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实修净化自我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8461345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证实修净化自我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实证实修净化自我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实证实修净化自我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实证实修净化自我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实证实修净化自我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证实修净化自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证实修净化自我(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证实修,净化自我自检篇(请慢慢仔细对照自身)1、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不是比以前强了?2、遇事是不是比以前冷静了?3、脾气是不是比以前小了?4、忍耐力是不是比以前强了?5、性格是不是比以前好了?6、挑剔是不是比以前少了?7、是不是更容易原谅别人了?8、是不是比以前更加理解人了?9、还能做到像开始修行时那样谦虚吗?10、大道的品格是顺其自然, 不强求,不强迫,你能做到吗?11、现在是理智占上风,还是情感习气占上风?12、做事是否有度,并能把握分寸了?13、做事是否有耐心,并能循序渐进了?14、是否能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并能知晓自己每一刻的心理感受?15、想法与做法是否与佛菩萨接近了?16、是不是很少

2、看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了?17、虚荣心不像以前那么强了,是不是?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对人家的不是与伤害,是不是耿耿于怀? 是否还是很在乎别人的想法与看法? 还是像以前那样强求别人吗? 是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是否强迫别人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吗? 做错了事,还为自己找借口吗? 发脾气的次数是不是少了? 身体是不是比以前轻松并且舒服多了? 毛病是不是比以前少了? 心是不是比以前平静多了? 是否还是习惯性地干涉别人的事情? 对于一切的变故,能否用“无常”加以解释? 能否用平常心去争取名和利? 心量是不是比以前大了? 不像以前那么

3、固执了,是不是? 是不是比以前容易知足了? 争论的时候少了,是不是? 能以感恩知足的心,记住别人的好处吗? 能否坚持做自己不情愿的事? 是否知道“世事皆因果”的道理? 逆境逆缘到来时,能做到不怨地了缘吗? 对自己的面子还看得那么重吗?40、能为大众的利益放下自己的面子吗? 41、忌妒心不那么强了,是不是?42、心理承受能力强了,是不是?43、是否能尽力化解他人之间的矛盾和恩怨?44、能否谦虚地学习别人的优点?45、能否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别人的不满?46、是否能主动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47、能否谦逊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48、能否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不在意别人的评说?49、能否接纳与自己性趣爱

4、好不同的人?50、虚荣心不那么强了,是不是?51、思想上的框框是不是少许多了?52、是否能主动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53、是不是比以前计较的少了?54、事情不合自己的心意,也能平淡面对吗?55、是否还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吗?56、信心是不是比以前强了?57、是否能把所有的事当成佛事去做?58、凡事都有两种结果:成功和失败,能做到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吗?59、能否尊重别人的意愿,随顺众生的想法吗?60、找一找,看看有没有不能自主,不能克服的欲望和习惯? 如果有,那是很危险的,因缘到来时,会不由自主地随之而去。禅在当下(2006 年5月20日 讲于北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 各位朋友,早上好。今天,我受

5、中国青年出版社和涵芬楼书店的邀请,在此举办有关禅的一个讲座。有缘和各位见面, 分享禅的安祥、禅的喜悦、禅的包容,我感到非常地高兴。今天我们所在的涵芬楼,这样一个文化事业单位,在我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从上个世纪 50年代, 我接触佛教大藏经,其中有一部续藏。这部续藏就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上海 涵芬楼出版的。涵芬楼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出版单位。涵芬楼与佛教文化的传播在历史上有很深 的缘分。商务印书馆在历史上与佛教文化的传播也有很深的渊源。 在我的印象中,解放前,佛教 界有几位法师的著作,都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有一些佛教学者的著作,也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由这个因缘我就想到,出版单位或者是说书店,它

6、是一个传播文化的机构。 从它的本意来说,它 应该是一个大空间,没有很严格的界限。我想,随着我们社会的进步,一些出版的机构会朝着一 个更加宽松、更加和谐的方向来发展。比如我们今天能够在这里举办这样一个讲座,这也是我们 多元文化在一个共同的空间里面和谐共存最好的一个体现。今天我要讲的题目叫 “禅在当下”。要讲这个题目,首先我想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 “何谓 禅”;第二个问题“何谓当下”。由于出版界、文化界、学术界,还有我们佛教界共同的努力, “禅”这个概念在许多读书人心目中 已经不是很陌生了。“ 佛学”这个概念,也不像二十年前、十年前那样,大家一听 “佛”字,就感觉 到很陌生,甚至感觉到有很多

7、的神秘莫测的地方。我们大家共同为我们时代的进步感到高兴。 首 先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什么叫禅”。禅这个字,从字面来讲,它已经不是汉文禅字的本意,因为它是从梵文音译过来, 然后又加以简 化。在印度,禅的生活、禅的修习是很普遍的。印度这个社会,在古代就是哲人辈出的一个国家, 就是善于冥想、善于思考的一个民族。佛陀出世之前,禅境的修习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佛陀也是 在修习印度传统的禅定之后,才觉悟成佛。所以,传统的禅法,大体上有两个分类,一是叫共世 间禅,一个是叫不共世间禅。所谓共世间禅,是除了佛教以外的那些修行的团体, 也共同地来修,所谓“四禅八定”。佛教把“四 禅八定”定位为有漏禅,或者叫世间禅。

8、所谓有漏禅,就是说修习这种禅定的禅者,一切都是从 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出发。比如说,想健康、想长寿、想内心的清凉与快乐,想得到比世间任何快 乐的事都快乐的那种精神境界,从佛教的角度来讲,一切的快乐,一切的感受,它都是不稳定的,都是无常的。你有一种很具体 的追求,你一定就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失落感。 像这样的一种修行方法,佛教认为不究竟,是有 漏。有漏的意思就是说,你还在无常生灭的这个规律的支配下,你一切都要顺着无常生灭的规律, 使你的内心不断地产生高兴或者不高兴,产生苦的感受或者乐的感受。佛教认为 “有受皆苦”。那 么佛教禅定的修学实践,也修四禅八定,他就是指导的理念或者叫见地不同,他没有怀着一种希

9、 求的心去修习禅定,一切都是从一个无所求的精神境界来修习禅定。 既然一切无追求,苦乐的感 受就不会干扰我们内心的清凉与自在,就不会落于苦乐、生灭、无常、这样的一些分别执著。 虽然也同样受到“一切法无常”这个规律的支配,但是他是顺应着这个规律。我们人生的不自在,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想要不受因果的规律、缘生法的规律来支配与影响。 实际上,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世界上,不是一个人能够主宰一切,也不是一个集体能够主宰 一切。即使大至一个国家,要想主宰从自然到社会、从民族到国家的命运,也是不可能的。由佛 教的观点来说“众因缘生诸法”。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制约、彼此影响、彼 此成就。所以

10、在今天的世界,大家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意思就 是说,人类彼此互相依存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缩小。同时也意味着, 如果人生不加强自我修养,我们会感到越来越不自由、不自在。禅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我们一个认识问题的方法,一个处理生活中各种矛盾、各种关系的方法。 所以禅的本意叫“静虑”或者“思维修”。不管是静虑也好,思维修也好,都是告诉我们要以一种什 么样的心态,来认识我们个体生命和整个社会、 整个人类群体生命之间的关系, 我们个体生命与 整个大自然的关系,我们个体生命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禅告诉我们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保持一个冷静的态度, 保持

11、一种超然的态度,保持一种觉悟 的态度。同时,禅由于它是以圣者的智慧为指导的认识问题的一种方法, 由这种认识而得到的那 种境界,叫做“无分别的境界”。所以说,禅也是一种精神的境界。用佛教的术语来说,以“分别智”所获得的认识的结果,它一定就是 “无分别的境界”。各位也不要 误会,所谓“无分别”,就是麻木不仁,或者一切是非不辩,也不是那个意思。所谓 “无分别”,就 是告诉我们不要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里, 要超越这个对立面,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另外一种 认识的方法和处理的方法。我们一般人认识问题是这个样。禅者认识问题的方法是那个样。以对立的观点来认识一切问题, 那就从分别心出发。以包容的观点来认识问题

12、、处理问题,它就是一种智慧的方法。所以说,分 别是我们的认识,无分别是圣者的智慧。我们学禅就是要学圣者的智慧, 就是要把圣者的智慧用 来指点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思想, 指导我们如何去养成具有圣者的智慧、 圣者的胸怀、圣者 的精神境界。如果说,通俗地讲禅,大概只能讲到这个程度。再如果讲往下去的话,就太专业。太专业的话, 听起来,就不在这个房子里头了, 就在楼顶上,就在虚空中了,容易使我们产生一些玄之又玄的 感觉。这大概就是禅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说:禅是圣者自觉的智慧。禅是圣者以自觉、以无分别的 智慧认识一切事物所获得的一个精神境界,或者说,所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禅在当下。当下的意思是什么呢?

13、我在喝一口茶。(师示范喝茶)这口茶其中的冷暖和滋味, 是和这一口茶与舌根接触这一个当下 所产生的这种感受。这种感受不在喝茶之前, 也不在喝茶以后,都是当下完成的。在我们喝茶的这一瞬间,就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形式。我们平常有一种错觉,认为我们这个生命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由精神与物质组成的一个生存体系。 以佛教的眼光来看,不是的。我们这一个生命体系,它没有一瞬间是稳定的。如果说这个生命体 系一稳定了,那就意识着这一个生命体系马上就起了大的变化,那不是小变化。 那就是这个生命 体系一稳定了,就意味着我们这一期生命就结束了。 当然,这一期生命的结束, 也不是一个稳定 的状态,不过要随着与我们这个生命体系有关

14、的所有的事物的综合作用, 使我们这个一期生命以 另外的一种方式继续下去。那么,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当下的延展,一个当下的延续,除了有 当下这一念以外,在我们这个生命中要找到一个实在的东西,找不到。所以,禅宗非常强调当下这一念心。现在我们社会的人士,也往往使用 “一念”这个概念。比如说 “一念之差”。往往一个人的处境、生存的形式、生存的模式、生存的选择,就在一念当中会得出 完全相反的两种前途、两种命运。我们在座的各位,不妨来回顾、回忆一下。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经历,看这一念心,这当下这一 念,在我们生命的关键时刻,它会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所以,当下这一念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形式。 那么由此,我们就可以进

15、一步地来展开对当下一念的认识: 生命在当下一念,生活也在当下,困 惑在当下,觉醒也在当下,所有的一切,离开了当下,找不到一个实在可以把握的机会。所以人生可以把握的,不是过去,更不是未来,只有每一个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时光不会倒 流;未来的还没有来,我们有种种设计甚至于也有人喜欢搞预测, 那毕竟不是现实,不管你有多 么宏伟的计划,那都是未知数。未来的东西,它时时刻刻受到各种因缘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本来 是可以成功的事情,往往功败垂成之际, 功亏一篑,成不了。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真 正把握未来要成功的秘诀。未来要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就是不要放弃每一个当下。 既然迷惑是在当下,解除迷惑的方法

16、禅,也是当下的。它要解决人们生命当下的困惑,所以禅是很现实的,它不是玄之又玄,它不是 给我们设定未来有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大家知道,唐代有一位祖师叫六祖慧能。 他是一位没有读过书的人,是一位不识字的人。 他在追 求人生终极目标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个人念诵金刚经。金刚经有一句很名 的话,叫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慧能当时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樵夫,一个生活在 中国最南方的边夷之地的年轻人。他听了这句话,深有感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触?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反思。 特别是我们在座的青年朋友,我们未来 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当前的努力是什么?我们当前的生活处境是什么?只有把我们眼前的一切 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