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4(附答案带详解)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8566175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4(附答案带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4(附答案带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4(附答案带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4(附答案带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4(附答案带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4(附答案带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4(附答案带详解)(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附答案带详解)1. 问答题:简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讲授法怎样遵循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答案: 本题解析:在应用讲授法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个性、动机、需要等的发展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处理教材。(1)在思维方面,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趋于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发展不平衡,如归纳推理的能力高于演绎推理能力。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初一和初三的学生有些思维能力有明显的不同,如初一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初三则处于快速发展的转折时期,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这些特点组织讲授的内容,使讲授的内容应优化的序列呈现给

2、学生,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2)在类属学习中,要遵循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的认识路线呈现教学内容;对于总括学习和并列学习.教学内容的呈现则要确保系列化,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路线。2. 问答题:案例:下面是在完成“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教师对实验进行改进的教学片段:教师:对摩擦力现象,同学们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此节实验课,同学们也知道了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次实验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呢学生: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教师:对,这是需要改进的地万。学生:接触面光滑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改进教师:根本就没有粗糙程度一样的木板。我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的一

3、端固定,另一端与木块固定相连,将它们放置在长木板上,拉动长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样可以有效减小弹簧晃动带来的误差。经过教师的改进,学生们重新设计了实验,并得到更接近真实值的结果。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析。(2)请设计一个新的教学片段,以改进上述问题。答案: 本题解析:(1)首先,当学生总结出“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这一问题时,教师没有及时给予赞美和鼓励。适当的赞美和鼓励有利于调动学生进一步发问、探索的积极性: 第二,当学生提出“接触面光滑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改进”的问题后,教师的应对方式简单、粗暴,缺乏引导。这无疑给勇于发问的学生浇来一盆冷水,扑灭了学生质疑的火花

4、。第三,实验教学鼓励学生亲历提问、猜想、假设、制定计划等过程,通过科学的探究得到实验结论。此教学片段中,教师跳过了以上探究过程,直接给出实验结论的做法不仅忽略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教学片段:师:对摩擦力现象,同学们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此节实验课,也知道了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次实验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呢生1:拉动木块的过程中,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生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生3: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教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下面给大家几分钟,讨论下如何改进这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可以把弹簧测力计的一

5、端固定,另一端与木块固定相连,将它们放置在长木板上,拉动长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师:大家认为这个方案可行吗如果可行,好在哪里学生讨论。生1:这个方案比之前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于如果拉动长木板,木块会保持相对静止,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较稳定。便于读数。生2: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生3: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拉动长木板的速度无关的结论。3. 单选题:根据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若已知光在某时刻的波阵面为S,则S的前方某点P的光强决定于波阵面S上所有面积元发出的子波各自传到P点的()。A.振动振幅之和B.光强之和C.振动振幅之和的平方D.振动的相干叠加答案:D 本题解析:

6、暂无解析4. 问答题:案例:某教师通过摩擦起电、验电器等试验,使学生对电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与电有关的现象。比如说,灯泡发光、静电现象等等。有谁知道电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学生茫然一片无人应答。教师:其实在各种复杂的与电有关的现象背后,都有着共同的本质。今天我们学习最基本的电磁规律库仑定律。教师:库仑在18世纪,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了这一规律。同学们,告诉老师库仑定律的形式是什么大部分学生纷纷说出了正确答案。一学生喊道:“老师,我懂了,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非常类似。”教师对学生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说道:“你才预习了一节,就简单下结论”。紧接着教师写出了库仑定律的形式,讲

7、解了电荷的概念并布置了几道练习题。问题:(1)对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析。(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使学生对点电荷、库仑定律有深入的认识。答案: 本题解析:(1)本案例中,一方面教师还没有让学生认识点电荷的概念,就急于讲授库仑定律,结果学生只掌握了一些抽象的公式。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观点处理太过简单、粗暴。学生总结出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相似性是很值得鼓励的。教师可以为学生留下一个疑问,让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了解一下。(2)教师:同学们,生活中与电有关的现象有哪些学生:摩擦起电、闪电、发电机等。学生1:老师,人站在地面上受到的支持力也与电有关。老师:与电有关,为什么没有火花、闪光之类的现象呢。学生1

8、:老师,我看参考书上写的。教师: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很对,与电有关的现象,未必就会伴随光。电是独立存在而又与光有联系的事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电现象的本质一电荷以及库仑定律。紧接着老师讲解了点电荷是如何定义的以及电荷的守恒定律。学生对点电荷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在同种电荷相吸、异种电荷相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电荷之间的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由于有了点电荷的概念以及了解验电器的实验事实,很多学生都猜出了电荷之间的力可能与电荷多少、电荷正负以及距离有关。教师见学生能想到各种影响因素写出了库仑定律的表达式。5. 问答题:案例:高老师在初中物理“浮力”一课的教学中,首先列举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引入教

9、学课题。然后用实验演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再用计算机课件展示轮船、气球、潜水艇等,最后总结出物体沉浮的条件,以及浮力产生的原因。问题:(1)此教学设计有没有体现出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答案: 本题解析:(1)在上述教学设计中,仅仅应用了演示实验为学生理解、接受浮力的概念提供表象支持,实验形式及功能比较单一,未能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2)教学片段教师:一个同学在玩皮球的时候,不小心把球掉入树洞里面,就像老师现在做的这样(同时把一个小乒乓球放入一个深玻璃量筒中),请想办法把球拿出来。学生:往树洞

10、里灌水。教师:好.你来演示一下。学生走上讲台,将量筒灌满水,球上浮。教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怎么想到这样做?学生:一个是平时这样做过,另外我认为乒乓球比较轻,水能把它托起来.教师:很好,这个办法确实把球拿上来了,但是老师有一个疑问,老师手里还有一个乒乓球。一松手,它会落在桌面上(同时演示),那么我现在再松手(用左手托做乒乓球后右手再松开),这回为什么不掉呢?学生:因为老师的手给乒乓球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和乒乓球的重力是平衡力,它们可以使乒乓球静止。教师:那这个乒乓球(指量筒中浮在水面上的)老师也没有用手托着,为什么它也不掉呢?学生:因为水给它一个向上的力,像手一样。教师:好。水托着乒乓球

11、。使它不掉下来,水对乒乓球的力就是浮力。教师:经过科学家大量的实验证明,一切进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学生:恩。(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课本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看法做出总结)6. 问答题:以初中物理“杠杆”一课为例,简述三种新课导入的方法。答案: 本题解析:物理学史导人(故事导入):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这显示了科学家基于科学理论的宏大气魄,也使我们接触到“杠杆”这个词。大家想一想,一人之力可以撬动地球么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一起了解有关杠杆的相关知识。情境导入: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大人和小孩正在玩跷跷板。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能想出什么

12、问题呢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小孩能把大人跷起来)。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棒,跷跷板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对象杠杆。 实验导入: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我们来模拟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在模拟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像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杠杆的知识。7. 问答题:某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设计了若干检测题,其中一题如下。甲、乙两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戏,结果甲胜乙败,那么甲乙两人谁受拉力大【错解】因为甲胜乙,所以甲对乙的拉力比乙对甲的拉力大。就像拔河一样,甲方

13、胜一定是甲方对乙方的拉力大。针对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学生答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2)针对其中由物理知识方面导致的错误,给出正确的引导,用于帮助学生学习。答案: 本题解析:(1)产生上述错解原因是学生凭主观想象,而不是按物理规律分析问题。按照物理规律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由某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合外力决定的。甲胜乙是因为甲受合外力对甲作用的结果。甲、乙两人之间的拉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是相互作用力,甲、乙二人之间的拉力一样大。(2)生活中有一些感觉不总是正确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经验,感觉当成规律来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来解决问题。本题中甲、乙两人相互之间的拉力是相互作

14、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得出甲对乙所施的拉力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甲、乙两人身上。8. 问答题:筒述题目难度的含义结合中学物理教学说明控制题目难度的意义。答案: 本题解析:难度是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一个测验包含多个项目,不同项目之间的难度是不一样的,有的项目难度高。有的项目难度低。表示题目难度的指标称为难度指数P。P的计算方法: 一般试题的难度在0-3到0.7之间是适宜的,在0.5左右试题能将受试者的水平区分开来,在0.3左右试题偏难。0.7左右偏易。中学物理教学中,测验难度也是良好测量的一个重要特征,测验项目的难度直接影响着测验的信度、效度与区分度。9. 问答题:“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初中物理课程目标之一,结合教学实例简述如何落实。答案: 本题解析:“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第五条目标。这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念、环保意识等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出了要求。在落实课程目标时,要做到: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发挥实验在物理学科中的关键作用;在科学内容教学中落实;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比如,在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