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精析精练练习社会科学类阅读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8456810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精析精练练习社会科学类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精析精练练习社会科学类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精析精练练习社会科学类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精析精练练习社会科学类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精析精练练习社会科学类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精析精练练习社会科学类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精析精练练习社会科学类阅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届高三语文精析精练:社会科学类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朱元璋删孟子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圣人。一位是至圣先师孔子。一位是亚圣孟子。历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于孔孟之道,来统治老百姓,所以对这两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供在文庙里,四时八节派代表奉祀。不定期地还要御驾出动到山东曲阜祭孔,那场面隆重浩大,庄严肃穆,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他们两位磕头,以示崇经尊儒。因此,孔子有“百代素王”之称。去过曲阜的游客,都知道孔庙、孔府的规格,基本上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但是,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抵触

2、情绪,因而,他比较另类,不怎么买圣人的账,尤其反感孟子。洪武二年,他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里撤出来,取消孟夫子的配享资格。满朝文武都慌了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行,执行命令又感到极其荒唐。幸亏,钦天监的星象专家出来说话了。他说,荧行于惑,是天要发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举措,让上天感到不安了呀?朱元璋愣住了,迟疑了。第一,他终究是个农民,而且是小农经济社会下靠天吃饭的赤贫农民,因为靠天吃饭,从基因中就有这种对天的敬畏之心,别人是不敢对他发脾气的,但老天爷要发脾气,他还是不能不在乎的。第二,他虽然贵为天子,作威作福,谁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伟大,再英明,他的命是掌握在老天

3、手里的,阎王要你五更死,决不留你到天明。所以,这位本质上的农民,让步了,撤销圣旨,总算让孟夫子在祭祀时,可以有一盘冷羊头享用。这位农民皇帝撤孟配享的闹剧,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所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下令当场拷打臣属,叫做“廷杖”,打死,打伤,打得终身残废者,以朱明王朝最厉害;屡兴大案,株连人数之多,地域之广,造成“村墟断炊烟,陇上无行人”的疯狂,也以朱明王朝最凶残;刑罚之残暴严酷,灭绝人性,例如“剥皮揎草”,例如“腰斩”,也以朱明王朝最为骇人听闻;而宦官之多,特务之众,如东厂西厂,残害百姓,为祸之深,也以朱明王朝创最高纪录。因此,有人说,朱元璋坐江山后杀掉的人,比他打江山时杀掉的人还

4、要多,史书上通常缺乏精确统计,此说姑且存疑,但这位历史上数得着的暴君,连自己的儿女亲家,从他最初起义时就是亲密战友的李善长,都格杀不论,做他的臣民可想而知是如何的命悬一丝了。那时,大臣早朝,临行前,全家人都出来与之挥泪送别,因为不知道晚间下了朝,他回得了家,还是回不了家。战国时的孟轲,怎么会把明朝的朱元璋得罪了,在当时没有入敢试探一个究竟的。哪敢啊,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到了洪武二十二年,距离撤享的二十年以后,满朝上下,早把此事忘得干干净净;没料到,小人之记仇,真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地步,他对亚圣的憎恨情结。不知怎么搞的,又一次地神经质起来。这回好,朱元璋下令,索性取缔孟子这本书,人们终于明

5、白,孟夫子是因为什么招他的恨了。在封建社会,科举年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称之四书。现在成了三书,到了四年级,无书可念,也不是办法。这位皇帝发话,另出一本孟子节文,全国发行。在这本新版孟子里,把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的,有抵触的词句,统统删节掉了。他对主持这项出版重任的编纂者,恶狠狠地咆哮:“如果这老小子活到今天,落在我的手里,不要了他的命才怪!”看看朱元璋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从这些话,就可了解他为什么要跟孟夫子结下深仇大恨的原因了。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

6、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这还了得?居然胜过他,这可大大触怒了本是一个流氓无赖坐了江山的他,加之他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庙了。其实,历代帝王中,不乏“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者,或一介武夫,唯知行伍,或出身草莽,胸无点墨。或贩夫走卒,目不识丁,或边野牧竖,蒙昧未化,这些在精神领域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者,一朝得意,难免会有一种仇恨知识的反常心态,嫉恶知识分子的逆反情绪。但终究是要在文化上不得不补课的,在文明上不得不追赶的,否则他的统治也维持不下去。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还得意洋洋地拿起儒生的帽子作尿壶,可后来,还不是强迫和他一块打天下的伙计,在那儿

7、学习礼仪了嘛?这位亭长衣锦还乡回到下邳时。不也咧开大嘴,吼出“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烂诗,作前卫诗人状嘛? 只有朱元璋,坚定地坚持着这种残酷嫉恨的小农心理,一直跟孟夫子过不去。这本孟子节文,甚至到他的儿孙接班当皇帝后,也不怎么强力提倡了。后来,也就渐渐湮没无闻了,后来,大家甚至都忘了曾经发生过的这场闹剧。现在,据说在国家图书馆里,还收藏有这本书,那自然是珍本孤本,一般读者是不会借到以饱“眼福”的了。也许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任何倒行逆施,挡不住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最终只是成为笑柄,留给后人作谈资而已。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孔孟两位磕头,以示崇经尊

8、儒。B.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下令,取缔孟子这本书。C. 历代的皇帝均借助孔孟之道统治老百姓,尤以元明清为重。D. 科举年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称之四书。【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思路点拨】文中第一段确实说“历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于孔孟之道,来统治老百姓,所以对这两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但是并没有说尤以元明清为重啊,再说了文中重点阐述了朱元璋排斥孔孟一事,这也是先后矛盾的啊。因此做这类题目稍稍了解文章内容,答案便一目了然。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B. 孔

9、庙、孔府的规格,完全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C. 在新版孟子里,朱元璋把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的,有抵触的词句,统统删掉了。D. 朱元璋撤孟配享一事,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所记载。【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思路点拨】文中第一段说“孔庙、孔府的规格,基本上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基本上”而非“完全”。所以做这类题目除了要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外,还需要的是细心,有时答案就在文中,只是换了个词,换了个说法,意思就迥异了啊。3、朱元璋删孟子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

10、姓高看一些。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等。朱元璋是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抵触情绪。朱元璋自身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形成一种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庙了。【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思路点拨】首先得弄清每段分别讲什么内容,其次确定答案的大致范围,最后筛选信息,概括答案。我们不难发现此题的答案范围重点在第2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4、作者是如何看待“朱元璋删孟子”一事的,为什么?【答案】作者认为这是一出闹剧,是倒行逆施,是挡不住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最终只是成为笑柄,留给后人作谈资而已

11、。亚圣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等。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以民为本,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倒行逆施最终只能徒给后人留下一笑柄而已。【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思路点拨】作者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在最后一段即可看出。至于原因则集中在之前的几个段落中。(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

12、: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 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

13、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很形象的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日方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日方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洪日方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

14、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 3 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5、下面各人的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洪日方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

15、不能忽略。B. 王渔洋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C. 赵执信的看法和洪日思差不多,既要一鳞一爪,也要画完整的首尾。D.作者认为从提高、集中了的一鳞一爪所具有的象征力量中显示“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思路点拨】C项赵执信主张“全”与“粹”的统一,而洪日方思主张“全”,不讲求“粹”。所以两人观点不同。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B. “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C. “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D. 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思路点拨】应是“既相互矛盾,又辩证统一”;“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不符合文章原意,“面面俱到” 是贬义词。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