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中考语文 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 十五《曹刿论战》《左传》 新人教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8474554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中考语文 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 十五《曹刿论战》《左传》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中考语文 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 十五《曹刿论战》《左传》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中考语文 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 十五《曹刿论战》《左传》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中考语文 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 十五《曹刿论战》《左传》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中考语文 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 十五《曹刿论战》《左传》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中考语文 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 十五《曹刿论战》《左传》 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五曹刿论战左传 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2、。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 庄公十年。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_所作,是一部_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史称“_”理解默写:曹刿的“乡人”阻止他拜见鲁庄公的理由 是_,_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_,_。曹刿对鲁庄公说百姓不会跟你作战,因为“_”;神灵也不会保佑你胜利,因为“_”。文中鲁庄公想靠祭祀神灵来取得战争胜利的语句是:_,_,_。曹刿对此的评价是:“_,_。”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_,_,_。”(评价“忠之属也”的

3、标准)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_,_,_。曹刿认为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之后,追击敌人应在_的时候。课内阅读与理解: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没有矛盾?请作简要分析。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文中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_和_文中表现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下面两句话所强调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们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又是什么?说说看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比较阅读A甲文曹刿论战与乙文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君王打休取胜的最关键因素“人生”。两则材料中所强调的得“人和”的前提条件分别是什么?甲文:_(填原文的句子)乙文:_找出材料乙中运用对比来论述“人和”的重要性的句子,并翻译出来。对比句:_,_。_,_;_,_。译文:_。B甲文曹刿论战与乙文比较阅读: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s)廉范,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虏人过五千,移文旁郡。吏欲传檄(x)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

5、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r)食。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注释:廉范:廉颇的后代。故事:按旧例。虏人:敌人。 移文:发文书。 传檄:发出紧急公文。交缚:交叉绑扎。热火:点火。星列:象星一样布满。待旦:等到天亮。褥(r)食:在睡垫上吃饭。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或_之时 (用原文填空),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可以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_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_又能做到胆大而

6、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C甲文曹刿论战与乙文公羊传节选比较阅读:【乙】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D甲文曹刿论战与乙文宋书 岳飞传节选 比较阅读:乙文:或问:“天下何是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

7、民开门愿纳,不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_宋书 岳飞传节选注释:舍:驻扎休息。课:督促。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徇:示众。劳:慰劳。统制:武官名。蹙额曰:皱眉,表示忧虑。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

8、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B甲乙两个文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进行具体的描绘。C甲广开言路 “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习之”中“之”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岳飞:曹刿:左丘明,史学,长勺之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齐人三鼓,辙乱旗靡。他的“远谋”表现在:战前他懂得取信于民;战中,他懂得抓住有利战机和

9、详察向敌情。懂得适时出击,适时追击。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电动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不矛盾。孟子认为“人和”和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共同条件是取信于民,这没有矛盾,二者共同强调了人心所向的重要性。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的军事才能。政治上取信于民。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他认为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他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共同点:他们都认为人和是战前准备的关键。不同的是:曹刿强调要取信于民;诸葛亮强调在客观条件具备的前提下,要激励官

10、兵。A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得道 或施行仁政。对比句:得道者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B齐人三鼓或彼竭我盈之时;视其辙知己,望其旗靡;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C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他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懂得如何指挥作战,战后不明白取胜的原因。因此,他很“鄙”。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在战场上给敌人讲礼节,礼让,结果只能失败。DC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曹刿:有政治远见,作战小心谨慎,知己知彼,伺机出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