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全国一等奖优秀教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8453745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愈《师说》全国一等奖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韩愈《师说》全国一等奖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韩愈《师说》全国一等奖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韩愈《师说》全国一等奖优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韩愈《师说》全国一等奖优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韩愈《师说》全国一等奖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愈《师说》全国一等奖优秀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 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古文运动”及“说”的文体知识。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1、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教学时间:2学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最为尊奉的是“天帝君亲师”,人们把师与天地君亲并重,足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所以明师之恩,诚

2、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然而在唐朝中期,社会上却弥漫着“耻学于师”的风气。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就谈到过人们耻学于师的现象:“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就有一个狂人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这个狂人就是韩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韩愈的这篇师说。二、作者简介与解题1、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死后谥“文”,称“韩文公”。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推崇儒道,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出“文以载道”“唯陈

3、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主张。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才如渊海,文思深刻,行文形式不拘,语言于朴健中见闳深,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2、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诸子、史传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章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体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以看作提倡古文的宣言。3、说: 马说师说还有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题目中的“说” ,是古代的一种论说文体,属议

4、论文范围,重在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故“师说”可理解为“解说从师的道理。”4、背景简介: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家世背景,将人分为几级,上层的士族阶层的子弟可以凭借他们高贵的家族身世,出仕为官,他们不用学习,自恃清高,也看不起老师,这样的风气一直沿袭到了唐朝,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写到:“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当时韩愈35岁时,还在长安当国

5、子监博士。本课是他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近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要作这篇文章给李蟠。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对照注释,对不懂的词句进行圈点。2、老师指导学生诵读。字音:句读(du ) 或不焉(fu) 经传(zhun) 近谀(y) 老聃(dn) 传道(chun) 李蟠(pn) 苌弘(chng) 无少(sho) 择师而教之(jio) 不耻相师(xing) (2)难点句节奏: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强调:“也”作为

6、语气词,可以放在句末,句中,这里表示句中的停顿。)(3)情感:“嗟乎、矣、呜呼、欤” 这几个语气词是作者苦苦的呐喊与申诉,是作者愤怒、悲叹失望的内心写照。因此,在朗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节奏,还要把握“愤慨、失望”的情感。3、学生朗读课文。(先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四、研读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结合注释,找出疑难的词句,课堂提出大家解决。老师点拨重要字词。2、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3、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明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 明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7、5、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明确:“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强调:“庸乎”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哪里呢?”)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背诵第一自然段第二课一、检查作业二、研读课文(一)研读第二段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自主翻译,找出疑难的词句,课堂提出大家解决。老师点拨重要字词。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是怎样论述的?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1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2于其子择师而教小学于其身耻学于师大遗3百工之人不耻相

8、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3、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明确: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二)、研读第三段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找出疑难的词句,课堂提出大家解决。老师点拨重要字词。2、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明确:圣人无常师。3、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4、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明确:“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了。”“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研读第四段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不拘于

9、时,能行古道)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三、总结全文1、本文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第二段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 的社会风气。)举例论证(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2、本文的语言特色()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

10、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四、课后作业1、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对他的学生说:“你不能老跟我一样,你要学我的心,不能学我的手。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韩愈要求以道为师,那么齐白石这句话又说明了什么,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2、背诵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