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省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复习提要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8381286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全省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复习提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0年全省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复习提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0年全省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复习提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0年全省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复习提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0年全省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复习提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全省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复习提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全省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复习提要(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0年全省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复习提要 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有关民主法治建设精神专题复习提要1“十二五”时期(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3“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

3、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

4、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4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

5、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

6、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5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

7、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6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法制权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8、加强人权保障,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复习提要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什么?(讲话P1)【复习要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含义是什么?(讲话P3)【复习要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

9、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哪些方面?(讲话P3)【复习要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讲话P3)【复习要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学说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建设经验与时代精神相互融合的成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彻底的人民性、系

10、统的科学性和充分的开放性等基本特征。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所具有的“充分的开放性”这一鲜明特征?(讲话P5)【复习要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也不是一个封闭、静止的思想体系,它的形成、发展与实践都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在中国这个有着两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古老国家,人治传统长路漫漫,人治意识根深蒂固,制度和心理的巨大惯性,决定了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只能是一个不断排除错误的、落后的、模糊的法治思想影响的艰难而长期的过程。这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可能静止不变,必须渐进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不断借鉴与吸收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其内涵也将更有时代性,更

11、具规律性,更富创造性。可以说,正是这种广泛吸收、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特征,才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能够始终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有哪些?(讲话P5-6)【复习要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着丰富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其重要的文化资源;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厘清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其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和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主要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12、?(讲话P7)【复习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二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三是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四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五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8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有哪些?(讲话P8-9)【复习要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法治理论基础,而且应当具有现实的法治实践基础。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步,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发

13、生的历史性悲剧,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从反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9结合实际谈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这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属性的深远意义。(讲话P10-11)【复习要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胡锦涛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20周年大会上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现代法治理论与法治实践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

14、成的基本理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的特点和要求,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线和灵魂,也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和关键。只有全面把握“三者统一”这一核心理念,才能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内涵;只有在实践中坚持“三者统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才能浑然一体,才能保持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活力。10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讲话P13-16)【复习要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二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15、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1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讲话P17-18)【复习要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作用简要概括起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二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思想基础;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四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价值指引;五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推动法学研究和教育繁荣发展的重要指南。1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确立和推进过程中有哪些重要时间节点?(讲话P20)【复习要点】

16、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宪法修正案;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最终确立和不断推进,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13树立和践行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哪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讲话P21-22)【复习要点】树立和践行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二是,法制完备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三是,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四是,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1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公平正义是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的生命线”这一观点的深刻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