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8393522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7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古代诗歌四首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四首诗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象、愉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洗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学习本课要品味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咏,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其中观沧海描写的是曹操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见之景,所感之情;次北固山下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船在绿水中向前航行时所看到的景色,来表达对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钱塘湖

2、春行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早春生机勃勃景象的喜爱之情;天净沙秋思则体现了深秋的黄昏,风尘仆仆的游子肝肠寸断的乡愁。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学习古代诗歌,教学本课有必要向学生简要介绍古典诗词的常识,意在让学生对古诗词有较系统的印象。同时在授课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从形象入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引导孩子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教学设计(一) (设计者:亓鹏飞)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直至熟练背诵四首诗歌。2培养学生感悟和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品味语言,体味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联想感悟诗歌内容。3激发学生

3、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热情,提高审美和品鉴能力。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搜集与四首诗有关的资料。2制作带有重点问题及重点语句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观沧海钱塘湖春行观沧海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在诗人李白的眼里,大海蕴育着“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与豪迈;在诗人张九龄眼里,他看到“海上生明月”,于是油然而生了“天涯共此时”的思念之情。那么在曹操眼中,大海又是怎样一种图景?寄寓着他怎样的情怀?现在让我们走进曹操的这首观沧海。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设计意图:联系古诗中含有大海的名句,引起学生注意:大海这种自然事物就像月亮一样

4、,可以承载多种感情,也是古诗中常见的形象。)二、初读“大海”【朗读要求】 仔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争取读得有板有眼。【自由朗读】 【初读体验】 谁来读一读观沧海?【学生朗读】 【师生互动】 读得字正腔圆,很好!“碣石”“澹澹”“竦峙”这几个词,我们要特别注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诗的一、二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学生再读】 【师生互动】 注意在读诗时一般都是在每一句的哪里停顿?【学生回答】 【师生互动】 两字一顿,不吞音,这叫读得有板有眼。好!同学们,读古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

5、且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观沧海”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观沧海”(语速较快),有沧海茫茫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读,观沧海,有感觉吗?有味道吗?读诗就要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观沧海”,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学生朗读】 【师生互动】 谁来读一读观沧海?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大家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学生朗读】 【提出问题】 同学们,诗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边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同学们,读这首诗我们的眼前也仿佛展现了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我们的胸襟也不禁为之开阔,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

6、读观沧海,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生齐读)(设计意图:先正字音,再通过朗读,展现大海壮阔的景象,感受诗人豪迈的情怀和开阔的胸襟。)三、走进“大海”【教师提问】 聆听范读,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倾听,脑海中相应地展现画面,将你印象最清晰的一幅画面用生动的文字记录下来,你“观”到了什么?(生写3分钟)【示例1】 屹立在碣石山上,向远处望去,只看见白茫茫的一片。海和天和云融为一体。巨浪滔天,惊涛拍岸。巨大的海浪一个连着一个像一座座滚动的小山,向岸边涌来。撞在海边的礁石上,溅起硕大的浪花。【教师评价】 你用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水何澹澹”“洪波涌起”的一幅壮丽的画面。(视觉、听觉)【提出

7、问题】 你从诗句哪些词语中深刻感受到海的博大与壮阔?【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何”,“多么”的意思,就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极言海的广阔与宏大;“洪波涌起”为什么不写“海浪翻起”?【学生回答】 【追问】 面对这样的大海,你的内心会涌上一种怎样的情怀?(开阔、豁达、宏伟)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读“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示例2】 苍茫的大海中高高地矗立着几座山岛,岛上树木林立,各种草木繁密茂盛。【师生互动】 你展现的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图景。本来已是“秋风萧瑟”的肃杀之时,但是岛上的树木、百草却依然丛生繁茂。“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是在曹操眼里,秋天依然是一派生机盎然

8、。让我们读出这种生机与活力,齐读这一句。 【示例3】 太阳和月亮从大海中升起又落下;灿烂的星星,也从大海中升起。【师生互动】 你描绘的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画面。但是现实中真的存在这样一幅画面吗?日月星辰是不是真的在海上升起落下?曹操是否真的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象?【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面对苍茫的大海,曹操写下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壮丽之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伟博大的山海苍茫的画卷。但是并不是每个诗人都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一幅本不存在的想象之景。要读懂作者的内心,老师教给大家一种方法,叫做“知人论世”。(设计意图

9、:发挥想象和联想,生动地描绘画面,这是古诗赏析的一个角度;明白什么是实景,什么是虚景。)四、走近曹操【教师提问】 能不能说说曹操写这首诗时的一些经历?【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几经征战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平定了乌桓、消灭了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教师点拨】 就在同时期,曹操还写了一首诗龟虽寿。在诗中发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在短歌行里写下了“山不厌高

10、,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迈诗句。【教师提问】 结合曹操的这段经历,你能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话的内涵吗?【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这海纳百川、吞吐万物的海,就充分展现了曹操的胸襟与抱负。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代枭雄曹操。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飘,放眼观望苍茫无际的大海,波涛汹涌扑面而来的大海,澎湃的海潮声轰响在耳边,不觉豪情满怀,心中涌起了大海的气魄和大海的胸怀。(设计意图:知人论世,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五、诵读升华一起放声吟诵观沧海。(设计意图:

11、诗歌适合诵读,甚至歌唱。)钱塘湖春行一、举一反三忆春天颂春【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描写春天的诗歌。【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有助于创设情境。)二、初读“春行”感春【学生齐读】 【教师提问】 读了这首诗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全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设计意图:畅谈阅读感受,意在理解诗意,感悟情感。)三、我手写我心绘春【教师提问】 试着从本诗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描绘它所展现的画面。(五分钟练笔)【教师点拨】 可选任意一句。【师生交流】 示例1:孤山寺北,贾公亭西,西湖的水面刚刚涨高,朵朵白云好像和湖面连成了一片。示例2:几只早

12、早飞出来的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枝,刚从南方回来的小燕子已忙着衔泥,在不知是谁家的屋檐下筑巢呢。示例3:缤纷的花朵就要渐次开放,将会迷人眼目;嫩绿的春草还只能盖住马蹄。【方法点拨】 引导合理想象点,添加合适修饰语。(设计意图: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描绘画面,联想和想象,融入感情。)四、赏词炼句赏春【教师提问】 这首诗中有无打动你的字、词、句?说说它们好在哪里?并试着读一读,传达你所理解的情感。【追问】 诗歌重在朗读,你认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哪个字该重读?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争”“啄”该重读。“争”,争抢着,“

13、啄”,衔着,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早莺以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早莺争占暖树去歌唱,新燕衔泥筑巢的情景。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教师提问】 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渐欲迷人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设计意图:通过赏析语言,理解诗人推敲词句的艺术。)五、美诗美读背诵【教师点拨】 这首诗围绕“行”展开,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景物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

14、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一起背诵这首诗。(设计意图:当堂背诵,积累运用。)六、布置作业背诵观沧海钱塘湖春行并默写。板书设计观沧海 曹操实景观虚景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春景行踪水涨云舒 喜孤山寺莺争燕啄悦贾公亭花乱草浅白沙堤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一、复习导入第一课时两首诗,进行小组背诵比赛。(设计意图:记诵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目的,也是语言积累的题型之一,所以,及时检查,是知识落实的有效途径。)二、导入新课【教师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思乡

15、是诗歌中永恒的话题。今天就来学习两首风格迥异的思乡诗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设计意图:对教材进行整合,更有利于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三、比较阅读【提出要求】 自由朗读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说说它们带给你的不同感受。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 谈得真好!能读出情,进入诗歌创造的意境,是读诗的最高境界和最高追求!【教师点拨】 次北固山下所写景色给人以生机盎然、清新愉悦的感受,思念故乡浓烈;而天净沙秋思所写景色特别悲凉,“枯藤老树昏鸦”读到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有一种让人忍不住因为作者的思乡要流下眼泪的感觉。次北固山下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和作者的思乡感情。天净沙秋思借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抒发一个孤独愁苦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设计意图:诗歌赏析,永远应该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品鉴方法指导,教为学服务。)【提出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