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培训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8380439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5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培训(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培训教材第一部分技术要点一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施工一般规定1混凝土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性质、结构特点、环境条件等,制定严密的施工技术方案。2水泥到场后不得露天堆放,不同种类的水泥应存贮于不同库房。水泥由于受潮或其他原因而变质时,应及时运出场外。3矿物掺和料在运输和存贮过程中应有明显标志,严禁与水泥等其他粉状材料混淆。4混凝土应采用二级或三级级配粗骨料,粗骨料应分级采购、分级运输、分级堆放、分级计量。混凝土所用的原材料应按品种、 规格和检验状态分别标识存放。5混凝土应根据强度等级、耐久性等设计要求和原材料品质以及施工工艺、可能的环境条件变化等进行多组配合比

2、设计。配合比选定试验应提前进行,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配合比调整。当混凝土所用的原材料、施工工艺及环境条件等发生变化时,必须重新选定配合比。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和理论配合比,提出施工配合比。对首盘混凝土的坍落度、含气量、泌水率、水胶比和拌和物温度等应进行测试鉴定。6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计量系统应定期检定。搅拌机经大修中修或迁移至新的地点后,应对计量器具重新进行检定。每一工班正式称量前,应对计量设备进行检查。7混凝土运输设备的运输能力应适应混凝土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的需要,保证浇筑过程连续进行。运输过程中应确保混凝土不发生离析、漏浆、严重泌水及坍落度损失过多等现象

3、。当运至现场的混凝土发生离析现象时,应在浇筑前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搅拌,但不得再次加水。8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当下层混凝土初凝后浇筑上一层混凝土时,应按施工缝进行处理。9混凝土应分层浇筑,不得随意留施工缝。10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随时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并保证使其均匀密实。11对于混凝土浇筑时的模板温度、拌和物的入模温度、拆模时的温度及养护过程中的温度,应制定明确的控制方案,并有效实施。12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连续3d 低于 +5或最低气温低于 3时,应采取冬期施工措施 ;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高于30时 ,应采取夏期施工措施。13混凝土养护用水除不溶物、可溶物可不作要

4、求外,其他质量要求应与拌和用水一致。养护用水不得采用海水。14混凝土拆模后,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以上且龄期达7d前,新浇混凝土不得与流动水接触。对盐渍土等氯盐环境中新浇筑混凝土,应保证混凝土在养护期内并在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以前不受氯盐侵蚀。15混凝土原材料每盘称量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原材料每盘称量允许偏差序 号原材料名称允许偏差(%)1水泥、矿物掺和料12粗、细骨料23外加剂、拌和用水1注: 各种衡器应定期检定,每次使用前应进行零点校核,保证计量准确; 当遇雨天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应增加含水率检测次数,并及时调整水和骨料的用量。16混凝土拌制过程中,应对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进行测定,

5、测定值应符合理论配合比的要求,偏差不宜大于20 mm。17冬期施工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夏期施工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高于气温且不宜超过30。18新浇筑与邻接的己硬化混凝土或岩土介质间的温差不得大于20。19湿接缝处的混凝土表面,在后浇混凝土前应进行凿毛处理并充分湿润,但不得有积水。20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按有关专业标准的规定和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混凝土养护期间, 混凝土内部温度不宜超过60,最高不得大于 65,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宜大于20(墩台、梁体混凝土不宜大于15),养护用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不

6、得大于 15。自然养护时:1)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对混凝土进行保水潮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下表中的规定。2)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禁止洒水。 预制梁混凝土表面应喷涂养护剂,并采取保温措施。3)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不同混凝土潮湿养护的最低期限大气潮湿 (50%RH75%),大气干燥 (RH50%),无风,无阳光直射有风,或阳光直射混凝土类型水胶比日平均气潮湿养护期日平均气潮湿养护期温限温限T()( d)T()( d)5T10215T10280.4510 T201410 T 2021T2010T20145T10145T1021胶凝材料中0.45 10 T2

7、01010 T 2014T207T2010掺有矿物掺5 T 10145T1021和料0.45 10T201010 T 2014T 207T20105 T 10105T10140.45 10T20710 T 2010T 207T207注: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宜小于28d。蒸汽养护时:1)蒸汽养护分静停、升温、恒温、降温四个阶段。静停期间应保持环境温度不低于 5,混凝土浇筑完46h 且终凝后方可升温。升温、降温速度不得大于10/h ,恒温期间混凝土内部温度不宜超过60,最高不得大于 65。2)蒸汽养护结束后,应及时采取措施,继续对混凝土进行保温保湿自然养护,自然养护时间不得少于有关规定。拆模时

8、混凝土芯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得大于20(墩台、梁体芯部混凝土与表层混凝土之间、表层混凝土与环境之间以及箱梁腹板内外侧混凝土之间的温差均不得大于15)。混凝土内部开始降温前不得拆模。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预应力混凝土、蒸汽养护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标准条件养护试件的试验龄期为28d,其他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条件养护试件的试验龄期为56d。抗压强度标准条件养护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样制作,其试件的取样与留置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3每拌制 100 盘且不超过 100m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 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 100 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现

9、浇混凝土的每一结构部位,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试件。标准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按设计要求、相关标准规定和实际需要确定。混凝土同条件养护法试件的抗压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抗压强度同条件养护法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按设计要求、相关标准规定和实际需要确定。桥梁的墩台、梁部和隧道的衬砌等重要部位应制作抗压强度同条件养护法试件。 其取样、养护方式和试件留置数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 (TB10426)的规定。当设计对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有要求时,其弹性模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弹性模量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样制作,试件制作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随构件同条件养

10、护的终张拉/ 放张弹性模量试件不得少于一组。标准条件养护28d 弹性模量试件不得少于一组。其他条件养护试件按设计要求、相关标准规定和实际需要确定。二隧道混凝土二次衬砌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在不掺加缓凝剂的情况下, 要求 12h 标养试件抗压强度不大于8MPa或 24h 标养试件不大于12MPa。养护期间混凝土降温速率不大于3/d ;三预制梁混凝土1梁体应采用泵送混凝土连续灌筑、一次成型,灌筑时间不宜超过6h或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2梁浇筑采用斜向分段、水平分层的方法浇筑。其工艺斜度视混凝土坍落度而定,当坍落大于12cm时,工艺斜度宜不大于5。水平分层厚度不大于 30cm,先后两层混凝土的间隔

11、时间不得超过初凝时间。浇筑先张构件时,应避免振动器碰撞预应力筋;浇筑后张结构时,应避免振动器碰撞预应力筋的管道、预埋件等。应经常检查模板、管道、锚固端垫板及支座预埋件等,以保证其位置及尺寸符合设计要求。3预制梁混凝土灌筑时,模板温度宜在535。4梁体混凝土采用蒸汽养护,恒温养护时间应根据梁体拆模(放张)强度要求、混凝土配合比及环境等通过试验确定。四泵送混凝土1 泵送施工应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加强组织和调度安排,确保连续均匀供料。2 混凝土泵的运输能力应与搅拌机械的供应能力相适应。3 混凝土泵的型号可根据工程情况、最大泵送距离、最大输出量等选定。优先选用泵送能力强的大型泵送设备,以便尽量减小泵送混

12、凝土的坍落度。4 混凝土泵的位置应靠近浇筑地点。泵送下料口应能移动。当泵送下料口固定时,固定的间距不宜过大,一般不大于 3m。不得用插入式振捣棒平拖混凝土或将下料口处堆积的混凝土推向远处。5 配置输送管时,应缩短管线长度,少用弯头。输送管应平顺,内壁光滑,接口不得漏浆。6 泵送混凝土时, 输送管路起始水平管段长度不应小于 15m。除出口处可采用软管外,输送管路的其它部位均不得采用软管。输送管路应用支架、吊具等加以固定,不应与模板和钢筋接触。7 向下泵送混凝土时,管路与垂线的夹角不宜小于12。8 混凝土宜在搅拌后 60min 内泵送完毕,且在 1/2 初凝时间内入泵,并在初凝前浇筑完毕。在交通拥堵和气候炎热等情况下,应采取特殊措施,防止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9 泵送混凝土前,应先用水泥浆或与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相同、但粗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