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8417825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阅读课文内容,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二、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

2、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相关教学材料,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教案和材料,了解到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了教学的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题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课文插图和有关地震场景的视频,并进行技术处理,

3、做成PPT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们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发生地震的危险,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同感受这种浓浓的爱。(板书课题,齐读)2、请同学们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二)品读感悟,体会亲情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过渡:在地震中,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阅读课文内容,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4、在哪里。1、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汇报:(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他迫切想知道孩子的情况。)(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1)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父亲的绝望。(指名读,评读,齐读。)(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1)引

5、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板书:坚定)2)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件出示】1)说说你从这一句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师:同样表示挖掘的时间,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比较:读读这两句,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课件出示】A: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反复读读第二句,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父亲寻找儿子过程的漫长及艰辛? 2)这里有一个字突出父亲挖的艰难,找到了吗

6、?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你还能读懂什(任务的艰巨)师引读:是呀,多么艰巨的任务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3)这里的“挖”还可以写成什么词?(掰、抱、拣)一个“挖”字包含了这么多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辛苦)师再引读: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4)“没人再来阻挡他”,联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拦过他?他们阻挡他,是因为?(没希望、太危险了)师:到底会发生什么危险呢?让我们快来看看吧!5)师生分角色读【课件出示】 6)这么危险,为什么父亲还是不顾一切的挖呢? (在现在这场大地震中,阿曼达困在了废墟里

7、,父亲想的是一定把他救出来,并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过渡:正是这一语千金的承诺,支撑着父亲走向废墟,不顾劝阻,不畏艰险,挖了两天一夜,38小时,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7)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件出示图片并配乐】师读(两遍):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通过教师配乐朗读的情境渲染,让学生想象父亲的样子,体会父亲的伟大)8)引读:是的,一位历经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都成这个样子了,他还在苦苦挖掘。这哪里是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呀,这分明是

8、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这分明是一尊高大的塑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9)指名读: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过渡:正是这身后伟大的父爱穿越了生死,创造了奇迹,到了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从瓦砾堆底下传来儿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这样伟大的父亲,同样有个了不起的儿子。你又从哪儿看出了儿子了不起?1、小组分角色朗读。2、学生汇报;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你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自信。

9、)【课件出示】板书:坚信。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你也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勇敢。)【课件出示】(三)总结全文,延伸“爱”过渡:终于令人感动的时刻到了,谁来读读文章的结尾?【课件出示】1、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对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说些什么呢?请用一两句话写出来吧。【课件出示图片并配乐】2、小结:这就是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同学们,你觉得创造这个奇迹的力量是什么呢?(爱)爱是一曲不老的歌,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都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

10、的人物!(四)布置作业【课件出示】1、回家后为自己的父亲洗脚,看看他们的脚和你的脚有什么区别?写出你的感受。2、拥抱你的父亲三分钟,写出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19、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 了不起 子坚强 信念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

11、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

12、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

13、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