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读书报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8384748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读书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读书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读书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读书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读书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读书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读书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读书报告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专业 朱敏 16303122写作背景: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是由卡尔马克思于1857年3月22日前后撰写,在此之前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由,对中国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在国内持续已久,广东的兵力财力消耗殆尽,面对内忧外患,日益腐朽的清政府在“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中遭受惨败。英军残忍炮轰广州城,焚烧民宅数千户,对无数中国民众犯下恶行。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便是战后马克思在搜索了大量资料,查明事件真相后写下的对英国无耻行径的揭露和谴责。主要内容:文章的开头首先叙述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施行的可怕的刑罚制度被揭露时,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之一詹姆斯

2、霍格爵士对所犯罪行的矢口否认,再引用当时英国首相帕麦斯顿勋爵对英国暴行的辩护,表明了英国政府打算重施东印度公司的伎俩,企图利用媒体误导民众,掩盖真相;然后,马克思对“亚罗号”事件的经过做了详细叙述,揭露了“亚罗号”事件实质是英国政府蓄意引发战争的借口,英国政府借此对中国进行了新一轮的侵略与掠夺,并且做下了侵犯中国人民人权,剥夺中国人民财产的残暴行为;最后,马克思揭露了英国媒体的虚伪,他们对英国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一字不提,甚至编造新闻事件污蔑中国,试图将他们发动战争、残忍掠夺的恶行合理化。感想与启发:读完文章,作为中国人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悲哀,哀于当时国家和人民的不幸遭遇;其次则是愤怒,怒于英国政府

3、的贪婪虚伪和残忍施暴,更怒于当时清政府的软弱和无能。对“亚罗号”事件的分析1856年10月初,一艘100吨的中国商船“亚罗号”,自厦门开往广州,停泊黄浦。船上水手全是中国人,船主苏亚成也是香港华人。该船曾被海盗夺去,为了方便于走私,曾在香港英国政府领过登记证。10月8日,广东水师船捕走窝藏在船上的2名中国海盗和10名有嫌疑的中国水手。事件发展到这里清政府的做法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依法执政,处理的也是国家自己的内部事件。然而,事情却没有简单的发展下去。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认为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硬说是英国船,甚至捏造说中国水师曾扯下船上英国旗,侮辱了英国,无理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

4、人犯,向英国政府道歉。事件发展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英国领事的无理取闹,想要干预我国的内务,甚至还捏造事实,居心叵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已经十分软弱,叶名琛虽然拒绝了正式道歉的无理要求,但还是决定将依法逮捕的12人全部送还。此时英方依旧十分不满,领事巴夏礼拒收了送还人员,连叶名琛送去的信件也拒绝拆阅。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这样“亚罗号”事件成为了英国政府蓄意挑起侵华战争的借口,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纵观整个事件,中国政府的做法合情合理,甚至对英方一再退让,但是却仍旧无法阻止资本主义发动战争的决心,这些好战分子甚至为了将战争合理化不惜捏造事实

5、欺骗大众,如此卑劣的行为也是让人叹为观止。对英国政府及媒体的谴责马克思在文中曾多次谴责英国政府的残暴和英国媒体的虚伪报导,毋庸置疑,英国的侵略行为是可耻的且不正义的,他们甚至试图掩盖自己的丑恶行径,无论是从小报社发行的报纸还是乃至当时首相的演说,以“厚颜无耻”来形容都是毫不过分。自从英国人在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的第一个消息传来以后,英国政府报纸和一部分美国报刊就连篇累牍地对中国人进行了大量的斥责,它们大肆攻击中国人违背条约的义务、侮辱英国的国旗、羞辱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如此等等。可是,除了亚罗号划艇事件以外,它们举不出一个明确的罪名,举不出一件事实来证实这些指责。而且就连这个事件的实情也被议会中的花

6、言巧语歪曲得面目全非,以致使那些真正想弄清这个问题真相的人深受其误。他们讲的头头是道,完全罔顾事情的真实性,只要能够抹黑中国,只要能够为他们发动战争找到合理借口,他们就毫不犹豫的胡编乱造,歪曲事实。资本主义为了利益,完全不在乎人性道义,他们的内心早已被金钱腐蚀,成为利益驱使下的奴隶,却还想要保持正义的假面,难道隐瞒得了英国人就能够隐瞒得了所有人吗?真是可笑至极。还是说资本主义国家就是沉浸于这样的自我角色扮演之中,一边侵略弱国残暴掠夺,一边楚楚可怜的以受害者自居?还有当时的英国民众,难道就真的全部都被虚伪的媒体所欺骗,对战争的真相一无所知?还是又如马克思所写”是因为按照精明和谨慎的原则不宜讨论那

7、些不能带来钱财的问题”?我对当时英国民众乃至政府的想法无从得知,但我能感受到资本主义统治下人性的泯灭。对国家落后的悲哀与愤怒在对英国的愤怒与谴责后,我的情绪又回到了对自己国家的复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为受苦的民众和牺牲的将士悲哀,却也压抑不住对当时祖国落后、政府腐败的怒火。没错,英国政府是不正义的,世界都应该谴责他们对我国的侵略。可我中国乃泱泱大国,曾于世界之林独领风骚数百年,最后却被一岛国后来居上,打的丢盔弃甲、颜面无存,这是何等耻辱?如果我国足够强大,又怎会屡战屡败?如果我国足够强硬,又怎会一次次的引来列强瓜分?当时的清政府弱小且软弱,这就是一切悲哀的根源了。在清政府统治下,从皇族

8、到臣子,竟像都失去了作为大国的骄傲。正如文中马克思所写的两广总督叶名琛,虽说他被清政府丑化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评价已被历史澄清,但从他面对“亚罗号”中英国走私行为的宽恕,给予英国人的特权来看,窥一斑而见全豹,当时清政府中各级官员乃至统治者对外国人的软弱放纵真是可想而知。同时他断然否认有丝毫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而且送回了水手,因为尽管这些人是依法逮捕的,但他不愿为拘留他们而招致这样严重的误会。所以历史往后走,慈禧在八国联军之下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也是没有出乎太多人的意料,只是对清政府心如死灰,为人民感到悲哀罢了。让那个时期中国失去骄傲、失去底气的是当时中国的

9、落后与弱小。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国历经各国倾轧,承受百年沉浮耻辱;弱国即无外交,所以我国求助无门,只得孤军死战。何其可悲,何其可气。马克思在文章的最后写道:与此同时在中国,压抑着的、鸦片战争时燃起的仇英火种,爆发成了任何和平和友好的表示都未必能扑灭的愤怒烈火。的确,中国人那时心中压抑着仇英火种,在清政府的统治下却无法爆发;即便爆发,但被列强多次剥削后,再对比当时两国实力,还有其他国家虎视眈眈,反抗也只能以惨败告终。结语所幸,列强由资本主义转向帝国主义后,矛盾日益激化,“以华治华”的策略给中国带来喘息的机会,而清政府结束统治后,中国人也渐渐开始以新的制度拯救中国,失去了封建制度约束的中国抓住时机

10、渐渐壮大自身。二战开始后英法等国忙于与德国作战,德国两头作战与苏联也是打的火热,中国只对抗日本一国侵略,七年艰辛,终是重获国家主权,之后的内战就不再说了。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中描写的只是当时中国承受屈辱的小小缩影,列强侵略的嘴脸要比其中丑恶百倍,手段更是残忍暴虐,令人发指;同时国人在当时经受的苦难也是更加难以想象。难忘鸦片战争、甲午之殇,国之尊严被折辱,外强中干的本质被暴露;难忘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国之领土被分割,国家百姓的钱财被压榨;难忘七七事变、南京屠杀,我国之万万百姓水深火热,生不如死这些都是国耻!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逐渐忘记过去的仇恨,大势所趋,世界要走向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但是被刻记在史书上的国耻决不能忘。落后就要挨打,即使如今中国发展起来了,我们也要居安思危,绝不松懈。战争是残酷的,在国家利益面前,一切外交关系都不牢靠,只有自身够强大,才不会被侵略被屈辱。只有牢记国耻我们才能激励自己变强,只有变强我们才不会重蹈覆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