写晋王遗命,为下文张本。将16年征战过程概括无余。“忧劳”二字正寓其中。3第3段。提问:本段是照应开头“所以失之者”的,为什么要先说庄宗的胜利?(运用对比突出其衰败之速。)注意“可谓壮哉”“何其衰也”两句,“哉”“也”二字能否互换位置?(不能,前者表示赞扬,后者表示批评。)问:作者在叙述史实之中加上自己对史实的态度,有什么作用?(由此自然转入议论。)教师提示:为文有法,又不可为法所拘,而贵在创奇。本段由叙入议,迅速而又自然,正是“奇”之所在。补充两点:本段未提契丹。按:新五代史唐本纪庄宗下所记,922年,败契丹于新城、望

14、都,追奔至于幽州,但契丹当时还不是庄宗的主要对手,主要对手是梁,其次是燕,所以文中只提梁、燕,于此可见史家取舍材料之法。本段未说“逸豫”的具体表现,这是因为作者有意放到下段去说的缘故(即“数十伶人困之”一句)。附评点语:“系燕父子以组”二句,对偶句。音韵铿锵显出胜利者的气概。“仇雠已灭”等十一句,以四字句为主,如连珠而下,显出衰败之速。“岂得”二句,自然转入议论。两问中,前问铺垫,重在后问“皆自于人”,照应开头“岂非人事哉”。“书曰”:引证经典。“忧劳”二句:本意在此。4第4段。问:“岂独伶人也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要联系上文来理解。(这是省略句)说得完全一些,应为“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15、”上文有“数十伶人困之”,故此处可以省略。作者连用“也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意思是“大下之困于所溺者多矣”,用“也”对这个意思表示极其肯定,用“哉”表示可叹可惜之意,又表反问,以发人深思。)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为伶官传的序,以此归结要点,就扣了题;宕开一笔,借庄宗之困于怜人而亡国警诫后人。)附评点语:第一句:照应开头“盛衰之理”。“夫祸患”二句:重在说衰。5分析史论的体裁特点。教师讲述:任何一种文章体裁都是有发展变化的,史论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的是史家在本纪、列传后面所写的一段评论文字,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书中的“赞曰”;后来扩大到凡是就史实发议论的文章都称为史论。贾谊的过秦论出现在史记之前,原是一篇策论,后被附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之后,用以代替作者的评述,也就被看作史论了。学生讨论史论体裁的特点。小结: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在观点的指导下叙史,不是介绍历史,而是以史实为论据;叙史一般用概括叙述方式,对个别极为重要的史实也可以具体地叙述。叙史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因此常有明显的针对性,常用借古喻(讽)今的手法。【小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