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8448270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学习目标1.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应用。2.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和划分方法。3.了解五带的划分。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春分至秋分(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_半球,是_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北半球各纬度昼长_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_现象。南半球相反。秋分至春分昼夜长短变化南北半球相反。春秋分太阳直射_,全球_。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2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_递减。夏至日,由_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_达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相反。春秋分,由_向南北两

2、极递减。二、四季更替和五带1除赤道外,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_也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人们将一年中_、太阳最高的季节划分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两者的过渡时段为春季或秋季。我国将每年的_月划分为春季、_月划分为夏季、_月划分为秋季、_月划分为冬季,称气候四季(北温带)。2以_和_为界线将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_、南寒带、北寒带五个温度带。基础达标练知识点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下图是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的简图。读图回答12题。1可能反映该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A B C D2当地正午

3、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A地昼长等于地夜长 B地昼长等于地夜长C地和地昼夜相等 D地和地昼夜相等知识点二四季更替和五带下图表示“27N某地坡向(坡度为10)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地平面获得太阳辐射量的比值(仅考虑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完成34题。3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4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则a点的数值将()A增大 B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方法技巧练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读“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的纬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A B C D(2)P和Q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

4、为_,_。(3)若下图中地形剖面为3634S纬线上某地,一房产开发商欲在山地南侧P处开发一处高档住宅楼,为保证住宅楼的采光条件,图中L的最小距离应为_。方法技巧(1)确定地方时: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2)确定房屋的朝向: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4)计算楼间距: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间距较小;反之较大。确定楼间距的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H,并计算影长L。L应大

5、于h/tanH,如下图甲。(5)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即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等于当天正午太阳高度的余角,如下图乙所示,H90时效果最佳。二、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时间计算2读“夏至日太阳照射投影图”,完成下列各题。(1)E点的地理坐标为_,AE为_(晨线或昏线)。(2)此时中国南极长城站(62S,58W)是_月_日_时(区时)。(3)C点在B点的_方向,C点的日落时刻是_时,昼长是_小时。(4)此时的地方时:B是_时。(5)当天,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方法技巧理论含义:过晨线为日出,过昏线为日落,从日出到正午再到日落为昼长时间。计算方法:(1)找到该点

6、所在纬线与晨昏线相交点;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出时间;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落时间。(2)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24夜长时间(昼弧所跨经度/360)24。规律:同纬线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时间相同;南北半球对应的纬线,如北纬(如40N)的昼长等于南纬(如40S)的夜长;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或极夜,极圈仅出现一天极昼或极夜,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一、选择题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s与楼房高度h相同,如右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是()A2326 B6634 C90 D452该地的纬度

7、可能是()2326N2134N2526N6826SA B C D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据此完成34题。3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四地纬度依次是()A66.5N、66N、40N、40SB66.5S、66S、40S、40NC66.5N、66N、0、40SD66.5S、66S、0、40N4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Aa月内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Bb月内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C地较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D地与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右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一段纬线,M、N分别是X日的晨线、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X日两点的经度差为90,一年中M、N两点有重合于O点

8、的现象。读图回答56题。 5X日M地的昼长为()A6小时 B9小时 C12小时 D18小时6X日()A青岛昼长达全年最大值B北京日出东南方CM地的白昼比N地的长D悉尼正午日影为全年最短题号123456答案二、综合题7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问题。(1)判断A、C两地的地理纬度:A_;C_。(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_(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_。(3)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_。(4)当B地昼最长时,上海(121.5E,31.5N)这一天的太阳起落方向和太阳高度变化是:从_方日出,太阳高度逐渐升高,大约到_(北京时

9、间)时达到上中天,之后太阳高度逐渐降低,在_方日落。(5)若要在A、B、C三地中选择一地建航天发射场,不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宜选_地,理由是_。答案知识清单北北大极昼赤道昼夜平分 南北两侧北回归线南半球各纬度赤道 太阳辐射白昼最长3568911 12次年2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南温带基础达标练1C2.B我国位于北半球,正午太阳或者常年在正南方,或者绝大部分在正南方(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从图中来看,地位于赤道,地位于南半球,地位于北半球高纬地区,地符合第1题要求。、两地分别位于南北两个半球且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等,符合第2题要求。3D4.A从坐标图可以看出1月份时,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

10、太阳辐射影响最大。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坡面上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将增多(如下图所示),所以a点的数值将增大。方法技巧练1(1)C(2)43086634(3)h解析由图分析可知为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地区,为赤道地区,在南回归线上;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结合四节气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可得到地的确切纬度和P、Q对应的正午太阳的高度;住宅区开发需注意采光,特别是在冬季。2(1)6634N,120W晨线(2)6224(3)西北2016(4)8(5)6634解析第(1)题,图示为夏至日日照图,E点正好位于北极圈上;E点所在经线与60E相对,可以判定E点坐标。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看出AE是晨线

11、。第(2)题,日期应根据夏至日推断;时间(区时)可根据60E(东四区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推断。第(3)题,根据图示B、C两点坐标推断相对位置,C点在晨线上,可以算出日出时间为4时,昼长为16小时,进而推断出日落时刻为20时。第(4)题,B点在A点所在经线以东,相差30,可推断出B点此时地方时。第(5)题,夏至日太阳直射在2326N,计算出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综合提升1D若楼高h与影长s相等,则tan 1,45,即正午太阳高度角等于45。2DH90|,冬至日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2134N与南回归线之间纬度差也是45,因此2134N正午太阳高度是45,同理,6826S与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差也是45,故6826S正午太阳高度也是45。3A4.D该图表示上半年,即16月,1月1日至6月22日之间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短。第3题,从图中看出,从a月到b月三地昼渐长,所以三地为北半球,地昼渐短,所以地为南半球。第4题,由图,a月和b月三地昼长小于12小时,所以昼短夜长,而地昼长大于12小时,所以昼长夜短,故A、B都错。地昼长接近12小时,所以地纬度比地低,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小,故C错。地与地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