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开眼看世界-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839291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此开眼看世界-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此开眼看世界-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此开眼看世界-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此开眼看世界-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此开眼看世界-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此开眼看世界-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此开眼看世界-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此开眼看世界南开外语学科九十年纪念南开大学建校90 周年肖福堂南开学校的创办人严修和张伯苓很早就考虑如何解决学生求学深造的问题。早在1915 年“徇中学毕业生之请求”, 南开中学内曾设英语专门科一班, 目的是为有志留学或从事教育工作的青年提供深造条件。 1916 年成立了专门部, 集中管理英语专门科的各项工作。后成为知名人士的黄钰生、查良钊等都从该英语专门科肄业,后考入清华学校并赴美留学。同时又设立了高等师范专门班,招收有志从事教育工作的青年学习高等师范课程,积极创造条件,准备在专门部的基础上发展为大学。 1916 年 8 月 22 日,专门部主任张彭春邀集专门部师生举行茶话会,谈了南开大学

2、的构想蓝图。但是由于当时学校经费早已入不敷出,寅吃卯粮,以致英语专门科和高等师范班均因“经费竭蹶,维持维艰,遂次第停办”(南开学校一览,1927 年)。1918 年底,严修、张伯苓赴美考察回津,认真汲取了办英文专门科和高等师范班失败的教训,又借鉴了美国私立大学的办学经验,着手筹备建立大学的各项工作。1919年,在古老的神州大地,爆发了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的“五四”运动。就在这一年的9月 25 日,南开大学举行开学典礼。10 月17 日,召开了南开大学成立大会。 随着南开大学的诞生, 外语学科作为南开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开始了其 90 年的风雨历程。第一部分1919 年南开大学建校,从“文以治

3、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思想出发,设文、理、商三科, 1921 年增设矿科。在文、理、商三科中,按照美国大学分科、选科办法,将全部开设的课程分为四个专修组,即文言学组,包括国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五学门;数理组,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四学门;哲学及社会科学组,包括哲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六学门;商学组,包括国内外贸易、银行财政、商业组织三学门。各科学生前两年不分系,每一科学生所学课程基本一样,第三年开始选择专修组,在以上四个专修组中任选一组。到毕业时,视在某个专修组中所选课程至少满五十绩点(文科每星期授课一小时,自习二小时,满一学期者,为一绩点) ,该门课程则为专

4、修学门。以后又把专修的学门称为“学系”或简称为“系”。当时的所谓“学系”或“系”,并不是行政实体,只是课程的学门,每年也不很固定。根据南开大学注册组 1949 年 5 月编印的“国立南开大学历届毕业生名录”中前三届毕业生统计, 1923 年第一届毕业生共 21 人,其中英文学系 2 人,教育学系 3 人,政治学系 6 人,历史学系 1 人,化学系 1 人,商学 8 人; 1924 年第二届毕业生共 20 人,其中英文学系 3 人,教育学系 3 人,政治学系 4 人,商学 9 人,算学系 1 人; 1925 年第三届毕业生共 62 人,其中英文学系 6 人,教育学系 2 人,政治学系 5 人,历

5、史学系 1 人,化学系 4 人,商学 30 人,算学系 1 人,物理学系 1 人,矿科 12 人。根据校史记载,最早来南开大学的教师是凌冰。凌冰曾在南开中学肄业三年半,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19 年获教育学博士, 6 月回国,在广州完婚后便偕夫人赶来天津,任大学部主任兼大学教务主任。凌冰新婚的妻子是司徒如坤女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文学硕士,南开大学英文学系第一位英文教师。开始时,司徒如坤还兼任南开中学英文主任,并兼任大学德文课。最早的英文教师还有美籍教师刘易斯( Lewis )女士。司徒如坤和刘易斯都于 1919 年 9 月 25 日参加了南开大学的开学典礼 (当时南开大学只有不足 1

6、0 名教师)。同日,刘易斯女士在演说中有几句话说道:“今日南开大学,是男子的大学,是男子研究高等知识的地方,可以说是南开中学办有15 年的好成绩。但是大学中没有女生,这是跛行教育,这还是半身不遂的教育,甚盼望南开要办女子中学,以备入大学,使女子在本国有研究高等知识的机会。”由于刘易斯和司徒如坤的倡导,以及后来马千里的“南开中学应当添招女生的建议”(校风第132 期, 1919 年 12月 5 日),学校领导都同意招收女生。 1920 年,南开大学开始招收女生三人,而正式毕业的只有英文学系刘菊淡一人。刘菊淡是南开大学第一位女毕业生。南开大学建校初期, 文科主任由大学部主任凌冰博士兼任。 1922

7、 年夏,司徒月兰由张彭春介绍来南开大学任英文教授。 司徒月兰与姐姐司徒如坤同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文学硕士。司徒月兰担任过一年级英文、二年级英文、三年级高级英文及四年级欧美文学等各类课程,一般每周上课 12 学时。同时,她还被英文演说会南开之星 (Nankai Star )聘为导师,被南大唱歌会聘为导师兼钢琴师等。 南开周刊曾刊登文章说,南大在华北八校英语演说辩论会“履执牛耳”,“此因出于指导者之功”;南大唱歌会为全校举行音乐会,“实启本校课外团体公开演艺之先河”,“本会还为本校课外组织男女合作之始”。从 1925 年秋开始,司徒月兰连续三年被聘为下一学年英文教授兼代理英文系主任。以南开大学学生

8、中英文爱好者为骨干组成的英文学会、英文演说会、文学研究会等,是南开大学最早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学生团体。英文学系学生邹良骥 1924 年 5 月在南大周刊(学生生活号)第 5 期发表的南开大学学生的团体生活中提到:“南大学生合起来,人数不到三百,会总有三十个,而且大体都很有精神,很有活气 , 往往弄得人和房子都分配不开”。 1922 年 5 月,华北六大学(北大、高师、清华、协和、燕京及南大)在北大礼堂举行联合英语辩论会。结果南开与北大获得第一名,清华学校列第三名。南开开创伊始,加入各联合英语演说比赛,此为第一次,一经加入即获得优胜锦席。从 1926 年起,张彭春担任英文学系的现代戏剧课程。英文

9、学系除培养专业英语学生外, 还担任全校学生的英、 法、德、日等语种的课程。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西洋文学博士学位的段茂澜, 曾兼任德文、法文教授,陈省身、吴大任等都曾听过他的德语课。 冯文潜于 20 年代末来南开,兼开德语课。1919 年至 1930 年开设法、德、日语的教师先后有十几人。第二部分1930 年春,南开大学文、理、商三科分别改为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文学院开始时没有专门设立英文系,只设有文学哲学系,文学是指英国文学。这一年,陈逵先生应聘来校教英文。陈逵字弼猷,湖南攸县人,1920 年 8 月赴美勤工俭学,在大学期间即开始用英文作诗或译诗。 1926 年在内不拉斯加大学毕业典礼上

10、获“桂冠诗人”称号,令人瞠目。 1927 至 1928 年间,他的英诗创作更达到高潮,作品多次刊登在美国几家著名杂志上。美国贝宁顿大学文学系主任菲比赵女士(Dr.Phebe Zhao )曾说他(陈逵)“在美国诗坛的名流中也不逊色”,“他以卓越的才华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光彩”。我国著名学者冯至先先提到过:“先生曾创作英语诗文,发表于美国日晷、民族等著名刊物。英语诗辞句精炼,扬华夏之心声。文则笔墨生动,传祖国之文化,深受彼邦文坛重视。不意几度沧桑之后, 如今中美学人互访, 美方颇不乏人念及先生当年英语诗文,仍赞叹不已。 ”1931 年发生了日军侵华的“九一八”事件。 陈先生说起国事, 慷慨激昂,不能自

11、已。南大周刊 1931 年 9 月 29 日第 113 期在教授中之关心国难者一文中提到:“教授中关心国难者有蔡维藩、傅恩龄、陈弼猷三先生。先生等每于提书授课时,泪盈盈而欲泣, 声气为之咽嚥, 恰似一幕最后一课, 令人心为之感, 可助同学,时时铭刻国难于心,较之不关痛痒者,真不啻霄壤也。”陈逵教授讲课很受欢迎, 有感人的文学力量。 他很健谈,喜欢学生课后到他家聊天。文学院一年级学生曹鸿昭、高殿森、董绍康三人常去陈先生家中听他谈话,他们都非常喜欢英国文学。在与陈先生谈话中,三人常感叹南开没有英文系。一次谈话时,有人提议,何不求学校添设英文系呢?陈先生也大加鼓励。于是几个喜好英国文学的学生,尤其是

12、曹鸿昭、高殿森、董绍康三人,觉得要设英文系,非要张伯苓校长同意不可。最接近张校长的是秘书长黄钰生先生,他同时教文学院心理学课程,跟曹鸿昭几个人都很熟识。他们三人去看黄先生, 说明来意,黄先生答应尽力促成其事, 让他们写一篇请愿书,并签名,请愿书要简短中肯,太长了怕校长没时间看,让他们写好后交给他,等校长哪会儿高兴容易接受时,就向校长提这事。他们三人照办,把写好的请愿书送给黄先生,黄先生看后说可以并留下,让他们静候佳音。过了一段时间,黄先生告诉他们,张校长已答应他们的请求,决定从下学期 (1931 年秋 ) 起,添设英文系。英文系成立后,由陈逵教授任系主任。1932 年 8 月,柳无忌博士来到南

13、开园。 柳无忌是杰出爱国诗人、 民主主义革命家柳亚子先生的后嗣,可谓出身名门,家学渊源。而他卓有成就,饮誉中外,则是靠自己的勤奋与敬业。那时他 26 岁,在美国耶鲁大学完成学业,取得文学博士学位。南开当时已有好几位得到耶鲁博士学位的教授,如与他同时毕业的杨石先、张纯明,较前的何廉与方显庭,都在南开教学行政部门担任重要职务。柳无忌博士愿意加入这个阵营,作为一支生力军,为南开开拓一片新的园地。 1932 年秋,陈逵教授离校,柳无忌继任英文系主任。他怀着极大的热情, 着力改进系务, 增聘学有专长的教师, 丰富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强学术研究与交流,力求把英文系办出特色,呈现异彩。另外爱尔兰文学专家罗文柏

14、教授也来英文系任教,讲欧洲文艺复兴。张彭春作为哲教系兼英文系教授,开设西洋戏剧。张彭春是张伯苓校长的弟弟,人称“九先生”。他指导南开新剧团,奠定了中国北方话剧艺术发展的基础。他对戏剧不光是爱好,而且造诣很深。他对京剧也很有研究,在班上讲课,常把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对照比较。同学们说:“他有一种本领,能把书本上的一出戏,讲得活现在眼前,因此他的课很叫座,常有人来旁听。他的导演,手法也很高。”给人印象深刻的有 1934 年春季学期学生排演英文剧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 ( The Playboy of the Western World ),最初由九先生导演,由于他要陪梅兰芳大师赴苏联演出,改由赵诏熊教授

15、担任导演。还有一次对外公演财狂,由张彭春教授指导,曹禺校友主演,英文系部分学生参加,市内观众纷至沓来,礼堂挤得满满的。演出轰动了天津,各大报纸纷纷发表评论,予以赞扬。郑振铎、巴金、靳以都从北平来看戏。1933 年,黄佐临先生到英文系任课, 讲授长篇小说和萧伯纳两门课。 黄佐临早年留学英国,学习经济,当时在天津新华书院任院长,同时在南开大学英文系任课。一次,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访华路过天津,黄佐临先生带领学生去天津车站欢迎。黄先生告诉萧伯纳说南开大学设有“萧伯纳”课程, 萧笑着表示他听了很高兴。 1935 年黄佐临再次去英国留学,继入剑桥大学、伦敦戏剧学馆。 1937 年国国后,他长期从事戏剧、电影编导工作,成为我国著名编导。司徒月兰 1929 年离开南开赴美研修后于 1934 年又返回南开。柳无忌的清华同学,小说家罗皑岚讲授英美小说。系主任柳无忌认为,英文系学生应当有宽广的知识面,不但要训练英国语言文学,而且对于西洋文学应有普遍的知识。于是英文系于 1936 年聘请了曾任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的法国文学专家梁宗岱教授。他对于德国文学也颇有修养, 英文相当流畅, 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20 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