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超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8394766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超文本阅读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超文本阅读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超文本阅读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超文本阅读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超文本阅读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超文本阅读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超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超文本阅读是一种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基于文本而又大于文本的阅读方式。从阅读的内容、阅读深度、阅读时空等方面都超越传统观阅读方式。以超文本阅读理念设计?黄鹤楼送别?教学。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贯彻超文本阅读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立足文本,从纵向探究,横向拓展等方面鼓励学生超越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关键词:小学语文;超文本;教学设计新课标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语文能力。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超文本的阅读来开拓探究的广度和深度。【1】?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

2、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明确、具体。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指导控制教学过程。目标确实定,新课改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找准切入点、突破口,统筹安排,整体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在课文、诗歌的空白地方会合理

3、想象。2.过程方法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能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寻找相关信息。3.情感目标:品读诗文,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是苏教版教材独有的文包诗;体裁的文章,诗文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含义,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和文本对话,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独特体验。笔者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第一环节是复习填空,整体感知。让学生根据黑板提示,完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填空。一方面是对学生第一课时学习结果的检测,另一方面也是为本课的教学奠定根底。第二环节是读演结合,品味藏;情。课文描写了暮春三月

4、李白和孟浩然在长江边分别的情景,流露出二者依依惜别之情,但是全文没有一个情字,读者透过阅读却能感受两位大诗人深厚的情谊。通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藏情;之上。体会二者分别时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笔者这样设计这局部教学。首先让学生通过表演读抓住人物动作体会人物情感,利用藏;字让学生展开想象,超越文本。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情感。之后笔者抓住藏情;,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寻找表达二者依依惜别之情的字词句,通过自主阅读,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在交流过程中,笔者再次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让学生演读,屡次朗读,体会情感。同时,鼓励学生基于文本,超越文本,

5、对文本内容进行扩写。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抓住时机对课文中相关知识进行扩展,开阔学生视野。为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刻的印象,笔者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提出质疑,帮助学生体会李白与孟浩然深厚的情感。第三环节是总结延伸。课文内容主要是向学生讲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过程,课文内容同样也是对诗歌的解释,所以课文教学的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在教学的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朗读品悟诗歌的意蕴,鼓励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谈一谈对诗歌的理解,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尊重学生对诗歌的解读。笔者让学生沿着课文描写的轨迹,循着李白感情变化的方向,自然而然的吟出古诗。

6、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笔者利用板书帮助学生回忆本课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结构和情感两方面把握课文。同时布置学生在课后按照文包诗课文的形式将本学期学习的?寻隐者不遇?写一篇文包诗的文章,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技能,掌握语文写作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语文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对不同的课题采取不同的有效的方法。针对本课内容的特点,在超文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自主学习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开展,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资源。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老师的讲堂;为师生共

7、同学习的学堂;。者关注五年级学生的身心开展特点,创造时机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主对课文信息进行处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书本和老师的思考,目的是产生自己的思考,个性张扬使自己得到开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语文教学,创设想象的情境,对于语文课来说非常重要。笔者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让学生回忆黄鹤楼边美丽的暮春三月的景象,接着让学生按照课文中对李白和孟浩然的动作描写进行模仿,让学生边朗读边通过动作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让学生走近离别的情境帮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情感体验。笔者抓住文本描写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孟浩然到了扬州之后会怎么样呢?李白看着孟浩然

8、的船消失在长江的尽头,他的脑海里会怎么想呢?两位大诗人如果以后见面了,会怎么对话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文所描写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文的情感,品味古诗的意蕴。角色扮演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是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情境,让一些学生担任角色,并出场表演。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的一种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模仿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上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通过两种看体会诗人有情在心口难开;的情感。在之后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模仿大诗人之间的对话,并配以相应的动作。入情入境感受二者依依惜别的情感。在学习完整篇课文之后,请全体学生站立,想象自己仿佛是大诗人李白,站在浩浩荡荡

9、的长江边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千百年来,诵读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产物。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开展,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语文学习的新思路、新方法,但是母语教育传统中的诵读教学;仍是我们当代语文课堂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名师沙华中老师是运用让学生读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与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等诵读教学法的典范。【2】?黄鹤楼送别?整篇文章所渲染的是一种离别之情,可以说,是一篇充满情;的课文。通过让学生自由读、分角色朗读、齐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在认识的客体上,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的能力。参考文献【1】钟启泉.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2】沙华中.?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与管理,2021(3):52-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