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家校沟通的现状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8406650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时代下家校沟通的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互联网时代下家校沟通的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互联网时代下家校沟通的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互联网时代下家校沟通的现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互联网时代下家校沟通的现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互联网时代下家校沟通的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时代下家校沟通的现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互联网时代下家校沟通的现状一、选题背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最完备的教育模式 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家校沟通与合作 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传统的家校沟通模式无外乎是家访、家长会, 某种程度上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然而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 “互联网+ ”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微信、QQ等众多社交软件的兴起 使教师和家长能及时沟通,方便了解孩子的状况,这不仅有利于提升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效率,又能使家校通力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家校沟通仅仅只有优势而无弊端吗?为了解义乌 市中学家校沟通的现状,笔者采访了几位教师、家长,分析了互联网 时

2、代家校沟通的现状。二、义乌市家校沟通现状由于互联网的便利,如今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大多通过手机进行, 在微信群聊学生成了日常生活,这种新时代下的家校沟通对于教师和 家长来说有着不同的感受。(一)教师角度从曾经的家访、家长个别来访、家长会等到如今的手机沟通,毫 无疑问,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实时,但笔者通过从与几位教师的访谈 中发现,这种沟通方式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有一部分家长由于自身原因,不能熟练使用这些社交软件, 无法做到与教师及时沟通。义乌某中学的王老师在乡下教书,那边大 部分家长连手机都很少用,平时更是没时间管孩子,家校沟通不及时, 对于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其次,有些家长极其不配合,一部分

3、家长会在群里乱说话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某中学的沈老师在某次考 试前在群里和家长说一些关于考试的事项,而有家长在此时插嘴说一 些自己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正常工作;也有一些家长存 在跟风、拍马屁的情况。另外,有教师反映有些家长会在群内指手画 脚,甚至指责教师的工作,扰乱教师正常的教学安排,也有一些家长 会把所有责任都推给教师。自从运用各种社交软件开始家校沟通以后, 教师的任务愈发繁重,大大小小的群,各种任务的下达,各种接收家 长的反馈,让原本就起早贪黑的教师再次增加了自己工作的时间及负 担。某中学的金老师提及,曾有学生家长在凌晨2点在微信群里她, 还有家长经常让她给自己家孩子送东西,严重

4、侵占了教师的休息时间, 这些都背离了互联网使家校沟通更便利这一初衷。(二)家长角度首先,互联网时代下绝大多数家长觉得用社交软件与老师进行沟 通方便很多,家长毕竟也有自己的工作,很难抽身来访老师,通过教 师发在群内的一些消息,可以更好更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访 谈中有位高一年级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刚上高中,作为家长本身也不 太了解当前的一些高考政策所以希望老白币能提供一些信息帮助自己 了解,老师非常负责,就会在群内发一些能为家长提供帮助的文件, 并且在平时也会发一些视频或照片表扬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不错,或者 哪些孩子需要改进等内容,该家长也会在孩子回家后督促孩子完成教 师布置的任务并打卡。但是,

5、教师在群内发的内容也会有很大可能引起争议,有一位高 三的学生家长在采访中反映,有一次班主任在九点半晚自修下课后发 了一张图片表扬还留在教室学习的学生,该家长表示这对他造成一定 的压力,马上询问了教师自家孩子是不是不认真?为什么没有留在教 室学习呢?并且在回家后和孩子沟通过程中也产生了矛盾,孩子觉得 父母不理解自己的辛苦,父母希望孩子在高三能更加刻苦的读书,因 为一条表彰的信息导致了家庭矛盾。这是为什么呢?笔者通过分别采 访了教师和家长得出一个结论,教师的本意只是想要表扬晚自习后还 刻苦留下读书的孩子,并没有认为每个孩子都一定要这样,也可以在 寝室读,家长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与教师不同,就会认为教师

6、是不是对 自家孩子不太满意,旁敲侧击希望自己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要更加认真 读书,所以不同的身份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就导致了矛盾的产生,有 些时候还是需要面对面的交谈才能更清晰的表达各自的意思。也有家 长表示,各种微信、QQ群聊太多,内容非常烦琐,下班以后还要花 更多的精力看老师今天发了什么消息,生怕自己错过的重要的内容, 身心疲惫,不如和老师约时间当面谈谈。三、如何改善互联网带给家校沟通的问题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是使家校的沟通合作能更高效、 更及时、更便利,教师能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及时给家长一些反馈,也 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一些有益教育资源的传播;家长也可以及时向教 师请教一些不太了解的教育问

7、题,双方互帮互助,共同帮助孩子更好 的学习,形成一种更强大的合力进行家校共育。但是,互联网时代下 的家校沟通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笔者在上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那 么如何能使这种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呢?(一)当面沟通与互联网沟通相结合在笔者采访过的教师、家长中,几乎人人都认为家长与教师之间 应该有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只是通过网络平台传递信息。 当代由于社交媒体的频繁使用,使得有些教师及家长会认为有事直接 在网上说就好了,但是教育并不是上传下达就能做好的事情,教育是 一项复杂的工作,互联网能起到传达或是分享信息的作用,但是,古 时孔子说过教人应该因材施教,家访或者与家长约谈这种面对面交流 的

8、方式能使教师从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较完整地认识学生, 并且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而家长 也能在与老师的交谈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状态是怎么样 的,是否与在家的状态有所不同,平时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与青春期的 孩子相处等问题。所以,面对面的交谈不仅能够使教师更了解自己的 学生,也能使家长更了解需要怎么样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 子身心健康发展,学业进步,形成一种良好且高效的家校沟通模式。(二)利用互联网推进现代化家校共育首先对于教师来说,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讲座或是培训,促进教师 主动探索如何将互联网与家校沟通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如何能使家校 形成合力,提高家校

9、共育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家长来 说,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或是其他软件开设互联网课程,促使家长摆 正教育观念,通过和教师的通力合作教育孩子,使孩子全面发展。值 得一提的是,义乌市一中学校长特别提倡教育科技化,学生平时考完 试会将答案输入某软件(之江汇),系统随时进行批改马上给出分数, 并且记录在册,这种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模式不仅减轻了教白币的负 担,也能使学生的成长被完好的记录下来,大数据的记录使教师能明 显看到学生的成长变化,能更好地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改 变,并且能将这些内容发送给家长,教师、家长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 成长,这对学生的身心各个方面发展有较大的价值。(三)建立

10、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由学生家长组成的、为了使家长能更好参与学校教 育与教学的一种教育合作组织形式,委员会通过选举家长代表,来代 表委员会与学校沟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家长众多,教师很难与每 一位家长都有深入仔细的沟通,这时如果家长中能选举出几位代表能 和教师进行深入沟通,帮助其他家长向教师提出他们的看法或者建议, 同时也帮助教师传达他的意见及想法,做到上传下达,就能成为家校 沟通坚固的桥梁,打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模式。通过家长委员会这一制 度,家长能够平等的以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的事务当中 来,促使家长与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义乌大多数 中学都设有家长委员会,但是某种程度

11、上并没有发挥出它最大的效用, 仅仅只是在帮学校做一些例如周末管控学校门口车辆等的工作,家长 委员会的设立重心还是要放在学生的学习上,应该以和教师交流与家 长交流,共同分享教育经验为主,使家校沟通顺利,形成合力。四、结语我国当前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学校、家庭、社会 三者结合起来,这种制度势必推动家校沟通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家 校沟通就是为了形成教育合力,家长教师相互合作共同教育孩子,使 孩子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 的兴起,使得当今时代家校沟通的渠道被拓宽,提升了家校互动的科 学性,促进家校沟通的有效性,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过度依赖互 联网会使得沟通

12、变质”笔者文中有提到,如乡下的家长不太会用很 难配合、家长在群里乱说话或跟风拍马屁、家长在群里对教师指手画 脚把所有责任都推给老师、侵占老师时间,半夜三更在微信群老师, 教师觉得上级形式化的任务过于烦琐等,问题的暴露使得人们深思。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义乌市在家校沟通方面仍然有很大缺陷,教 师和家长没有实现很好的通力合作,没有好好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展 沟通,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很多家长只是在被逼迫教师对自己的孩 子用心教学,而不是与教师沟通如何教育自己得到孩子,而有些教师 只是在某些社交软件上推送每次考试的成绩并不做任何评价,也不与 家长有所交流,这些现象仍需各位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慢慢改正,这个 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仍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互联网时代的家校沟通 势必需要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