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8377139 上传时间:2022-08-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第一节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一、课标要求:1、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说出一些常见的能量名称,知道自然界有多种形式的能量。2、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知道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并能自觉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有关问题。3、能解释一些常见现象中的能量转化问题。4、能独立或采取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探究内容。二、重点: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说出一些常见的能量的名称,知道自然界有多种形式的能量。难点:理解能量守恒定律。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准备:电灯泡、能量的转化实验装置、单摆五、教学设计:引言:金属的冶炼、机器的运转、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行驶,都需要能量。日常生活中

2、的烧饭、取暖、照明等也需要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在燃烧时可以提供能量,它们是能源;水流和凤可以提供能量,它们也是能源,在自然界和生活中,能量以多种形式展现着。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多种形式的能量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三、能量守恒定律四、课堂小结1、提出问题:当今世界的三大产业是能源、材料和信息,自然界中的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你能说出能量的几种存在形式吗?2、提出问题: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化学能和核能是其中的两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65页,理解什么是化学能和核能?3、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165页“交流和讨论”部分的内容。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能量不但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还可

3、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2、课本图209说明了什么?3、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66第4、5、6、7、8自然段后回答,地球上的能量归根到底来源于什么?4、安排学生完成课本图2012实验后,学生完成两部分的填空。安排学生看书P168页内容,完成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归纳和总结。安排学生小结本节内容。学生回答:机械能、电能、磁能、内能等等。看书、交流、回答完成课本P165页部分的内容后,进行交流看书、交流、回答看书、交流、回答完成练习完成实验、填空看书、交流、回答、归纳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回答,所有板书由学生完成。课堂练习:1、下列过程中是什么形式的

4、能量转化成什么形式的能量( )A、用砂轮磨刀,有火星迸出B、陨石坠入大气层,成为流星C、壶中的水沸腾,壶盖不断的跳动D、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轮胎打气2、人类对各种能源的利用,都是通过_来能量转化实现的,当我们获得一种能量时,一定要_另一种能量。课外作业:每个同学完成一篇小论文:“永动机”能够制造出来吗?六、板书设计:第一节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1、能的存在形式:机械能、电磁能、内能、化学能和核能等。化学能:是由于化学反应,物质的分子结构变化而产生的能量。核能:是由于核反应,物质的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能量。2、能量的转移和转化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

5、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七、教学反思: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第二节 能源与社会一、课标要求:1、了解什么是能源。知道哪些属于可再生能源,哪些属于不可再生能源。2、知道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知道人类发现、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就是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历史,并能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3、了解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能源危机,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学会辨证的思考问题、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二、重点:1、知道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别。2、知道世界能源的构成和我国能源的结构。3、了解能源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

6、意识。难点:理解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分类及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准备:能源、能源与环境的有关录像带等。五、教学设计:引言: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源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节能”、 “缺电”、“新能源”、“能源与环境”成为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今天我们来研究能源与社会的关系。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自然界的能源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三、能源与环境四、课堂小结1.安排学生看书后,提出问题:生活中什么是可再生能源,什么是不可再生能源?各举两例进行说明。2.你能说出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耗结构比例吗?1.安排学生看书后,提出问题:纵观几千年的文明史,人类发现、

7、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就是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的文明史,你同意这种看法吗?2.有人说,煤的利用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电的发明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谈谈你的看法?1.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谈谈你对这个方面的认识?2.如何解决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谈一谈你的看法?安排学生小结本节内容。学生看书、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回答学生看书,讨论、交流、回答学生看书,讨论、交流、回答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学生讨论、交流、回答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回答,所有板书由学生完成课堂练习1.、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 答案:煤

8、、石油、天然气、 风能、水能、太阳能2.下列关于能源说法不正确的是( D)A、化石燃料属于一次能源B、二次能源是由一次能源转化来的C、一次能源中化石燃料、水能、风能都来源于太阳能D、一次能源都是开发利用后不能再生的能源,二次能源是可以再生的能源课外作业:上网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六、板书设计:第二节 能源与社会(一)自然界的能源:1、可以长期提供或可以再生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以及动植物等2、已经消耗就很难再生的能源就是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和铀矿等3、目前世界能源消耗中90%以上是不可再生能源。其中:石油大约占40%,每大约

9、占35%,天然气大约占20%4、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以煤为主,其比重大约是煤75%,石油17%,天然气3%,其他(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占6%,结构不合理。(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利用的进步导致了人类文明的跃进。1、煤的利用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2、电的发明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3、20世纪40年代,核能为代表的又一次能源革命。(三)能源与环境:能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环境污染。这给人类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七、教学反思: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第三节 开发新能源一、课标要求:1、知道能源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但需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以解决能源的供需矛盾

10、和环境问题。 2、知道太阳能和核能是两种新能源。3、了解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种途径4、了解裂变、聚变,知道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原理,知道核反应堆的作用,以及核电站的原理和特点。二、重点:知道新能源的种类;知道新能源的用途。难点:核能的利用。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准备:有关新能源挂图、录像等五、教学设计: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量迅速增长,使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因此,人们正在积极寻找各种办法和措施,大力探索和开发各种新能源。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核能二、太阳能三、其它新能源四、课堂小结1.学生看书后提出问题:获得核能有哪两种途径?2.说出核裂变和核聚变

11、的特点。3.核能的利用有哪些优点? 4.你知道世界和我国核能利用状况吗?1.太阳能的利用有哪两种途径?2.太阳能的利用有哪些有缺点?请同学们看书学习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学生小结学生回答:核裂变和核聚变学生回答讨论、交流、回答:(1)能量密集,运输量小(2)地区适应性强(3)清洁、安全(4)铀矿在地壳中储量丰富讨论、交流、回答:(1)世界:核发电量最多的国家:美国核电比重最大的国家:法国(2)我国:浙江秦山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讨论、交流、回答:太阳发电、转变为热讨论、交流、回答:优点:(1)能量巨大(2)清洁(3)分散缺点:受气候和天气影响较大。看书学习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

12、源的利用学生小结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回答,所有板书由学生完成课外作业:上网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六、板书设计:第三节 开发新能源(一)核能:1.获得核能的两种方法:原子核裂变:链式发应原子核聚变:2.特点:(1)能量密集,运输量小 (2)地区适应性强 (3)清洁、安全 (4)铀矿在地壳中储量丰富3.核能利用状况:(1)世界:核发电量最多的国家:美国 核电比重最大的国家:法国(2)我国:浙江秦山核电站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二)太阳能:1.利用方式:转变为电和转变为热2.特点:(1)能量巨大 (2)清洁 (3)分散3.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l)纬度因素 (2)地形因素(三)其它新能源: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七、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