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复习资料1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8442290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胚胎学复习资料1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组织胚胎学复习资料1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组织胚胎学复习资料1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组织胚胎学复习资料1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组织胚胎学复习资料1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胚胎学复习资料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胚胎学复习资料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组织胚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1.光镜下最常用哪种的染色方法?何谓嗜酸性及嗜碱性? 答:最常用的方法是石蜡切片(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染色) HE 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 苏木精将细胞核染成紫兰色,伊红将细胞质染成红色。嗜碱性结构与碱性苏木精有亲和力,被染成紫蓝色;嗜酸性结构与酸性伊红有亲和力,被染成粉红色;中性对碱性和酸性染料都缺乏亲和力;亲银性与硝酸银反应后,组织被直接还原呈黑色;嗜银性加入还原剂后,再与硝酸银反应,组织还原呈黑色;异染性被碱性染料(甲苯胺蓝)染色,呈紫红色。 2.PAS反应的意义是

2、什么?答: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AS 反应)过碘酸多糖氧化生成醛基Schiff试剂紫红色沉淀 显示组织和细胞内的多糖 第二章 细胞1.细胞膜的结构和组成.答:生物膜的结构 类脂、蛋白质和糖类(1)膜脂类脂分子以磷脂为主,极性分子,呈长杆状 头部(亲水端) 尾部(疏水端) 双层排列,周围接触的均为水溶液环境(2)膜蛋白 大多属球状蛋白质。 根据膜蛋白与类膜双分子层结构的位置关系: 周边蛋白20%30% 内在蛋白7080周边蛋白:主要附于膜内侧面,能收缩和伸展,与细胞的变形运动、吞噬和分裂功能有关)内在蛋白:转运膜内外物质的导体, 接受激素及一些药物的受体, 具有催化作用的酶 具有个体特异性的抗原,

3、能量的转换器(3)膜糖 突出于细胞膜外表面 糖类与膜脂及膜蛋白结合成糖脂和糖蛋白,其糖链外伸,这种外伸糖链所形成的结构又称为糖衣(细胞衣)。 是细胞膜的保护层,还与细胞粘连,细胞识别和物质交换有密切关系。2.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答:(1)线粒体细胞的供能站,除成熟红细胞外,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胞中。LM:呈线状或颗粒状 ,EM:长椭圆形,由内外两层单位膜构成,部分内膜内褶形成线粒体嵴。功能: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产生能量,供给细胞各种生命活动。 (2)核糖体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基地。LM:颗粒状,嗜碱。 主要成分: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游离核糖体合成“

4、内销性”结构蛋白质, 供细胞本身的代谢、生长和增殖使用。附着核糖体合成“外销性”分泌性蛋白质, 通过胞吐作用,向细胞外输出。(3)内质网多功能的膜性管状系统 , 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囊状或小管状结构。 根据其表面有无核糖体附着:RER、 SER RER:扁平囊状,表面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SER:大多呈分支小管状,表面无核糖体 功能复杂:1在肝细胞中与合成脂类有关。 2在肌细胞中与肌肉收缩有关。(4)高尔基体 对细胞分泌物加工、浓缩、加膜、运输。小泡、扁平囊泡、大泡,内质网“出芽”形成小泡,与扁平囊泡融合形成大泡脱离扁平囊泡,胞吐排出 ,生成面 ,成熟面(5)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细胞内消化器。

5、 目前认为主要来自G0的扁平囊。 初级溶酶体:未参与消化活动的溶酶体 次级溶酶体:参与消化后的溶酶体,可在酸性溶液中分解蛋白质、核酸、类脂和糖类等。 残余体(终末溶酶体): 次级溶酶体对被消化的底物进行消化分解后,常剩余一些不能消化的底物,这时的溶酶体称残余体。 3.染色质的组成答:染色质是指细胞间期核内分布不均,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 主要成分:DNA和蛋白质,这两种成分组成颗粒状结构,称核小体,是构成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核小体链以螺旋和折叠方式高度集缩时,光镜下可见,称异染色质; 核小体链低度集缩甚至完全舒展时,在光镜下不易观察,只有在电镜看到,称常染色质第三章 上皮组织1.上皮组织

6、的结构特点。答:1.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2.具有极性 a游离面: 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 b基底面: 相对的另一面,一般附着在基膜上,借此与结缔组织相连3.上皮内大都无血管与淋巴管,由结缔组织中血管渗出的组织液透过基膜供给所需营养,但有丰富的N末梢。4.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2.被覆上皮的分类。答: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上皮:复层扁平(鳞状)上皮 ,复层柱状上皮 ,变移上皮3.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微绒毛、纤毛、紧密连接、缝隙连接、桥粒、基膜、质膜内褶)。答:1微绒毛(1)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直径约

7、0.1 m (2)组成:细胞膜、胞质、纵行微丝;微丝下端附着于终末网(3)光镜下的纹状缘(小肠)和刷状缘(肾小管)(4)功能:增加细胞吸收面积2.纤毛(1)上皮游离面细胞膜与细胞质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的突起(2)LM:可见(4)功能:能作规律地运动,可排出异物,起保护作用。 3.紧密连接(闭锁小带) ,上皮细胞的顶端,相邻细胞胞膜网格状融合,细胞间隙消失。 功能:封闭细胞顶部间隙,阻止细胞外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常构成各种体内屏障结构的基础。4.缝隙连接(通信连接)侧面连接深部 相邻细胞之间细胞膜呈斑状间断融合,融合处相邻两细胞的胞膜上有许多规则分布的柱状颗粒,称连接子。 每个连接子由6

8、个亚单位组成,中央有小管,相邻两膜的连接子彼此相连,中央小管也互相通连,成为细胞间和小分子物质交换的通道, 功能:有助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协调细胞的活动。5. 桥粒(粘着斑) 中间连接的深部 , 间隙中有低密度的丝状物和致密的中间线 两侧细胞膜内有致密的附着板,胞质中的张力微丝附着在板上,常折成袢状返回胞质。功能:很牢固的细胞连接,复层扁平上皮多见。6. 基膜是上皮基底面与深部CT之间的薄膜。LM:H-E染色呈均质粉红色薄,PAS(+),镀银法呈黑色。基板上皮细胞分泌的细丝状和细颗粒状物质。 网板成纤维细胞产生基质和网状纤维。 功能:支持和连接作用。是半透膜,有利物质交换7. 质膜内褶 结构:

9、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的内褶,内褶两侧的胞质内有纵向排列的线粒体(LM的纵纹)。 功能:扩大细胞基底面表面积,参与水和离子的转运。4.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答:外分泌腺(有管腺)腺细胞的分泌物由导管输送到身体的一定部位,如汗腺、唾液腺第四章 结缔组织1.疏松结缔组织由哪些成分构成?详述各组成成分的结构和功能。 答:1.纤维 (1)胶原纤维:数量多,新鲜时乳白色。又称白纤维。HE:LM:粉红色,粗细不等,相互交织。EM:更细的胶原原纤维组成,有明暗相间的横纹。 由胶原蛋白构成。韧性大,抗拉力强。 (2)弹性纤维:新鲜时黄色,又称黄纤维。 HE不易着色,用醛复红染成紫红色。纤维细、有分

10、支、末端卷曲,交织成网。 组成:弹性蛋白和微原纤维-弹性好,随年龄增长弹性逐渐减弱。与胶原纤维交织,既有弹性又有韧性。(3)网状纤维:细短而分支较多,交织成网。 HE:不能显示,银染法染成棕黑色,又称嗜银纤维。 EM:胶原原纤维,有周期性横纹,胶原蛋白构成。表面有蛋白多糖和糖蛋白。 主要分布在上皮基膜的网板,构成骨髓、淋巴组织、淋巴器官以及内分泌腺的支架。 2.基质 丰富,胶体状无定形,充满于纤维、细胞之间。 组成: 水分 蛋白多糖 粘附糖蛋白 (1)蛋白多糖:蛋白质+多糖大分子复合物多糖类:总称为糖胺多糖,主要成分为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硫酸乙酰肝素等。透明质酸在基质中盘曲成大分

11、子,其长链分子上连接蛋白质分子,借蛋白质分子与其它糖胺多糖分子相连,构成蛋白多糖聚合体,立体结构具有很多微细孔隙,称为分子筛 分子筛具有屏障作用: 电解质、气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可通过细小孔隙扩散;细菌等大于分子筛的颗粒则不能通过,以防止细菌蔓延。 酿脓链球菌和癌细胞蛇毒等产生透明质酸酶,降解透明质酸,破坏分子筛的结构,造成感染扩散和肿瘤侵润。 (2)糖蛋白 以蛋白质为主,附有多糖。 ( 3).组织液 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含O2、营养物质,进入基质中,进行物质交换,携带细胞代谢产物、CO2,经毛细血管静脉端或毛细淋巴管回流到血液或淋巴液内。起物质交换的作用。 组织液不断更新。3 细胞 1.

12、成纤维细胞 2.巨噬细胞 3.浆细胞 4.肥大细胞 5.脂肪细胞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7.来自血液的白细胞 1.成纤维细胞 最常见LM:体积大、形态不规则,核大、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丰富、弱嗜碱性。EM:RER和游离核蛋白体多,高尔基复合体发达。功能:能合成和分泌蛋白质,形成纤维和基质。机能处于相对静止时-纤维细胞,LM:较小、扁平多突起、核小、染色深。在创伤、修复及结缔组织再生时,纤维细胞能转化为成纤维细胞。 2.巨噬细胞 分布广泛 ( 组织细胞)LM: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随功能状态而改变,胞质丰富、嗜酸性,含异物颗粒及空泡,核小而圆、染色较深。EM:表面有皱褶、微绒

13、毛及伪足突起。胞质内含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微丝、微管等。 由血液内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巨噬细胞的功能:(1)变形运动 病变组织及细菌产生化学物质(趋化因子),刺激巨噬细胞,使它产生活跃的变形运动,聚集在病变部位,称巨噬细胞的趋化性(2)吞噬作用 巨噬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识别相应的抗原物质,然后把它们吸附在细胞膜上,吞入胞体,被酶分解和消化。 特异性吞噬及(非特异性吞噬)(3)抗原提呈作用(参与免疫应答) 摄取抗原物质,进行加工处理和贮存,并传递给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反应。 (4)合成和分泌 合成和分泌溶菌酶、干扰素、补体等生物活性物。参与调节机体防御功能。 3.浆细胞 分布在经常抗原的部位

14、及慢性炎症病灶周围。LM:圆形、卵圆形 核常偏于细胞一侧,染色质附于核膜边缘,呈车轮状排列,核仁明显。胞质嗜碱近核处有浅染区。EM: RER、游离核糖体多,高尔基复合体发达。功能:合成和分泌免疫性球蛋白,即抗体,参与体液免疫。来源于血液中B淋巴细胞。4.肥大细胞 成群分布在小血管周围。LM:圆形、椭圆形,核小而圆,胞质丰富,充满粗大的异染性嗜碱性颗粒,用某些碱性染料(甲苯胺蓝)染色,颗粒被染成紫红色。EM:膜包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胞质中还含有白三烯(又称慢反应物质),细胞内还含有多种酶类和细胞器。肥大细胞的功能:机体受抗原剌激,浆细胞产生抗体(IgE),与肥大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肥大细胞膜构型发生变化,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颗粒内含物,同时,胞质释放白三烯,引起过敏反应。组织胺、白三烯毛细血管及微静脉扩张,管壁通透性渗出局部水肿;形成皮肤的荨麻疹或消化、呼吸道的粘膜水肿;可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导致哮喘;可使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