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841381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1-1 16:7:3)摘要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业领域的“大跃进”,是把落后的中国从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种设想和实践。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利有弊,本文将试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因素、特点及成果等方面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作出评价。核心词个人崇拜 赶超思想 左倾思想 政社合一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因素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当中。一切事物都与其她周边的事物相联系。那么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起也绝不仅仅是由于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成果。一 全国人民的急于求成。1957年冬至1958年春,随着着整风反右运动和持续反冒进的批评而逐渐开展起来的社

2、会主义建设中的急于求成的倾向,直接引起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最初就是为了适应“大跃进”,以求得经济建设的迅速成功,在变化原有农村经济组织的基本上建立的,它是“大跃进”的直接产物。那时,似乎只需人的努力,就可以战胜机械化的生产,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超越别人几百年的积累。而建国初期以来,国内获得的一系列成就,更加表白了它是有也许实现的。至此,冷静、理性在狂热的思维中萎缩。二 毛泽东的个人因素。历史虽然是由劳动人民共同发明的,但是也不能忽视个别人物对历史的突出作用。而毛泽东就是这样一种人物。个人崇拜的盛行。毛泽东对“抱负社会”和空想社会主义的追求,对军事共产主义的怀念与推崇,尚有受到中国老式思想的

3、影响,驱使她制定了人民公社这一抱负社会方案并付诸实行。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就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本上建立一种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也类似于古代人们常说得“大同”社会。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坚持,人民公社的弊端早就暴露出来并得以纠正。而正是由于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和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使得人民公社化运动可以继续。而当时的一首民谣就反映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毛主席真伟大,叫咱干啥就干啥。她说人民公社好,我们就搞公社化。”毛泽东的赶超思想。她的赶超思想重要是由于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由一国向多国发展,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作为共产国际老大哥的苏联

4、,就是通过赶超追上了美国,成为足以和美国分庭抗礼的国家。而中国固然是向苏联学习的,也把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作为自己发展的目的。毛泽东的“赶超思想”产生的初期阶段是比较客观和必要的。但是,后来毛泽东的“赶超思想”浮现了不正常,它突出的体现就是“大跃进”思想。这段时期的赶超思想,无论是从其标语的提出,还是到内容的选择,都是错误的,至于实践成果也就可想而知。三 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没有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时代潮流,按照生产力发展规定和农民意愿,进行商品生产。而是按照决策者制定的工业化、都市化展览对农业、农民和农村进行经济掠夺政策,以筹划取代了市场。再者,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一种新的执政党

5、,对于如何搞好经济建设,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切都缺少经验和指引,而当时唯一可以作为指引的就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尽管在建设中,国家的领导人都指出要避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教训。但历史证明,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苏联的建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结局也相差无几。四 左倾思想的影响。它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浮现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因素,重要是指当时的乌托邦式的空想思潮、赶超思潮、中国历史上习惯性的阶级斗争思潮、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唯心思潮和老式的盲目服从思潮等。五从工业化的角度去透视人民公社产生的因素。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内就不能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通过殖民、掠夺她人和

6、剥削工人等方式进行资本积累。而在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的状况下,国内也不能沉着的经历由轻工业、基本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历程。但是,经济的发展需要巨额资金和资源,筹集资金和资源是工业化最大的问题。而当时冷战时期的经济封锁,苏联的自顾不暇,都只能促使中国从国内寻找工业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和资源,那么,这副重任就很自然的落在了农民阶级的身上。而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国内要向苏联那样优先发展重工业,把轻工业和农业放在次要的位置。而工业化资本积累更是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不断加速并最后产生人民公社的重要因素。六 从产权理论看,人民公社的制度形式,只是更多的具有共有

7、产权或社团产权的特性,而不是所谓的集体产权。它在产权的定义上是模糊的,几乎否认了任何拟定性的产权主体,致使偷懒、搭便车等机会主义盛行,失去了对生产性努力的鼓励。并且,在人民公社化工程中,片面求大、求公、求纯,觉得规模越大越好,公有化限度越高越好,完全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混淆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线。其实,人们公社虽然达到了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它的性质还是社会主义,也不等于就是共产主义。七 从历史的方面看,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中接手的是一种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虽然通过了建国初期的一系列建设和发展,但是历史的积弊并不能彻底消除。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历史负荷太重,对工业化的

8、盼望又太高,使得这一制度过度剥夺了农民的利益,并在后来的实践中长期得不到改观,也就注定了最后以失败告终。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一 组织规模大,公有化限度高,也就是所谓的“一大二公”。人民公社是一乡为单位组建的,一般是一乡一社,在刚刚建立时,有些地方甚至浮现几乡一社,一县一社。这样大的规模,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经验没有发生重大变革和提高的状况下,是很难组织协调的。核算单位开始是以社为基本核算单位,公社下面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只是单纯的生产单位,后来在实践中发现这样搞不行,才改为“三级所有,队为基本”。这就是所谓大。所谓公,是指一切归公,涉及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资料。开始搞人民公社时,自留地、自

9、留畜、家庭副业等都被取消了,连吃饭都靠公共食堂解决,实行供应制式的吃饭不要钱。只是后来看到实在维持不下去了,才又改回来。同步生产上搞大兵团作战,实行统一指挥,集中劳动。分派形式上是评工分,按劳分派,事实上是搞平均主义。二是政社合一。人民公社不仅是一种经济组织,并且形成了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乡党委就是社党委。这种把乡村政权组织同经济组织融为一体的做法,当时是作为优越性看待的,但事实上混淆了两种组织的不同性质和职能,强化了行政手段,因而逼迫命令、瞎指挥和“平调”之风盛行。三是搞“大而全”、“小而全”。人民公社一开始就规定实行农林牧副渔、工农商学兵全面发展,是综合性的组织单位,什么事情都去干。这事实

10、上是搞“大而全”和“小而全”,主张万事不求人。这种自称体系、自我封闭,排斥社会分工,排斥商品经济的体制,除了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外,还拖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后腿。四是“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组织军事化,是指公社的劳动组织,应当像工厂、军队那样地有组织、有纪律。行动战斗化,则是要实行大兵团作战,搞打破社界、乡界、县界的大协作。生活集体化,则是通过兴办某些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等等,把农民引向集体化生活。“三化”的实行给“刮共产风”提供了以便,也助长了人民公社成立前就已浮现的干部逼迫命令的工作作风和生产瞎指挥。五是实行供应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派制度。供应制重要是指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不要

11、钱。事实上,由于收入低,绝大多数公社除了保障社员按低原则吃粮外,发不了工资。三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及评价世界上没有绝对对的和错误的事物,虽然是真理,也要通过实践的检查并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也是如此,有利有弊,并不能说,人民公社化运动从头到尾都是一场错误。下面将试从它的悲观影响和积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种超越中国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阶段的空想,的确给社会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劫难。一方面,大大减少了共产主义在人民心目中的原则,使共产主义抱负庸俗化,助长了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是导致1959年到161年的粮食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1958年10月,食品紧张问题已经初露端倪。当时广东寄往海外的信件中直言不讳:“我们已经好几种月没有吃到一斤肉或一块鱼了。每个人的处境都是相似的,任何能食用的物品都买不到。”“人们为了接近饭桶而争先恐后,而米饭永远不够。”“既买不到蔬菜,也买不到鱼和肉,这些东西只有持诊断证明的病人才准许买。鸡蛋黑市价格卖到1角分到2角一种,小鸡卖到3至元一只。 等等。而这并不是所有。11年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产量都跌落到1951年或194年的水平,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破坏,不少农民死于饥饿。最后,人民公社还是“共产风”的风源,或者说,公社所有制为“共产风”

13、的肆虐提供了制度保障。共产风重要是“一平二调”,重要是穷富拉平,积累太多、义务劳动太多,“共”多种“产”。刮“共产风”导致了党和政府同农民在某些事情上存在着一种相称紧张的状态,农民对政府的不满与对立情绪与日俱增,集中表目前有关粮食产量的记录上;第二就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耕畜及家禽大量宰杀、农具大量损坏、土地耕作粗放或大量荒芜等严重问题,加之当时遇到特大自然灾害,使得农业自1959年以来始终滑坡;三是促使命令风、干部特殊风等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滋长,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并在一定限度上败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名誉。但是,人民公社运动并非一无可取。如果人民公社是完全错误的,那么它在新中国农村发展史上

14、就不会存在了20近年。第一, 人民公社是实现“工占农利”的重要保障。在商品率极低的小农经济的基本上,要完毕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是不可想象的。而农业合伙社特别是人民公社制度,杰出的解决了从高度分散、剩余很少的千万个小农家庭吸取工业化所需资金的难题。中国的“工占农利”,由于有了像人民公社这样完整的制度作保障,不仅运作有效并且数量也是极大的。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业为工业化积累提供了约5400多亿的资金,年均高达20多亿元。就是这样,国内才顺利的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第二,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并且农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增长。由于中央政府对农村的政策逐渐由“攫取”转为扶持,再加上农村

15、基层干部和社员的辛勤快作和努力,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粮食生产为例,除去人民公社运动中和其后近十年的曲折,粮食产量几乎每5年增长近5000万吨,由1958年的2亿吨增至19年的3.亿吨。同期,林、牧、副、渔业及其她非农产业增长更快,也为后来农村产业构造逐渐改善打下了基本。与此同步,国家为农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动员了广泛的社会力量,并推广应用先进的技术,建立健全有关组织机构,变化了农业生产条件。例如,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均有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长,像农村用电量有2825倍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增幅也达到了135.9倍,等等,通过短短近年的努力,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仅已明显

16、高于印度、巴西等原先与中国处在同一限度的发展中大国,并且在某些指标上已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第三, 人民公社制度与农村社会的稳定。老式社会向现代化转移的条件与前提之一是建立一种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以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为核心的人民公社三级机构,把都市以外的几乎所有地区、行业和人员都纳入了5.万个公社、71.8万个生产大队和600.4万个生产队的行政组织之中。历史证明,公社时期,虽然是在史无前例的“十年内乱”中,最高决策层的决策和政令都能依托这一健全的组织系统,做到令行严禁。文革时期,农村的形势也是基本稳定的。总之,人民公社运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产物,但它在一定限度上一定期间上增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稳定。但是,这些并不能抵消它的悲观影响。它是由少数人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