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8439382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维和语言的关系(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 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杨永林, 2004:14-17)。究竟是 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 论。本文拟从回顾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 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一、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 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1. 语言先于思维以法国哲学

2、家E.B.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Condillac曾充分 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 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没 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 然赋予的思考能力。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 (Harris, 1997: 143)。2. 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J. Piaget。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Piaget, 1969):感知

3、运动阶段 (0-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和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他认为对正常儿童而言,有音节的语言发生在其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端,这期间儿童 仰仗动作与感知的协调来组织经验,探索、适应外部环境。这个阶段是婴幼儿语言准备期,其 准备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两方面。幼儿出生9 个月后,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有动作思维 (马福全,2005: 5-7),这表现为其能在手段和目的之间进行协调,从最初的图式中选取已知的方 法用于新的情景,比如这期间的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 ,向自己想取又取不到的物体方向拉动 , 或是要成人的手揭开被遮盖住的物体等。他通过对儿童思维

4、发展阶段的具体分析认为,这时 候儿童还没有语言,但已有了思维,也就是说思维先于语言(肖少北,张文香,2000:106-110)。此外,伍铁平先生(1986:5-11)也曾经从个体发生学(ontogeny)及系统发生学(phylogeny)等 视角 证明思维先于语言产生。他认为根据科学观察的结果,儿童总是先学会手势、身势、面部表 情,然后才学会语言。经验告诉我们,幼儿通常在两岁左右才开始有语言,但其五个月时不仅能 根据颜色、形状来区别物品,并对其进行归类,而且还能识别周围人的面孔,区分食物、玩具等。 这表明这时的儿童已有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同时,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已将人类的历史 推早至几百万到

5、一千四百万年,而语言学家对语言历史的推断至多到几百万年。二者的时间 无法等同。另外一条证据是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语言产生于旧石器时代后期,而旧石器时代 的人没有舌骨。此外,伍先生还认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先有生产活动然后才给事物命 名。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一定要通过思维才能达到预想的劳动成果。他根据以上种种证据得出 结论:思维先于语言。3. 语言决定思维此种观点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为代表。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 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这一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说是当今最具争议,但又对人类学、 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研究最具影响

6、力的理论之一。萨丕尔-沃 尔夫假说包含两部分内容:语言决定论(1 inguistic determinism),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 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即语言决定思维、信 念和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 ,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这是该假说的强式表述。语言相对论 (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结构有无限多样性,因此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 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即语言反映 思维、信念和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思维模式随着语言 的不同而不同,

7、这是该假说的弱式表述(Bussmann, 2000)。无论是强式还是弱式表述,该理论的 核心就是语言对思维起决定作用。4. 思维决定语言前苏联学者 L.Vygotsky 的观点与萨丕尔 -沃尔夫假说相左 ,他认为思维决定语言。 Vygotsky 通 过对类人猿和人类婴幼儿的思维与有声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两者都存在“前语言阶段” 和“前思维阶段”,即语言和思维并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思维先于有声语言。正是基于这种 认识,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上, Vygotsky 作出是思维决定语言而不是语言决定思维的论 断(Vygotsky,1986)b此外,国内也有学者从新词构造及形象思维等角度来支持思维

8、决定语言的 观点。齐秀冲,周桂兰(2002:136-137)认为 brunch,motel, informercial,edutainment 和 cafetorium 这类合成新词能够在主流英语中出现就说明思维影响语言。齐荣军(2005:55-56)发现思维对 语言的决定作用还表现在有时候纯粹是为了交流的需要人们才用语言把思维表达出来。比如 说,当我们构思一幅画时,用的是形象思维,根本不需要语言,但当有人让我们解释一下构思过 程时,我们不得不借助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二、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对于以上学术界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诸多见解,作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语言与思维 之间很难确定孰先孰后或谁

9、决定谁。语言与思维之间一直保持着同存共进关系。下面我们将 从对语言功能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反思入手,来进一步阐述我们的新主张。1.语言功能的反思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审视可以首先从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入手。赵元任(1980)指出,人们每 每论及语言,总会自然而然地将其交际功能视为互通信息的手段。有关语言的功能,语言学界 也有诸多其它论述。 Malinowski (1923)曾经从人类学角度明确区分过语言的三大功能:活动 (active)功能、叙述(narative)功能和巫术(magical)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1985/1994)区分过 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ideational)功能、语

10、篇(textual)功能和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Roman Jakobson(1964: 350-377)则归纳出言语的六种功能:指称(referential)功能、诗学(poetic)功能、 感情性(emotive)功能、意动(cona-tive)功能、寒暄(phatic)功能及元语(metalingual)功能。以上 诸功能仅体现语言用于交际、传递信息的潜势。其实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语言还有记忆和 信息处理功能。桂诗春(2000)认为,语言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语言感官,使人脑产生对语言现 象个别属性的反映。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在多种神经机能基础上形成的,在长时期的进化过程 中不

11、断完善。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语言除具有上述所列的交际功能外,还有保存、传授、 学习前人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的潜势。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分享人类科学文化知识, 更能充当人类智力活动的工具,是人类进行思维的武器,有记忆和信息处理功能。这种记忆和 信息处理功能可使思维变得更加成熟、复杂。也正是在思维日益成熟、复杂的过程中,语言 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才得以形成和完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语言与思维正是在相互作用、相互 促进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并发展成为发达的思维和完善的语言。2.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上文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再思考,阐述了语言与思维同存共进关系的合理性。我们接下来 拟从语言起源假说入手进一步

12、阐明这一主张。在论及语言与思维关系时,人们多以现代成熟 语言和发达思维为对象,忽略了两者定型前所必经的前语言和前思维阶段。在这个漫长阶段 里两者应保持相互交织、同存共进关系。我们认为现代语言形成前要经历一个漫长、延续的 前语言时期。可以想象得到我们祖先当年处在前语言阶段的情景:他们在协作狩猎、集体劳 动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需要齐心协力、互相配合,自然就需要借助某种信号来协调和统一大 家的行动。劳作之余的情感交流、冲突平息等更需要借助某种信号。此时,劳动号子、自然 声籁和肢体语言等都能被我们的先人派上交流的用场。在他们漫长的、由简入繁的原始交流 过程中,上述诸手段逐步演变成现代语言的前语言,再由前

13、语言发展成为今天成熟的语言。人 类思维发展与语言的进化几乎踩着同一个鼓点,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演化而来的。 由于声音被公认为现代语言的第一属性 ,人们在探索语言起源时,多从语言的有声性入手,比 如常见的“拟声说”、“劳动号子说”等语言起源假说多关注语言的声源问题。这有其合理性, 但还不够完整。人们在论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关注的也是思维与成熟的有声语言的关系,却忽略或轻 视了无声的肢体语言在语言起源乃至反映和促进人类思维过程中的作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 信下文对副语言的描述会帮助人们理解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提起前语言的构成元素,我们对劳动号子和自然声籁等不存异议 ,甚至将其视为语言的起

14、源, 但对手势等副语言可能还会觉得有些牵强。其实,手势等副语言堪称人类原始交际手段的活 化石。它存在于现代语言诞生以前,又伴随着现代语言渗透于现代言语交际的时时刻刻。广 义的副语言指与话语同时使用或单独使用的手势、体态、面部表情、对话时的位置和距离等 无声而有形的现象。这些现象伴随话语而发生又对话语产生影响,有某种意义,但这种意义又 不为一般的词汇、语法或语音所承载。在系统的有声语言形成前,副语言起着和语言相类似 的交际作用。人类早期的思维内容,很大程度上是经由手势等副语言反映的。人们借助手势 等动作进行交流,表达意图,传递信息。眼神、手势、体形变化等身体动作还可用来表达自己 的情感,促进沟通

15、,增强表达色彩。虽然语言产生的确切时间尚无法考证,但无论是考古学家、 人类学家还是语言学家都无法否认,在最初的前语言时期手势等副语言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只是由于后来手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变得越发重要,加之肢体语言无法克服交际中的时空障 碍,手势等肢体语言的交际优势才逐渐被声音器官所取代。在语言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手势语 等交际方式渐渐退化为次要的交流手段,成为辅助性的副语言。手语等副语言对于现代语言 的形成是有一定作用的。就是在现代语言中,副语言也有其举足轻重的交际作用。现代戏剧 脚本就可以帮助我们说明这一点。众所周知,作为剧本存在形式的语言只有两种,即人物语言 和必须用括号括起来的舞台指示语。本

16、中,放在括号里的舞台指示语虽然也可以是描述性的,但它不能被看成是小说中的叙述 人语言,因为它不承担故事的叙述,而只是戏剧演出时关于舞台场景或戏剧人物动作的一种提 示和说明,且一般来说,它们也必须是展示性的,而不能成为一种讲述。剧本中这些不要求在演 出时说出的文字说明部分不仅包括对剧情发生时间、地点的提示,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 等艺术处理的要求,同时也有对人物形体动作、心理活动和场景气氛的描述等。戏剧脚本对 人物形体动作等所做的这种说明在舞台上就是通过演员的副语言展现的。透过剧本脚本中的 指示语不难看出,副语言与语言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主张副语言就是 语言的一部分。有些学者把语言定义为有声的符号系统,不把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等副语言纳入语言 系统,更不考虑无声肢体语言在前语言时期对促进人类祖先的思维发展和满足他们的交际需 求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肢体语言对现代有声语言交际功能的补充和丰富,自然就会主张 思维先于或决定语言。但透过上述分析,人们不难看出这种主张的局限性。语言是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