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爱莲说(周敦颐).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8547518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爱莲说(周敦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爱莲说(周敦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爱莲说(周敦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爱莲说(周敦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爱莲说(周敦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爱莲说(周敦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爱莲说(周敦颐).doc(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爱莲说周敦颐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爱莲说周敦颐。爱莲说周敦颐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人1作家作品简介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3请再次朗读课文。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讨

2、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提问:详细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妙形象。讨论并归纳: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

3、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挖苦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较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较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

4、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肮脏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妙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织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以下为赠送相关文档】教案扩展阅读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案教学设想:爱莲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表达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表达“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老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理解“说”的 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

5、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致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2.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生:(略)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欢的花,并说出喜欢的原因。生答:(略)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

6、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师: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翻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它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例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二、理解体裁,简介作者。理解体裁点拨:“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阐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阐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作者简介明确:周敦颐(7-1073) ,宋代道洲(如今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

7、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1、学生自由的读课文。2、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四、分组自学,疏通文意。1、分组自学,要求: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不懂之处,互相讨论。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答复。五、合作探究,品味赏析。1、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多媒体展示问题).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

8、文章的主旨。.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说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提问:详细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妙形象。讨论并归纳:(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

9、种高贵品质的象征。.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根底上,背诵课文。七、理论语言,习得语感。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 ”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

10、的君子。 六、八、归纳总结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附:板书设计爱 莲 说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濯清涟而不妖质朴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正直香远益清-芳香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托物言志(莲)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口技口 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才能; 2、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异

11、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难点: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响,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检查旧课,引入新课。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表达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拟各种声音。它能

12、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如今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四、老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然后上黑板注音: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老师补充讲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讲析课文第三段

13、方法同前。 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海燕海燕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2、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根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分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详细情景。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4、带着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1、带着学

14、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3、带着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土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得意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一、 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土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络。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1、引导学生考虑:海上的小燕子和故土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

15、“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三、短文写作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土小燕子进展了描绘。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活力与活力的故土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土小燕子的深沉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展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