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专题练习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8557021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专题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专题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专题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专题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专题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专题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专题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一)传记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慷慨掷此身在中国,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都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常州金坛区。他幼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被人戏称为“罗呆子”。后因家计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他整天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等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后来,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挽回了性命,左腿却落下残疾。这个劫难,反而让华罗庚坚定了攻读数学的信念。1930年,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数学家

2、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杂志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手里,他一打听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于是他力主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与培养。华罗庚到清华后,没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他不愿“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于是熊庆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而华罗庚学习这门高级课程十分轻松,还在课余自学了英、法、德、日等语言。曾就读清华物理系的力学家钱伟长回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但一天早上6点,就发现华罗庚从远处一瘸一拐走来他已经学习了3个小时,正在校园里散步呢。这样的实力和努力,助力23岁时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教授微积分。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

3、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华罗庚于1936年初到剑桥大学访学,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18篇论文。七七事变打断了他的访学进程,他回国随清华大学搬迁至昆明,破例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正式聘为教授。1946年,华罗庚和李政道等人赴美访学,1950年初,华罗庚带着妻子儿女回国。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锦城虽乐,不如回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新华社立刻播发了这

4、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后来,一位美国记者写道:“他留在美国本来会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但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回国后,华罗庚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还受命筹建中科院数学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此后几年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华罗庚选拔人才十分严格,他点名调到北京来的学生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世界的陈景润。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之后说:“华罗庚是国际著名的数学家,如果没有他的提携,我绝对不可能有今天。”华罗庚曾说,早年在抗战时期虽然遇有劫难,条件艰苦,念书做研究还是光荣的事;但“文革”时期的劫难却不然,“我图书馆也不能进,十几年不看文献,还能

5、不落后?”从“大跃进”开始,华罗庚就作为中科院数学所的一面“大白旗”遭到批判。1959年,华罗庚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要用数学方法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牢记把方法交给群众”的主张。这成为此后20多年间华罗庚放弃纯粹数学研究、投入数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思想。“文革”中,他亲自带领小分队到全国各地推广“双法”。他心甘情愿下1/6“。基层,甚至还有许多当年的工人记得华罗庚边折纸条边讲黄金分割的情景。文革”结束后,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坚持推广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选法”和“统筹法”生命的最后几年,华罗庚到英、美、港等地做学术访问,接受了许多迟来的荣誉。1985年6月12日下午,华罗庚在东京大学讲学。为

6、省去翻译时间,他直接用英语讲了65分钟。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坐下来接受鲜花时,华罗庚突发心肌梗塞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带着对祖国、对数学的热爱,实践了他在自己的诗中为现代数学的发展与普及许下的诺言:慷慨掷此身。(有删改)【相关链接】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他读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孙玉祥那代人的风采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

7、中国,华罗庚凭借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和他曾经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成为家喻户晓的数学家。B钱伟长的回忆表明,华罗庚最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与其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广泛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是分不开的。C华罗庚在人生中遇到前两个“劫难”时,仍然能学习和研究心爱的数学,但“文革”带来的第三个“劫难”,却使他难有作为。D从华罗庚所写的诗和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的语言来看,身为数学家的华罗庚,诗文上的功底也非同一般。(2华罗庚热爱数学的执着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4分)3作为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能够做到为数学科学“慷慨掷此身”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

8、析。(5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我的治学之路徐中舒我十六岁那年进入安庆第一师范学校,插班学习了三年。在师范教授国文课的是前清举人,桐城古文派大师吴汝伦的弟子胡远浚先生。桐城古文派以复古为革新,提倡做明白浅显的古文,编集了经史百家杂钞和古文辞类纂这样的选本,使初学者循序渐进,一方面能逐步掌握文言文,进而能直接阅读三代两汉的典籍;另一方面又可以懂得读书的门径,掌握必要的书目知识。胡先生在当时很有文名,他的国文课是我在师范里最喜爱的功课,师范的三年学习,我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注于国文课;其余功课只求及格就行了。师范毕业以后,我先后考上了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系和南京河海工程学

9、校,终因所学2/6与自己的兴趣大相径庭,不忍舍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而辍学。一直到1925年我考上清华国学研究院,从王国维先生学习古文字,遂正式走上了研习中国古史的道路。在辍学的那段时间里,我做过小学教师和家庭教师,尽管教务繁重,仍挤出时间自学古文。学习本是一件极辛苦、极枯燥之事,若无浓烈的爱好,是很难做到乐在其中的。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我因为古文基础比较扎实,能顺利地阅读古代文献,接触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对古代社会的了解也就愈加深入。我年轻时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兴趣,曾发表过木兰歌再考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等文章,阐述了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看法;然而治史

10、要求处处征实,中国古史中未知数甚多,要取得一点突破,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进步那是非常不易的,要尽量避免其他干扰。一个人精力有限,要同时在两个方向都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我便放弃了对文学的爱好,将精力专注于中国古史上。“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我在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前,主要是打下了较好的古文基础,工具书也不过是一本康熙字典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一年的学习中,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从王国维先生抄写甲骨文、金文,并采用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古史二重证法”,将古文字材料与古代的文献典籍相互印证,互相补充,运用于中国古代史的探索之中。从古书上所见的殷周民族一文是我在

11、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毕业论文,也是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开端。后来我在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时,便循着这个方向陆续写出了耒耜考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等一组文章,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套看法。二十年代后期,以安阳殷墟的田野发掘为标志的我国现代考古学产生了。我在三十年代初根据殷墟的考古发掘资料写出了再论小屯与仰韶一文,开始了利用考古资料并结合古代文献来探索中国古史的尝试,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不断涌现的新的考古资料成为我研究中国古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考古学知识也成为我治史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了。此外,由于近代文化人类学的长足进展,用边裔民族的资料阐发古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样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

12、重要途径。我系统地学习民族史是在解放以后,虽然当时我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兄弟民族具体而微的材料使我得到极大的启发。我研治中国古史六十余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尽管我现在早已逾古稀之年,也还要继续扩充基础知识,譬如在音韵学方面,由于自己口耳方面的限制和没有进行长期的训练,至今尚不能真正掌握,还须不断补课,生命有限而学无止境。(有删改)【相关链接】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首先应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方向来确定最起码的基础范围,即一门学科的入门知识,从而扎扎实实地去掌握它;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再逐步地扩大自己的基础面。切忌在学习之始就把基础学习的面铺得过宽过大,盲目地

13、去追求所谓的博,反造成学习重点不突出,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精力分散,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而一事无成,造成时间精力的极大浪费。(选自徐中舒先秦史十讲,有删改)他从艰难困苦中走出,深知物力维艰,终身极为节俭,生活上只求衣能蔽寒、食能果腹而已。1961年,徐中舒被驱逐出川大校园,蜗居一间20平方米的门房。一些学生也为之抱不平,他却处之泰然,反而勉励学生:“士志于道,搞学术研究的人重要的是要在学术上做出贡献,生活上的一切都是小事。”(选自彭裕商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3/6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徐中舒早年受教于桐城古文派大师吴汝伦的弟子胡远浚先生,桐城派独

14、特的“家法”为徐中舒此后的文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徐中舒两次考上理科专业却中途辍学,最终考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走上古史研究道路,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兴趣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不可能在科技领域有所作为。C徐中舒早年本已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略有小成,后来却将精力专注于中国古史上,是因为中国古史中未知领域尚多,相比之下更有研究的价值。D近现代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的长足进展,使徐中舒放弃了早年所追随的王国维先生“古史二重证法”的治学理路,终于在古史研究中开辟出新的境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5材料展现了徐中舒怎样的精神品格和学者风范?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4分)6文中作者介绍了哪些提高古文修养的方法?请结合材料谈谈良好的古文修养对作者一生治学产生了哪些影响。(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