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导学案配答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8413396 上传时间:2023-1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3--愚公移山--导学案配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3--愚公移山--导学案配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3--愚公移山--导学案配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3--愚公移山--导学案配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3--愚公移山--导学案配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3--愚公移山--导学案配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愚公移山--导学案配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3 愚公移山精彩开篇词蚍蜉撼树、螳臂挡车,总是招来人们“不自量力”的嘲讽,可是,当年近九十的“愚公”带领她的子子孙孙誓要移走“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时,我们的内心却体现出无限的崇拜。也许我们比“愚公”多智,我们会有无限的想象力挣脱束缚,但我们多的只是措施和技巧,缺少的恰是这种“愚公”精神。感谢这个可爱的老头子,她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丰厚的精神财富。学习目的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体现效果。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

2、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疏通文意理思路一、新课导入“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后来来人为你感慨”,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如何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如何的感慨?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引(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仞(r) 惩(hng) 塞(s) 迂()荷(h) 箕畚(j) 孀(hn)妻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 方:面积。惩山北之塞 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迂:曲折,绕远。毕力平险 毕

3、:全。杂然相许 许:赞同。损:削减。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寒暑易节 易:互换。固不可彻 彻:通。何苦不平苦:愁。()通假字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颖。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始终。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调词。之:出入之迂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构造助词,“的”。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批示代词,“这”。

4、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这件事。跳往助之:人称代词,她们。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她。其:其妻献疑曰:代词,她的。感其诚:她。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调。而: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聚室而谋:表顺承。而山不加增:表转折。于:达于汉阴:介词,到。告之于帝:向。(4)古今异义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指 古义:直,始终。今义:手指。曾 古义:乃,并。今义:曾经。诸 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荷 古义:负荷。今义:荷花。毛 古义:草木。今义:毛发。息 古义:叹气。今义:休息。虽 古义:虽然。今义:虽然。已 古义:止。今义:已

5、经。()词类活用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朝。帝感其诚 感:被感动,被动用法。毕力平险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3朗读指引下列句子的朗读停止如何划分?(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列子和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出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启动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

6、史故事构成。5.文体链接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阐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挖苦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国内文学遗产的珍贵财富。三、自学指引(二)合伙与探究(一)疏通文意.借助注释慢读课文,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2.试译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互译,将疑难点进行圈点批注,养成自学习惯。集体讨论。将困难提出,然后全班交流探讨,教师适时点拨。4注意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二)整体感知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交流点拨】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段);

7、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交流点拨】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四、板书设计痛感迂塞之苦二山雄立愚公 确知移山之利战前动员 移山深明可移之理二老辩难五、拓展延伸赏读出名教育专家钱梦龙教学时为巩固课文字词而作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

8、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为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余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生丙闻二生之言,移席而笑曰:“愚公之精神虽甚可嘉,然其法则实愚也。移山何若搬家,所费之力寡,而子子孙孙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乐而不为?况移山之法,叩石垦壤,毁山之草木,损海之生灵,实有百害而仅一利之为也。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生乙闻言而正色曰:“见国土鄙陋而厌弃之,委身为她乡之客,异国之子,实今人之常所为也。

9、然则长此以往,何人整治吾乡吾国,搬家之举,虽省力少忧,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毋须复论也。至若叩石垦壤之法,亦当时所仅能为之者。愚公及后来者,必能于干中思,移中学,时至今日,有悬索之法,有隧道之法,有盘山公路之法。皆既能使山中之出传之四方,复能使山外之物输之于内;既可不损天地之大貌,复能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目的。愚公之为,何愚之有?”第二学时 品析故事悟哲理一、新课导入愚公移山是国内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国内出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

10、公移山”的故事,她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究竟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二、自学指引(一)预习与交流.翻译下列句子。(1)甚矣,汝之不惠!【交流点拨】你太不聪颖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交流点拨】于是带着子孙辈中可以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3)投诸渤海之尾。【交流点拨】挑到渤海的边上。(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交流点拨】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2第一段简介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为下面

11、写“移山”作铺垫。3愚公移山的因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措施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交流点拨】愚公移山的因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措施是“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愚公这一壮举与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交流点拨】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三、自学指引(二)合伙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阅读第一二两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其妻献疑”是不是不肯移山?【交流点拨】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调关切,紧张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

12、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制止愚公移山,而是提示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种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写一种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这是一种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白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苦,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背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她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的观点是什么?她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交流点拨】愚公的观

13、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她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和智叟的见解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交流点拨】智叟立足于目前,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怀,讲真话,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怀的语调,语调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因此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种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

14、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制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肃的责怪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故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调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种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增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辩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3.阅读第四段,探究下面的问题:()故事用神话做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 【交流点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

15、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2)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交流点拨】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样回事。要抓住“命”“感”“惧”三个词思考,“命”是谁“命”?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因此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由于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由于“惧其不已”。“惧其不已”,阐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断。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主线因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成果,同步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