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841994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南八市重点中学高三质检)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生怕不及。此材料反映()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确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确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解析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生怕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

2、,但并非确定性影响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故D项错误。答案A2(2019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A表明白对文化教化的重视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严峻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D标记着科举选官的起先解析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依据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肯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

3、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意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化的重视,故选A项。答案A3(2019四川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连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冲突C继承华夏传统 D促进民族融合解析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连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冲突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改

4、变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答案D4(2019山西太原期中)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订正了这一状况。这一改变说明科举制()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B适应了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解析据题干,抓住科举制订正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把权力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用人权的转移,从改变中无法体现出公正公开,故A项错误;选拔官吏权不是一起先就驾驭在朝廷手中,而是从世家大族收上来的,无法得出“完善了”,故C项错误;导致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因

5、素有许多,D项的说法过于肯定,故D项错误。答案B5(2019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改变,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今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 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解析门阀政治是皇权势弱的状况下形成的,但在皇权稳定后,它又走向崩溃,故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化的回流,故选B项。答案B6(2019广东肇庆调研)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

6、族司马氏共同驾驭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改变从根本上有助于()A加强官僚政治 B减弱贵族集团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不论减弱贵族集团,还是加强官僚政治,根本上都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故选D项。答案D7(2019山东临沂期中)唐贞观年间编修的氏族志,最初曾将只任六品官的旧士族崔民干列为第一等姓氏,唐太宗大怒,下令“以今朝品秩为高下”,将崔氏列为第三等姓氏。但是房玄龄、魏征、李勣等名臣,仍旧要求和崔、卢、郑等旧贵族通婚。这反映了()A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B功臣名将

7、联合豪门望族干政C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D旧的士族门阀势力根深蒂固解析依据材料,一方面是李唐政府对从前旧贵族的打压,一方面是旧贵族依旧拥有肯定的社会影响力,呈现出一种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的现象,故C项正确;非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故A项错误;魏征等李唐名臣虽然依旧选择与旧贵族通婚,但却并没有干预朝政的初衷和效果,故B项错误;唐太宗敢于对旧的士族门阀进行正面的打压,就说明这些旧贵族已经失去了从前的那种世卿世禄的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C 8(2019湖南长沙期末)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峻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A皇权不断加强 B长期

8、处于分裂C外戚势力衰落 D皇权相对减弱解析宦官是君主专制特有的现象,他的权力来源于君权的强化,皇权越是强化,宦官为害的可能性越大,由于君主专制始终无法达到很好的状态,其依附势力宦官也就无法强大,故选D项;魏晋时期国家没有统一,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曾经出现了短暂的统一,故B项错误;魏晋时个别王朝外戚势力很大,不能因此说明宦官专权的消逝,故C项错误。答案D9(2019吉林调研)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加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9、)A中心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相的行政级别渐渐降低的趋势解析据题干“尚书”的发展是秦汉至隋唐中心机构的演化,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B10(2019黑龙江哈三中模拟)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损害农夫,被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怪亲王府秘书长(长史) 权万纪,指责他未能规劝阻挡,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也不能阻挡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怪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觉自己理屈,立刻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C唐代

10、谏议制度形成D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解析依据材料中李世民的表现,可知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体制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但贤明皇帝通过自省自察,接纳劝谏会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因而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故选D项。答案D11(2019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唐代公私学校通常开设的课程有孝经、论语、礼记、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些课程的开设()A适应了科举考试须要B以研读儒学为唯一内容C表明统治者独尊儒术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解析唐朝科举制发展较完善的以明经、进士为主体的分科考试制度,依据题干中公私学校开设的课程既

11、有适合明经科考试的儒家经典,也有进士科考试的诗赋、史学教材等,因而这些课程的开设适应了科举考试须要,故选A项。答案A12(2019湖南长沙一中月考)唐太宗屡次要求查看史官记录的当朝历史,房玄龄等最终删略部分内容后上呈,翻阅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后,太宗说:“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这一做法反映出唐太宗()A干涉和篡改史书著述B不满唐朝史官的阿谀奉承C激励史官秉笔直书D重视修史以安定江山社稷解析依据题目中“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12、得出唐太宗干涉史书编著,故选A项;题目中房玄龄并未阿谀奉承,故B项错误;依据题意,C项错误;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皇权至上对历史事实叙述的干预,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山西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殊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

13、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罚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起先,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缘由。(12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13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殊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可知,原来的刑罚不够

14、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罚相对秦汉有所减轻,表现出了儒家“仁”的思想核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第(2)问,依据材料中不同时期对刑罚的改革归纳特点所在;依据材料“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影响。答案(1)缘由: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儒家“以礼入法”思想的影响。(每点4分,共12分)(2)特点:法定刑规范化;行刑方式越来越简洁化;刑罚趋于宽缓。(每点3分,共9分)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冲突,为隋唐以后封建刑法制度的定型奠定

15、了基础。(4分)14(2019山西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心设立“中朝”,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加军国大事。“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殊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相互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书省是驾驭机要、确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减弱。其长官主要是驾驭尚书省,并详细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批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结合材料和所学学问,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述评)。(12分)解析第一步,归纳材料中秦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心决策机构的基本史实。其次步,比较概括尚书省职能的改变以及不同时期君主集权的措施。答案材料表明:秦设置丞相,帮助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