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 86页)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8438685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8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 8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 8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 8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 8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 8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 8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 86页)(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文本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本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株洲城市发展的需要,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同意,对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年)进行的修编。第二条 本规划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 (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它有关国家规范标准;(三)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四)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五)国家、省、市各行业相关规划和文件。第三条 本规划期限(一)近期:20062010年;(二)远期:20112020年。第四条 本规划的市域指株洲市全部行政辖区,包括天元区、芦淞区、荷塘

2、区、石峰区、醴陵市、攸县、株洲县、茶陵县、炎陵县的行政辖区;市区指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的全部行政辖区;城市规划区为市区全部辖区范围。市域总面积为11262平方公里;市区(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535.4平方公里。第五条 本规划是株洲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指导性文件,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第六条 本规划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之日起执行,由株洲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第二章 城市发展战略第一节 城市发展总目标第七条 城市功能定位: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国家老工业基地,中南地区

3、重要的商贸和现代物流中心,面向海内外华人的炎帝历史文化纪念地。第八条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机制。到2020年,市域总人口达到425万人,城市化水平60%。市域国内生产总值达1726亿元,人均约4.06万元(以2000年为基数);市区内国内生产总值达1040亿元,人均约7.43万元(以2000年为基数)。近期(2010年)巩固小康;远期(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增长,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第九条 长株潭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合理配置生产力要素、提高信息化

4、程度和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制度创新,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与带动长株潭地区和全省经济的分工合作与联动发展。 第十条 城市建设目标:本规划期内,株洲市市区实现特大城市的规模目标,发挥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新型工业基地的作用,成为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强大,设施完善,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城乡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园林城市。第二节 城市发展战略 第十一条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一)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城市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构筑以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为先导,新型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为基础,第三产

5、业全面繁荣,高效农业和旅游业发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社会发展战略:落实生育政策,稳定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社区建设,规范城市管理;培育先进文化,倡导文明诚信;科技教育兴市,纳贤亲商强市;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国际接轨。(三)环境发展战略:严格控制全市各类污染源,全面整治水土流失,改善和恢复生态体系,合理保护和利用资源,切实加强大气、水土、动植物、江河生态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有代表性的历史地段和建筑的保护。(四)公共安全防控发展战略:建立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协调整合武警、公安、消防、卫生、人防、水利、地震等部门职能和资源,形成完善、快速的联动机制,有效预防和

6、应对城市各类自然、人为灾害和突发事件。第十二条 长株潭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产业协调战略:依托区域内的智力和技术优势,加速对国家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新型工业的发展;依托对外交通优势建立现代物流产业;加强与区域内相关城市的产业协作,形成紧密型的产业同盟。(二)基础设施协调战略: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协作,加强三市之间以及与机场、港口、干线公路和铁路的交通联系;推进区域公交一体化和轨道交通的发展;合理布局区域性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与相关城市的错位发展。(三)环境协调战略:促进株洲白马垅、云田、马家河与长沙暮云、大托及湘潭九华、昭山、易家湾共同形成长株潭区域中央生态保护区;围绕湘江和京广高速交通走

7、廊两轴以及潭麓和长株高速公路两带,合理引导城市空间和用地布局发展,保持长株潭城市轴、带、组团之间良好的生态关系、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积极参与湘江生态经济带的共同建设,与上下游及相邻地区城市共同预防及治理河流饮用水源和大气污染,推进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协调管理机制的建立。第十三条 城市建设发展战略(一)建设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城市及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提供条件。(二)发挥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作用,形成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三)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集约使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四)建立以综合社区为单元

8、的城市新型社会组织结构,加强社区的建设和服务配套,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五)营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城市文化和宜人的生活环境,成为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园林城市。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 市域城镇发展战略第十四条 市域城镇发展目标:2010年,实现对现有城镇体系格局的初步调整,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初步形成网络状格局,攸县撤县改市(以下称攸州市),成为市域次中心城市;2020年,形成完整的市域城镇体系,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市域重点建制镇为纽带,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2010年市域人口为39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0%;2020年市域人口为42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

9、到60%。第十五条 市域城镇发展战略措施:强化中心,点轴带动,梯次发展,构筑网络。以提高市域城镇化水平及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发展和培育区域次中心城市及重点建制镇,形成高度网络化的城镇有机结构体系。第二节 市域城镇经济区划分第十六条 市域经济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城镇经济区。(一)北部经济区由株洲市区、株洲县和醴陵市组成,为市域核心区域。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机械、冶金、化工、陶瓷等支柱产业为重点,发展以金融、信息、商贸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农业发展以服务城市和生态型高效农业为重点。(二)中部经济区由攸州市和茶陵县组成。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和矿产品开发为主的乡镇工业以及农副产品交易、

10、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辐射湘东赣西地区的外向型商品生产和流通基地。(三)南部经济区以炎陵县为中心,依托炎帝陵风景名胜区及桃源洞自然保护区,重点发展旅游业,工业以小水电、冶炼、矿产开发、农林特产品加工为主,农业以山区林木特产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为重点。第三节 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第十七条 城镇规模等级分为六级: (一)一级城市(规划期末城镇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株洲市区,共1个; (二)二级城市(规划期末城镇人口为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醴陵市区和攸州市区,共2个;(三)三级城镇(规划期末城镇人口为1020万人的城镇)株洲县城、茶陵县城,共2个;(四)四级城镇(规划期末城镇人口

11、为510万人的城镇)炎陵县城、网岭镇、白兔潭镇,共3个; (五)五级城镇(规划期末城镇人口为25万人的城镇)马家河镇、龙头铺镇、泗汾镇、均楚镇、潼塘镇、大障镇、酒埠江镇、皇图岭镇,共8个; (六)六级城镇(规划期末城镇人口在12万人的城镇)群丰镇、云田镇、仙庾镇、朱亭镇、三门镇、白关镇、古岳峰镇、雷打石镇、淦田镇、王仙镇、黄獭嘴镇、仙霞镇、神福港镇、丫江桥镇、渌田镇、鸾山镇、黄丰桥镇、大同桥镇、桃水镇、湖口镇、虎踞镇、高垅镇、严塘镇、界首镇、腰陂镇、鹿原镇、水口镇、沔渡镇、龙渣镇,共29个。第四节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第十八条 规划期内形成“一核两次,两纵三横”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株洲市

12、区为市域城镇体系核心,带动市域全面发展;醴陵市、攸州市为市域次中心城市,分别带动市域北部、中部经济区形成梯度发展。 (二)株洲市区醴陵市区攸州市区茶陵县城炎陵县城作为市域纵向一级发展轴,以106国道、320国道、醴茶铁路为联结线,联结市域四个县(市)和大部分城镇,是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主轴线。 (三)株洲市区株洲县城三门镇淦田镇朱亭镇作为市域纵向二级发展轴,以S211省道和湘江为联结线,联结株洲县南、西部大部分城镇。(四)白兔潭镇醴陵市区均楚镇空洲航电枢纽雷打石镇作为市域横向二级发展轴,以S313省道、106国道及渌水为联结线,是市域北部经济区重要的城镇发展轴,是醴陵市向西联系的主要通道。(

13、五)桃水镇攸州市区网岭镇皇图岭镇酒埠江镇作为市域横向二级发展轴,以S315省道为联结线,是市域中部经济区及以攸州、茶陵为核心的城镇圈层中重要的发展轴,是中部经济区与衡阳及赣西地区主要联系通道。(六)界首镇茶陵县城腰陂镇作为市域横向二级发展轴,以S320省道及衡炎高速公路为主要联结线,是市域中部经济区与湘南及赣南地区主要联系通道之一。第五节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第十九条 城镇职能等级分为五级: (一)第一级:市域中心城市株洲市区,共1个; (二)第二级:市域次中心城市包括醴陵市区和攸州市区,共2个; (三)第三级:县域中心城市包括株洲县城、茶陵县城和炎陵县城,共3个;(四)第四级:重点建制镇马

14、家河镇、龙头铺镇、朱亭镇、白关镇、白兔潭镇、泗汾镇、网岭镇、酒埠江镇、界首镇、腰陂镇、鹿原镇,共11个; (五)第五级:一般建制镇群丰镇、云田镇、仙庾镇、三门镇、古岳峰镇、雷打石镇、淦田镇、王仙镇、黄獭嘴镇、均楚镇、潼塘镇、仙霞镇、神福港镇、大障镇、皇图岭镇、丫江桥镇、大同桥镇、渌田镇、鸾山镇、黄丰桥镇、桃水镇、湖口镇、虎踞镇、高垅镇、严塘镇、沔渡镇、水口镇、龙渣镇,共28个。 第二十条 城镇职能类型分为六类:综合型、工矿型、工贸型、商贸型、旅游型、城郊服务型。(一)综合型株洲市区、醴陵市区、攸州市区、株洲县城、茶陵县城、炎陵县城、网岭镇、白兔潭镇。(二)工矿型黄丰桥镇。 (三)工贸型王仙镇、

15、泗汾镇、大障镇、潼塘镇、仙霞镇、均楚镇、腰陂镇、虎踞镇、严塘镇、湖口镇、沔渡镇、水口镇、淦田镇、丫江桥镇、桃水镇、渌田镇、大同桥镇、神福港镇。 (四)商贸型黄獭嘴镇、皇图岭镇、古岳峰镇、朱亭镇、界首镇、高垅镇、龙渣镇。 (五)旅游型酒埠江镇、鹿原镇、鸾山镇。 (六)城郊服务型龙头铺镇、马家河镇、群丰镇、云田镇、雷打石镇、三门镇、白关镇、仙庾镇。第六节 市域主要城镇规划要点第二十一条 株洲市区(一)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天元区。(二)城市职能: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株潭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湖南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中心。(三)城市建成区规模:2010年:人口规模为90万人,用地规模为90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规模为120万人,用地规模为120平方公里。第二十二条 醴陵市区(一)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发展南部、西北部工业组团,开发东北部居住组团。(二)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