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8453649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 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 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3) 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研究 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4) 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1) 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及调控途径。构成条件:由一些要

2、素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 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 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 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 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3) 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

3、,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4) 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 息流的方式和特点。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5)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组成: 1. 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 分)。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基本功能重

4、点:1.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 的主要能量来源包括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2.物质流。3.信息流。4.价值流。(6)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重点:1.生物构成方面:(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 农业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特定环境下经生物种群间、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 自然生物群落(2)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2.环境条件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 环境条件受到人类的调控与改造.以便农业生物能够更加高效地转化出人类所需的各种农副产品3.结构与功能方面农业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又包含

5、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组分。4. 稳定机制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 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保证自然生态 系统相对稳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因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自然调节的稳定机制被削弱,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 5.生产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6.开放程度方面两者均是开放性的系统,但农业生 态系统要高于自然生态系统。7.能流特征方面因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输入与输出的开放系统.系统内自我维持的 能量很少。8.养分循环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养分库存量较低,但

6、流量大、 周转快;9. 服从规律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同时受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规律即双重规律的支配。10.运行的“目 标”方面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2) 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1.食物链(food 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 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2.食物

7、网(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 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类型:草牧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4) 营养级的概念: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亦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位置(环节)称为营养级。(5)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各个营养级逐级减少的原因重点: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 生物量,总有一部分会自然死亡和被分解者利用;各营养级的同化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总有一部分变成排泄物而留于 环境中,为分解者生物所利用;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变成热能而耗 散掉,这一点很重要。(6)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途

8、径:第一条路径(主路径):能量沿食物链各营养级流动,每一营养级均将上一级转化而来的 部分能量固定,但最终随着生物体的衰老死亡,分解归还于环境;第二条路径:各个营养级中的部分已死亡的生物有机体 进入到腐食食物链,变为C02、H20等,能量以热量形式散发;第三条路径:呼吸作用,维持生命代谢。(7)能量流动的途径特点:1能流是单向流动 2能流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 3.能量流动的途径和渠道是食物链和食 物网。(8)生态金字塔: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 称为能量锥体或金字塔。同样如果以生物量或个体数目来表示,就能得到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

9、3类锥体合称为生态锥 体。(9)生态效率的概念: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关系。(10)生态效率的特点:大型动物的生长率低于小型动物。老年动物的生长率低于幼年动物。肉食动物的同化效率高于植 食动物。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食动物比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食动物能利用较多的初级生产量。恒温动物的同化效率很高, 但生长效率极低。变温动物的同化效率比较低,但生长效率极高。变温动物的总能量转化效率要比恒温动物高的多。变温 动物是生态系统中更有效的“生产者”。(11)林德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 左右。(12)

10、能流分析的步骤: 1、确定系统的边界2、确定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3、确定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实物能量流 动或输入输出量4、将实物量转化为能量5、绘制能流图6、能流分析:包括输入能量的结构分析、 输出能量的结构分 析、能量转化效率分析、综合分析与评价。(13)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调控途径:1、扩源:扩大绿色植被面积2、强库:一是从生物体本身对能量的贮存能力和转 化效率考虑;二是从外界生存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考虑,加强辅助能的投入3、截流:通过各种渠道将能量尽可能地截留在 农业生态系统之内,扩大流通量,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4、减耗:降低消耗,节约能源。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生物地球化学循

11、环的概念: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物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 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图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的过程,就叫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重点】(2)、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生物有机体再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 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经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后,再被生物利用的过程。特点:时间长、范围广,是闭合式循环。(3)生物小循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 利用。特点:时间短、范围小,是开

12、放式的循环。(4)生态系统内能流与物流的关系:都增循“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的原则;能流是物流的动力,物流是能流的载体; 能流是单向流动,只能利用一次;而物流是往复循环,可重复利用;物质在流动过程中只会改变形态而不会消失,可在系 统内永恒循环;而能流会在转化过程中逐渐衰变,最终转变为低效热能,离开生态系统。【重点】(5)三种类型的循环:水循环、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6)生物放大作用的概念(食物链浓集效应):某些物质当他们沿食物链移动时,既不被呼吸消耗,又不:容易被排泄, 而是浓集在有机体的组织中,这一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重点】(7)养分循环特点: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系统内部养分的

13、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养分保持能力弱 流失率较高;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8)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土壤 植物 动物 土壤的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主要养分 库,即植物库、家畜库和土壤有效养分库。(9)养分循环的调节:1.调节的基本原则:合理输入;建立养分再生机制;强调养分保蓄,供求同步;充实有机质库; 提高投入效率;系统的整体优化。2.调节的具体途径: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类型;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用养结合)。农林牧相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秸秆还田。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第五章 生物种群(1)种群的概念特征: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

14、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总和。数量特征种群参数变化是种群动态 的重要体现。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遗传特征种群 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2)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分布、种群增长率、分布型。(3)生态密度:指单位栖息生物实际占有空间内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4)生态出生率: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它受生殖季节、一年生殖次数、一次产仔数量 妊娠期长短和孵化期长短、以及环境条件、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影响,又称实际出生率。(5)种群的空间分布: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重点】(6)种群的年龄结构:年龄锥体有三种

15、类型:下降、稳定和增长型。(7)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Nt+仁NO入t,如果入1,则种群上升;入=1,种群稳定;入1,种群Exponential population grosvth.joq!Enz下降;入=0,雌体无繁殖,种群在一代,中灭亡。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加速期,随着个体数增加, 密度增长逐渐加快;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种群数o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_时间(8) 生态对策的概念: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

16、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称生态对策。(9) 生态对策的特征:r-对策: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r)高,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种栖息 环境,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如农田中的昆虫、杂草等k-对策:个体较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 于稳定的栖息生境,扩散能力弱,但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如乔木、大型肉食动物。 利用r型生物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利用k型生物稳定环境。(10) 密度效应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密度改变时,就必定会对相邻个体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11) 种群间相互关系:正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和寄生。(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