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8458385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一、教材简析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体现不同步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木兰诗是国内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参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布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构造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理解了木兰的形象,对本文比较感爱好;语言较浅显,阅读起来没有多少困难。三、教学目的的拟定课标对初中古诗文的教学,规定以培养学生的爱好与语感为主体

2、,并合适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课标规定、教材和学情分析,拟定目的如下:理解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诗歌。2.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3.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体现效果;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体现效果。这三个目的的设立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措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也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木兰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体现效果。五、教学

3、措施1、教法与学法典型诗文的丰富内涵和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规定,使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贯彻“言”的知识,又要关注“文”的品味。如何做到“言文”并重,我采用了自主阅读法、诵读法、复述、品味法、质疑探究法等教学措施。充足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2、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六、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借助课下工具书读不准的字词;2、理解乐府、乐府诗和木兰诗的有关内容。课前预习既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又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能纯熟运用字典词典,能运用图书馆和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规定。七、教学过程 (一)视频歌曲:谁说女子不如男,

4、创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爱好。(二)反复阅读,读通读顺课文。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强调“”等字的读音。虽然进入初中,但字词的积累是不可少的,知识的积累是提高能力的基本。2指读,师生共评读准文章的停止。特别强调:“”等易误读句子的停止。文言语句是以意义为单位停止的,读准了停止,文章也就理解了一半。3.师范读。给学生提供对的朗读的典范。(三)自学课文,积累词语,读通文意,梳理情节。、让学生对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积累词汇,理解文意。本文注释详尽,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凭借课下注释读懂文意,实在读不懂的小组合伙或请教师协助解决。教师大屏出示重点词句的理解,检测学生的掌握状况。这一环节,学

5、生自学为主,教师担当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这体现了新课标中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牢固掌握“言”,为下一步进一步理解“文”打下良好的基本。2.情节:本文字的木兰女扮男妆代父参军故事。环绕中心内容,论述了木兰哪些经历?(提示: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决定参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荣归故里。)3.抓住情节变化,借助词的理解,复述课文。在复述过程中,教师及时修正学生不精确的理解。(四)仔细阅读,品味语言,理解体现和抱负内容。文章言简意丰,在一字一句中透出丰富的人、事、情、理,让学生用找出体现力强的语句,反复阅读,加以分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品味语言。有疑问也可以柡注。1教

6、师示例:东市用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措施,抓住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语,形象地体现出木兰征前紧张的准备。.学生自评。(进一步理解;品味语言、理解内容的措施;课堂上要让学生动动笔,克服浮躁的现像。)3.全班交流。(指引朗读;教师点评答疑:如最后的赞词、鼓励唤醒;梳理学生零散的理解、副板书)4全班齐诵,感受语言。.争取当堂背诵。(五)理解木兰形象。一千近年过去了,木兰的故事人们仍然在传颂,木兰的形象仍然活在戏曲、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当中,近年来迪拍成了动画片,题目就叫花木兰,说说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形象为什么得到人们的爱慕?理解木兰的形象及其意义。(六)拓展延伸收集身边花木兰的故事语文的实践性;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