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才子乔冠华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847351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交才子乔冠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外交才子乔冠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外交才子乔冠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外交才子乔冠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外交才子乔冠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交才子乔冠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交才子乔冠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交才子乔冠华乔冠华是我国著名外交家,也是有名的“才子”。他的演讲和文章,闪烁着思想的力量、正义 的力量,使朋友欢欣,让对手战栗。尽管他已去世多年,但他的文才和口才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曾在联合国同乔冠华一起工作过的外交官吴妙发,撰文描述了他眼中的文才与口才俱佳的乔 冠华。/来自中华网社区 一文中,乔冠华以犀利的文笔指出,“去年十月以来,欧洲的和平与秩序,建筑在一个虚幻的城堡 上慕尼黑协定和英意协定。在这个城堡下面,呻吟着一千五百万的捷克人,两千四百万的西班牙人,更下面则有六百七十万的奥国人。”要知道,当时希特勒挑拨离间,张伯伦一厢情愿地大 放和平烟幕,使欧洲大陆丧失斗志,陷入和平的梦幻

2、之中。乔冠华的这篇杂文一针见血地道破慕尼 黑协定的虚伪性,对世界人民来说不啻是一帖清醒剂。乔冠华惯用历史的比喻加强其文章的逻辑力量,不光分析深刻,见解独到,而且充满了文采。 在这篇英苏谈判与德意同盟中,他谈到意大利出兵阿尔巴尼亚、逼迫产后仅三日的阿尔巴尼亚 王后仓皇出走的侵略行为,把英国军舰见此反把其军舰散布在地中海不予动作的做法讽喻为“烛影 摇红,千秋疑案”,可谓气贯长虹,充满浩然之气。1939年10月,乔冠华撰写中立国决定欧战的命运一文,把苏联与美国比为“今天这个世 界当中耸立着的两座历史的斯芬克斯”,非常形象地说:“随着历史波涛的倾泻,这两座斯芬克斯 迟早先后说出话来,那声音是决定性的。

3、”他把二战中两个没有及时明确表态的苏联与美国比喻为 “斯芬克斯”,既形象又贴切,使人们充满对这两个大国态度的神秘感和迷惑不解,接着笔锋一转,说“历史波涛的倾泻”,把历史比做大洋,将其进程喻为汹涌的波涛,使本来难以懂得透彻的国际 杂文顿时为人们所理解,而且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些难以打交道的西方“无冕之王”不时发出笑声时光又过去了多年。乔冠华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教诲下,经过历史老人的磨炼,其才华得到了 淋漓尽致的发挥,不光文章写得光彩夺目,而且演讲口才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美国前国务卿 基辛格称他是“才思敏捷、口才雄辩、知识广阔、难以打交道的外交家”。日本一位外相曾称赞他“风度翩翩,才华横溢,是周恩

4、来总理一手培养出来的不可多得的外交才子”。据说,毛主席和周总理让他出任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主要有以下考虑:知识渊博, 掌握多国语言,演讲口才杰出,在当时条件下此职非他莫属。而他肩负重任出席多届联合国大会期 间,没有辜负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托。我作为出席第26届联大中国代表团的一员,有幸目睹了乔冠华动人风采的一面。虽然时光老人 已把几十年的岁月远远地留在了后面,可那经历的一幕幕,所目睹的一景景,是那样的刻骨铭心, 无法从我记忆中抹去。在奔赴纽约出席第26届联大途中,乔冠华对西方记者提问的答复,据我当时的记录,显得那样 从容不迫、潇洒自如,那样充满自信、妙趣横生,那样以理服人、幽默诙谐。

5、记者:乔先生,你作为中国出席第26届联大代表团团长,对大会通过恢复中国席位的决议有什么想 法?是否感到突然?乔:我一点也不感到突然。用中国一句成语来说,这叫水到渠成。联合国作为国际机构总不能 老是把中国这么一个泱泱大国排斥在外吧。有的国家的外交不是采取现实主义的政策,像鸵鸟一样,把身子往沙堆里一钻,以为就自得其乐呢。其实呢,它往沙堆里钻得越深,就愈显得它不聪明。臀 部还露在外面嘛!记者:你指的是谁?乔:各位都是聪明人,还要我明言吗?记者们大笑:我们明白了。记者:你觉得这次联大决议对今后的中美关系会有什么影响?乔:还是一句老话,中国采取现实主义政策,希望对方也采取现实主义政策,那么事情就好办 得

6、多。敌视中国乃至忽视中国的存在是没有用的,难道这样一来,中国就从地图上消失了吗?我很 爱好地图,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看,还从来没见过哪个国家的领导人不承认一个真正的国家,这 个国家便从地图上消失了这样荒唐的事情。你们是记者,通晓事理。没有这个道理,是不是?记者们笑并点头。乔: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我们发 展中美关系的大原则,同意这个原则,其他事情就好办了。这叫作共同语言。记者:中国代表团将怎样开展自己的工作?乔:我们首先要感谢广大亚非拉国家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 力,感谢坦桑尼亚等许多提案国为此所做的艰苦工作。对联合

7、国的许多事务,由于多年的阻挠,讲 老实话,我们很不熟悉。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学习,尽快熟悉联合国有关事务,做出中国作为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应有的贡献。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乔冠华始终不卑不亢,谈笑风生,还不时地插上一两句英语,对中国成语 作些幽默诙谐的解释,使这些难以打交道的西方“无冕之王”不时发出笑声,甚至还在答复结束后 响起阵阵掌声。一两个小时就在这种欢快、自然而又服人的气氛中过去了。他的演讲肝胆相照,使人动容乔冠华来到纽约后不久,就对联合国中国籍职员作了一次肝胆相照、使人动容的演讲。联合国秘书处有不少中国籍职员,他们有的从事笔译,有的专攻口译,有的张罗各种文件的汉 字打印工作。他们当中有早年

8、来到美国谋生的先辈的儿女,辗转美国各地后来到纽约,凭一技之长 通过各种苛刻考试,进到联合国得到一份工作。有的是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来到美国求学的留学生,还有不少人是来自台湾的蒋方军政人员,特别是蒋方所谓“外交界”的亲属,如台湾前“外 交部长”沈昌焕的胞弟、驻南美一些国家的“大使”、“参赞”的夫人等。对新中国代表团的到来, 他们怀着欢欣、疑虑等各种复杂的感情。但有一种担忧是共同的会不会被取而代之,丢掉工 作?乔冠华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决定召开会议进行工作。我记得那次会议在联合国图书馆的电影放映厅内举行。乔冠华在黄华陪同下来到会场。他身穿 深灰色的中山装,架眼镜,1.8米以上的身躯登上了讲台。

9、他坐在用白桌布蒙着的讲台后,用亲切 的语气开始了他的演讲。他先说,中国代表团到纽约已经好几天了,主要是头绪太多,没有更快地同大家见面,实在对 不起,请大家多多原谅。讲完这番话,会场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因为他们看到的共产党的大官没有 任何架子。乔冠华接着说,大家都是同胞,都是中国人,同胞见面就要讲心里话,特别是在这远离 祖国的纽约见面,更要讲发自内心的话。我是共产党,但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有妻子有儿女, 不是什么青面獠牙。你们看我既不是青面,又没有獠牙,是不是?既然是同胞,是亲人,就不要相 信那些不实的宣传。这时人群里发出了掌声和笑声。气氛不光活跃,而且亲切了。乔冠华接着说:“代表团听说大家有

10、了顾虑,怕我们来后彻底更换人员,使大家没有饭吃。我 现在郑重宣布:一个不换,大家都有饭吃。”乔冠华讲完这几句话后,热烈的掌声响彻电影放映厅。 乔冠华最后还坦诚相告,代表团成员对联合国业务不了解,希望大家鼎力相助,帮助代表团尽快开 始工作。会议开得不长,将近40分钟的讲话使大家一下子缩短了距离,加深了了解。这番气壮山河的发言赢得了大多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乔冠华在联大的几次讲话,应该说是他演讲口才的精华表现。尽管他的演讲带有那个年代不可 避免的痕迹,但今天来看,仍然那么犀利,那么才气逼人。其中,乔冠华出席安理会,同苏联常驻 联合国代表马立克的一番辩论是极为精彩的一幕,充分展示了乔冠华的雄辩口才,为新

11、中国的外交 赢得了荣誉。一次,安理会应某国代表的要求而召开,讨论题目是反对肢解一个主权国家。那天的会议在下 午3时举行,由于讨论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会场内的代表席与旁听席上座无虚席,大家估计中 苏间会有一场较量,故而早早来到会场。秘书处工作人员似乎也察觉到此点,很早就坐在会场中央 的记录桌旁,只待主席一宣布开会,就带上耳机,启动身前的打字机,记录下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 讨论。乔冠华在3时前来到了会场,神色庄重地在中国代表席上就坐,许多代表和乔冠华热烈握手寒 暄。3时整,主席敲起槌子,大声宣布开会。某国总理代表该国作了长篇发言。他口才极好,以无 可辩驳的事实痛斥苏联肢解一个主权国家的卑鄙行径,当

12、讲到动情处,他不禁流下了眼泪。会场极 其安静,与会者大都神色凝重,不时响起清晰可闻的叹息声。苏联代表马立克越听越尴尬,脸涨得通红,不停地用手指轻声地敲击着代表桌,显得极不耐烦。 等这位总理一发完言,马立克就大声嚷嚷起来,一边发言,一边环顾左右。他先是攻击这位总理, 接着攻击中国“不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乔冠华听后当即要求发言予以驳斥。他神色严肃而又非常冷静地说,我认识马立克先生多年了,总希望能听到他发表有内容的演讲, 但是,十分失望,他还是几十年的老毛病不改,只懂谩骂,不懂说理,只懂攻击,而毫无事实。你 说中国如何如何,那你举出事实嘛。但是你一个事实也举不出来。中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态度,广 大亚

13、非拉国家心里最清楚,全世界人民的心里最清楚。老实说,中国就坚决反对你苏联去肢解一个 主权国家,这样一来岂不天下大乱了,那世界还有什么宁日?国家还有什么宁日?你们苏联在这个 问题上就是抱有私心,想在各地推行霸权主义。你们所谓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就是在这种旗号下推 行大国霸权主义。乔冠华最后说,真理是越辩越明的,真理容不得有半点虚假。你如果手中有真理 就拿出事实来嘛。想靠谩骂来压倒别人的时代已一去不复回了。乔冠华这番气壮山河的发言赢得了大多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会后,某国总理感谢中国的支持, 说中国是我们真正的朋友,许多代表一个接着一个地与乔冠华握手,对他的发言表示热烈的祝贺。 旁听席上的观众向我们伸

14、出了大拇指。秘书处一些记录人员私下表示,中国确实是硬骨头。甚至连 美国代表团一位参赞也连声说,乔先生的发言非常精彩。“哲学家的头脑、外交家的敏捷、历史学家的渊博知识、文学家的美妙语言”乔冠华从青年时代的“能说会道”发展到“才华横溢”,文章从“气度不凡”发展到“气势磅 礴”,经历了一段反复锻炼的艰苦历程。他从小熟读诗书,为他的文字功底打下了很深厚的基础,使他的许多文章充满诗歌的气质,闪 耀着绚丽的文采。他在清华大学先是攻读国文系,之后又转至哲学系,使他具有哲学的头脑,明白了“对任何事 物都要好好地想一想,不要完全相信书上的话,也不要随意听旁人的话”的道理。这使乔冠华一开 始就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

15、表现在文字上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行文逻辑上有缜密的总体 设想。他要求写文章或发表演讲要有新思想、新语言和周到的逻辑布局。这是他一生中身体力行的。他留学德国三年,又留学日本两年,花相当一部分时间学日语、学德语,同时继续提高英语。他在日本蹲过监狱,在德国研究马克思主义,之后又在香港度过了近三年时间,收集世界各国的军 事材料,搞读书会,写国际问题的文章,在世界知识差不多每期都有一篇,讲战争形势,一直 写到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此外他做得比较多的是作报告、发表演讲。所有这些使乔冠华不但熟练掌 握了以后从事外交所必需的多种外语,视野也不断地开阔,知识面也越来越宽广,使他写起文章来 得心应手,发表起演讲来滔滔不绝。在夏衍同志的引导下,乔冠华在重庆见到了从青年时代起就向往的伟大革命家周恩来。1942年年底,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他参加了新华日报的编辑工作,担任群众周刊的主编, 负责国际评论。总理还要他参加党的外事活动。从此,乔冠华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培养下,逐步 走上了外交道路,并在这一领域里发挥了突出的才能。乔冠华的文才、演讲才能,确如英国一家著名杂志所说的那样,“具有哲学家的头脑、外交家 的敏捷、历史学家的渊博知识、文学家的美妙语言”。这些主观条件以及周总理几十年来对他培养 的客观条件,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